细菌培养阴性和培养阳性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结局对比

来源 :临床急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vina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细菌培养阴性和培养阳性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结局。方法:数据从MIMIC-Ⅲ及eICU-CRD两个公开的重症医学数据库中提取,筛选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成年脓毒症患者。根据入ICU前后48 h的细菌培养结果分为两组:细菌培养阴性组和细菌培养阳性组。分析细菌培养阴性对脓毒症患者90 d病死率的影响,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疾病严重程度、住院时间及住院病死率之间的差异。结果:MIMIC-Ⅲ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9642例,其中细菌培养阴性患者共5491例,细菌培养阳性患者共415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总住院时间及第1天行血液净化的比例(4.4%vs. 5.2%)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培养阴性组患者的WBCmax、Lacmax、Tmax、SOFA评分(5.26±2.93 vs. 5.60±3.16)、ECI共病指数、SAPSⅡ评分、ICU住院时间[3.07(1.73,6.97)d vs. 3.26(1.83,7.32)d]、第1天行机械通气比例(45.3%vs. 47.4%)、住院病死率(14.7%vs. 16.3%)及90 d病死率(19.7%vs. 22.6%)均较阳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可见,糖尿病、血流感染、泌尿系统感染、WBCmax及Tmax为细菌培养阳性的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可见,细菌培养阳性(OR=1.13,95%CI:1.01~1.26,P=0.029)、年龄、ECI指数、SAPSⅡ评分及SOFA评分均为90 d病死的危险因素,但在调整协变量后,细菌培养阳性对90 d病死率无影响(OR=1.01,95%CI:0.89~1.13,P=0.920)。生存曲线见细菌培养阴性组与阳性组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eICU-CRD提取出588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且信息完整的脓毒症患者,其中细菌阴性组159例,阳性组429例。两组间年龄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细菌培养阳性组相比,细菌培养阴性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较短,APACHEⅣ评分较低(66.10±27.40 vs. 75.76±2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细菌培养阴性组的住院病死率较低(5.7%vs. 10.5%),但两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72)。结论:虽然细菌培养阴性的脓毒症患者有较轻的疾病严重程度、较短的ICU住院时间和较低的90 d病死率,但细菌培养阳性并不是9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学位
新冠疫情恶化企业经营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等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焦点。本文采取实地调研、财务报表研读等方法,在对社会责任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延江新材为例,分析企业在疫情期间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并进一步探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
以垦粳8号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膨化秸秆还田量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膨化秸秆还田量为360 g/盆的处理对产量、氮素利用效果最好,较秸秆不还田处理增产1.68%,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6.61%;膨化秸秆还田量为180 g/盆的处理在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值等方面表现最佳。试验结果可为寒地水稻秸秆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红色文化资源是优质的党史教育资源,在新的时代境遇下,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三个课堂",不断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
本文利用自行搭建的原位膨胀率测试装置,系统研究了硅氧和石墨-硅氧混合材料的膨胀特点和机理。混合品的膨胀行为受石墨和硅氧两种材料共同影响,通过充放电曲线对比方法,我们计算出了混合品在各荷电态下石墨和硅氧组分的容量贡献比例,发现首圈和第二圈脱锂/去锂化的前期,石墨材料发挥的容量为主,放电到36%SOC时硅氧材料开始去锂化发挥容量,因此混合品放电至该SOC时膨胀率急剧减小;第二圈嵌锂/锂化过程在40%~
(2007年9月24日贵州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根据2017年11月30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的《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贵州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等二十五件法规个别条款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8年11月29日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贵州省大气污染防
期刊
"家校协同"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相互作用于学生成长,是"家庭、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育人路径。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从2010年开始,历经11年从"家校合作"走向"家校协同"开展实践研究,旨在探索家校协同育人的策略规划、实施路径、现实价值,关注与引领学生成长和发展,体现教育本真与价值。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优化,不仅有助于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畅通和谐的家校关系,更能促进学生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学校、家庭及社会(以下简称家校社)作为受教育者的作用主体,需要通过分工协作形成"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同时,政府要建立稳定的保障机制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有效运行。
期刊
农作物秸秆作为农业种植剩余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合理利用可建立循环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文章通过分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详细分析了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以期能够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建设,减轻生态环境的负担,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