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五千年来,凝结着人民理想和生活情感的民间美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世代相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河南在思想观念、审美意识、生产方式、物质生活环境等都在发生着变化,民间美术也随之变异。目前,不仅是河南,在全国都有很多民间美术品正在大量流失,有着“人在艺在,人亡艺亡”的特点。在古今文化、中西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如何保护民间美术是各级地方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为了挽救濒临消失的民间手工艺,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整体研究,探寻其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民间美术 生存 传统观念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一 河南民间美术的发展流变
“河南位居华夏之中,故曰中州”。既然地处中原,那么在河南文化中也就融会有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从现已出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迹显示,中原地区至少在8000年以前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此时,先民们的生活,已由原始的渔猎采集向以农耕为主、农牧结合的原始农业经济过渡。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历代君王成就霸业的必争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2个王朝建都或迁都于河南境内。灿烂的汉唐文明、北宋文明,就是以洛阳、开封两个古都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辐射到整个中华大地的。
在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百岁寓翁的《枫窗小牍》中都记载了当时的盛况,可以说在东京汴梁处处都是制作、出售各种民间手工艺品的“铺席”,繁荣的东京“瓦肆”、“夜市”和趋于完备的“团行”、“铺席”、“扑卖”,民间各种工艺作坊与规模较大的宋廷“百作”交相辉映。民间艺术渗透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娱等各个方面,像木版年画、雕版刻经、灶神纸马、剪纸、汴绣、缂丝印染、皮影、面具镂刻、灯彩纸扎、风筝扇画、陶瓷、各类玩偶等等。其中许多民间艺术品,历经千年流传至今,仍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感染着今天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宋代以后,由于文化、经济中心的迁移,加上长期受黄河泛滥之害和战争之苦,河南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日渐迟缓,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河南省的许多传统民间美术形式被基本保存下来。这些原生态的民间美术形式有着鲜明的中原文化特色:色彩艳丽,造型古朴。这些置身于乡间、田野的民间美术,成为农耕环境下独具风格的文化载体,广泛影响着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的演变与传承。
比较有代表性的河南民间美术形式有: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开封的汴绣、官瓷、洛阳的唐三彩、新密四雕(石雕、玉雕、砖雕、木雕)、滑县的点锡壶、南阳的木烙画、独山玉、禹州的均瓷、济源的盘砚(古称天坛砚),豫西及安阳民间剪纸、皮影、面花、方城石猴、南阳烙花、扎花、玉雕等。这些具有浓郁的中原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品,在今天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在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地方经济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 河南省民间美术的生存状况
河南省拥有丰富而灿烂的民间文化资源,而民间美术也是河南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包括木版年画、风筝、瓷器、泥玩具、剪纸、皮影、织绣、草编等多种表现形式。不过,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商品意识的浓化,工业产品无处不在,民间美术的创造主体正在日益减少,这使得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原生状态几乎被破坏殆尽,许多优秀的民间美术形式行将消亡。据调查发现,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浚县制作“泥咕咕”的人家有六百多户,到了今天已所剩无几,而朱仙镇木版年画艺人同样也是屈指可数,开封的“灯笼张”也正为后继乏人倍感困扰。时至今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以及人们的生存状态、审美倾向等,也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由于其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退化,渐渐被人们束之高阁,可以说,文化生态的变迁是民间美术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一点已无可挽回地成为民间美术的生存现实。
1 封闭性的传统观念
民间美术是一种与底层次生活更为接近的文化形态。原始艺术和生产活动的一体化,物质与精神的相互交融,创造了实用价值和审美功能并存的民间美术。自古以来民间工艺一直以各自为营、自生自灭的方式存在着,它们多数由民间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沿袭着。这种农耕文化的特征是家庭式的传承或师徒制,具有极大的技术封闭性。可以说,中国广大的民间美术的艺人和制作者,都是在这种环境下熏陶传承的,师傅做什么,徒弟也跟着做什么,由简单到复杂的照样学着做,他人则是秘不可传。一些民间艺人生怕别人把自己的手艺学去,砸了自己的饭碗,有些精湛的独门绝活就不传给别人,甚至连兄弟、父子这样的亲人关系都会藏手艺,很多绝技、绝品都在不同程度失传和损害,致使一些精湛的技艺随人而亡,造成永久失传令人惋惜的后果。只有少数民间美术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多数民间工艺还只是家庭作坊式的进行生产。由于资金短缺,难上规模和档次,许多民间工艺产业在惨淡经营,而且有些民间工艺不适合市场发展的需要,面临着失传和灭绝的窘境。如:朱仙镇木板年画表面上很风光,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只要去了朱仙镇,就会觉得很失望。郭泰运、张廷旭、张继忠、姚敬堂、任鹤林、尹国全和朱仙镇木板年画息息相关的名人,都在各自守着自己的作坊,相互排斥,使得朱仙镇木板年画社名存实亡,惨淡经营。
2 转变性的传统观念
民间美术是以人为主体的一种文化形态,以民众的生活为依托,如果失去了其生存生长的环境,单纯地以商品的形式存在,就会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传统社会里,民间美术不仅作为生活用品,也是一种生活的美化装饰品。从室内陈设的古朴家具,到优美造型的瓷器,从蜡染的素雅裙服到精巧秀丽的披肩、鞋垫,无不是凝聚民间艺人创造才能的艺术珍品。这些用品不仅使家里充满了生机,趣味盎然、艳丽的色彩和生动的造型,更表达着人们的一种希望,一种亲情和温馨。当人们走入乡间农家,随处可见大红大绿的年画,造型别致的盛物器皿,美丽的奇异服饰,古朴的窗棂。所以,民间美术品的流通,在广大底层社会成为一种生活必然。
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生子祝寿,乔迁新喜,他们都要在市场上购买相应的民间美术生活用品。小孩的虎头帽、姑娘的鸳鸯鞋、节日的银器、陈设的家具、老人的烟袋等,几乎生活的每一样用品,都深深地染上了习俗的瑰丽色彩。然而,伴随新的时代,文化和人文背景的改变,广大群众的审美口味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不再像过去一样喜爱传统的东西,生活上有更多的选择,年轻人开始追求时尚,民族民间美术渐渐离开了人们。传统的由剪纸图案组成的炕围花已被瓷砖上的绘画所代替。在窑洞以前贴剪纸画的墙壁上,已被城市流行的一些印刷品、照片所替代。新娘子也抛弃了传统服装,选择西式的白色婚纱。
电视、网络的传播,加速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了从生活方式到观念上的全面渗透。我们在朱仙镇木版年画市场也发现,过去热销的年画,也慢慢在农村逐年滞销,代之而起的是当红影星广告和图片。朱仙镇木版年画差不多成了少数人的收藏品,失去了生存的主要依据。一些当年出色的艺人和制作者或故去或改行,后继无人。民间美术传统的手工技艺和文化已受到时代和外来文化的严重冲击,正慢慢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渐渐退去。
3 狭隘性的实用主义
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正处在一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同时,也处在一个民间文化的觉醒时代。西方文化的扩张,科技、工业革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传统价值观念让位于现代市场观念,特别是旅游业的兴起,国内外游客对传统民间美术的兴趣,刺激了商人,也刺激了民间美术创作人员对艺术商品化的热衷。如今,人们认识到,传统民间艺术品可变为商品出售,这无疑给河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我国地域广阔,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各地域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从而产生了不同特色的工艺美术品。例如一看到布老虎鞋,那大红大绿的色彩搭配会使人想到河南人豪放的性格;黑色或深蓝色底子带精美几何纹样的则是苗族的刺绣;镶满绿松石和珊瑚石的银质首饰,一定是来自藏民族的创造。可是随着商品的市场化,你会莫名其妙地在洛阳龙门石窟发现沿海地区的贝壳工艺品,在开封旅游时又发现遍地都是西南地区的蜡染、江南的刺绣等等。这些商人不会研究民间美术的根本价值,也不会研究现代的市场特点,他们利用地区的差价,让一种原本廉价的东西,到异地就能翻上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利益。当然作为商人他们这样做无可厚非,这种商品式的流通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地的生产,扩大了民间文化的传播范围。可是与此同时,也使得民间工艺品的地域性特征逐渐消失,这种地域性特征的逐渐消失不利于体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特征。
民间美术代表着国家的民族特征,是审美与技术的完善的结合,可由于创作目的的改变,不再有情感的注入,民间美术几乎没有了创新与发展,有的只是对前人创造的大量重复,或是连重复都谈不上的粗糙复制。民间的一些特殊的技艺因这种商品化的“大量”需求,已显得不合时宜,面临失传的境地。如开封的汴绣,本来是以做工精致、色彩细腻为特点,但是,一些人为了大批量生产,减少成本的投入,就免不了粗制滥造、偷工减料,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资金生产出最多的商品。如此一来,减少制作工艺,以次充好,千篇一律地重复制造,作品制作粗针大线,使得汴绣品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伤害。为了迎合外国游客心理和商业旨意,有的人把一些传统图案改得面目全非,民间的味道几乎荡然无存,显得不伦不类。虽然劳动者因此获取了经济上的利益,但未来他们将为文化失语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 结语
民间美术不是以个人性格或少数特定的艺术流派为表现风格,而是以普遍性,为大众所使用或欣赏为目的,是以实用和生活为其产生的原始动机,其创作是薪火相传的,呈现乡土特质和地方特色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仍是农民,这个现实决定了即使是在中国农村完全现代化以后,一部分传统的民间艺术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仍会以其传统的方式为广大农民提供生活用品和精神慰藉。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久居城市的人们开始厌倦大批量生产的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转而将渴求的目光投向朴实的、富有乡土田园气息和传统韵味的手工制品。人们希望在科学技术之上或之外,能够寻找到人类发展的更广泛的文化空间,或者希望使技术朝向人性的方向发展。这股热潮首先就表现为复兴民间美术。一些作为艺术形式的古代民间装饰品及赏玩品,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掉,而是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尽管随着岁月的历练,一些民间美术作品改变了最初的功能性,但因其特殊的艺术美感,和作为文化的载体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其中包含了艺术品的自身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发展所赋予的历史痕迹。
正是由于这些传统艺术的自身魅力和文化价值,重新唤起了社会对传统民艺的关注,于是人们便开始有意识地加以自觉地保护和开发。我们必须在社会不断进步和探索新科技的同时,保存本民族固有的优良传统文化,以达到文化更新和生生不息的长远目标。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向“民间”回归,向那些真正的“源头”形态回归,这些都为我们研究河南民间美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冯骥才:《紧急呼救》,文汇出版社,2003年。
[2] 党春直:《中原民间美术》,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王树村:《中国民间美术史》,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4] 潘鲁生:《抢救民艺》,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
[5] 杭间:《手艺的思想》,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
作者简介:胡俊涛,女,1968—,江苏镇江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间美术,工作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民间美术 生存 传统观念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一 河南民间美术的发展流变
“河南位居华夏之中,故曰中州”。既然地处中原,那么在河南文化中也就融会有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从现已出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迹显示,中原地区至少在8000年以前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此时,先民们的生活,已由原始的渔猎采集向以农耕为主、农牧结合的原始农业经济过渡。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历代君王成就霸业的必争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2个王朝建都或迁都于河南境内。灿烂的汉唐文明、北宋文明,就是以洛阳、开封两个古都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辐射到整个中华大地的。
在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百岁寓翁的《枫窗小牍》中都记载了当时的盛况,可以说在东京汴梁处处都是制作、出售各种民间手工艺品的“铺席”,繁荣的东京“瓦肆”、“夜市”和趋于完备的“团行”、“铺席”、“扑卖”,民间各种工艺作坊与规模较大的宋廷“百作”交相辉映。民间艺术渗透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娱等各个方面,像木版年画、雕版刻经、灶神纸马、剪纸、汴绣、缂丝印染、皮影、面具镂刻、灯彩纸扎、风筝扇画、陶瓷、各类玩偶等等。其中许多民间艺术品,历经千年流传至今,仍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感染着今天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宋代以后,由于文化、经济中心的迁移,加上长期受黄河泛滥之害和战争之苦,河南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日渐迟缓,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河南省的许多传统民间美术形式被基本保存下来。这些原生态的民间美术形式有着鲜明的中原文化特色:色彩艳丽,造型古朴。这些置身于乡间、田野的民间美术,成为农耕环境下独具风格的文化载体,广泛影响着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的演变与传承。
比较有代表性的河南民间美术形式有: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开封的汴绣、官瓷、洛阳的唐三彩、新密四雕(石雕、玉雕、砖雕、木雕)、滑县的点锡壶、南阳的木烙画、独山玉、禹州的均瓷、济源的盘砚(古称天坛砚),豫西及安阳民间剪纸、皮影、面花、方城石猴、南阳烙花、扎花、玉雕等。这些具有浓郁的中原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品,在今天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在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地方经济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 河南省民间美术的生存状况
河南省拥有丰富而灿烂的民间文化资源,而民间美术也是河南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包括木版年画、风筝、瓷器、泥玩具、剪纸、皮影、织绣、草编等多种表现形式。不过,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商品意识的浓化,工业产品无处不在,民间美术的创造主体正在日益减少,这使得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原生状态几乎被破坏殆尽,许多优秀的民间美术形式行将消亡。据调查发现,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浚县制作“泥咕咕”的人家有六百多户,到了今天已所剩无几,而朱仙镇木版年画艺人同样也是屈指可数,开封的“灯笼张”也正为后继乏人倍感困扰。时至今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以及人们的生存状态、审美倾向等,也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由于其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退化,渐渐被人们束之高阁,可以说,文化生态的变迁是民间美术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一点已无可挽回地成为民间美术的生存现实。
1 封闭性的传统观念
民间美术是一种与底层次生活更为接近的文化形态。原始艺术和生产活动的一体化,物质与精神的相互交融,创造了实用价值和审美功能并存的民间美术。自古以来民间工艺一直以各自为营、自生自灭的方式存在着,它们多数由民间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沿袭着。这种农耕文化的特征是家庭式的传承或师徒制,具有极大的技术封闭性。可以说,中国广大的民间美术的艺人和制作者,都是在这种环境下熏陶传承的,师傅做什么,徒弟也跟着做什么,由简单到复杂的照样学着做,他人则是秘不可传。一些民间艺人生怕别人把自己的手艺学去,砸了自己的饭碗,有些精湛的独门绝活就不传给别人,甚至连兄弟、父子这样的亲人关系都会藏手艺,很多绝技、绝品都在不同程度失传和损害,致使一些精湛的技艺随人而亡,造成永久失传令人惋惜的后果。只有少数民间美术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多数民间工艺还只是家庭作坊式的进行生产。由于资金短缺,难上规模和档次,许多民间工艺产业在惨淡经营,而且有些民间工艺不适合市场发展的需要,面临着失传和灭绝的窘境。如:朱仙镇木板年画表面上很风光,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只要去了朱仙镇,就会觉得很失望。郭泰运、张廷旭、张继忠、姚敬堂、任鹤林、尹国全和朱仙镇木板年画息息相关的名人,都在各自守着自己的作坊,相互排斥,使得朱仙镇木板年画社名存实亡,惨淡经营。
2 转变性的传统观念
民间美术是以人为主体的一种文化形态,以民众的生活为依托,如果失去了其生存生长的环境,单纯地以商品的形式存在,就会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传统社会里,民间美术不仅作为生活用品,也是一种生活的美化装饰品。从室内陈设的古朴家具,到优美造型的瓷器,从蜡染的素雅裙服到精巧秀丽的披肩、鞋垫,无不是凝聚民间艺人创造才能的艺术珍品。这些用品不仅使家里充满了生机,趣味盎然、艳丽的色彩和生动的造型,更表达着人们的一种希望,一种亲情和温馨。当人们走入乡间农家,随处可见大红大绿的年画,造型别致的盛物器皿,美丽的奇异服饰,古朴的窗棂。所以,民间美术品的流通,在广大底层社会成为一种生活必然。
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生子祝寿,乔迁新喜,他们都要在市场上购买相应的民间美术生活用品。小孩的虎头帽、姑娘的鸳鸯鞋、节日的银器、陈设的家具、老人的烟袋等,几乎生活的每一样用品,都深深地染上了习俗的瑰丽色彩。然而,伴随新的时代,文化和人文背景的改变,广大群众的审美口味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不再像过去一样喜爱传统的东西,生活上有更多的选择,年轻人开始追求时尚,民族民间美术渐渐离开了人们。传统的由剪纸图案组成的炕围花已被瓷砖上的绘画所代替。在窑洞以前贴剪纸画的墙壁上,已被城市流行的一些印刷品、照片所替代。新娘子也抛弃了传统服装,选择西式的白色婚纱。
电视、网络的传播,加速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了从生活方式到观念上的全面渗透。我们在朱仙镇木版年画市场也发现,过去热销的年画,也慢慢在农村逐年滞销,代之而起的是当红影星广告和图片。朱仙镇木版年画差不多成了少数人的收藏品,失去了生存的主要依据。一些当年出色的艺人和制作者或故去或改行,后继无人。民间美术传统的手工技艺和文化已受到时代和外来文化的严重冲击,正慢慢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渐渐退去。
3 狭隘性的实用主义
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正处在一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同时,也处在一个民间文化的觉醒时代。西方文化的扩张,科技、工业革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传统价值观念让位于现代市场观念,特别是旅游业的兴起,国内外游客对传统民间美术的兴趣,刺激了商人,也刺激了民间美术创作人员对艺术商品化的热衷。如今,人们认识到,传统民间艺术品可变为商品出售,这无疑给河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我国地域广阔,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各地域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从而产生了不同特色的工艺美术品。例如一看到布老虎鞋,那大红大绿的色彩搭配会使人想到河南人豪放的性格;黑色或深蓝色底子带精美几何纹样的则是苗族的刺绣;镶满绿松石和珊瑚石的银质首饰,一定是来自藏民族的创造。可是随着商品的市场化,你会莫名其妙地在洛阳龙门石窟发现沿海地区的贝壳工艺品,在开封旅游时又发现遍地都是西南地区的蜡染、江南的刺绣等等。这些商人不会研究民间美术的根本价值,也不会研究现代的市场特点,他们利用地区的差价,让一种原本廉价的东西,到异地就能翻上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利益。当然作为商人他们这样做无可厚非,这种商品式的流通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地的生产,扩大了民间文化的传播范围。可是与此同时,也使得民间工艺品的地域性特征逐渐消失,这种地域性特征的逐渐消失不利于体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特征。
民间美术代表着国家的民族特征,是审美与技术的完善的结合,可由于创作目的的改变,不再有情感的注入,民间美术几乎没有了创新与发展,有的只是对前人创造的大量重复,或是连重复都谈不上的粗糙复制。民间的一些特殊的技艺因这种商品化的“大量”需求,已显得不合时宜,面临失传的境地。如开封的汴绣,本来是以做工精致、色彩细腻为特点,但是,一些人为了大批量生产,减少成本的投入,就免不了粗制滥造、偷工减料,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资金生产出最多的商品。如此一来,减少制作工艺,以次充好,千篇一律地重复制造,作品制作粗针大线,使得汴绣品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伤害。为了迎合外国游客心理和商业旨意,有的人把一些传统图案改得面目全非,民间的味道几乎荡然无存,显得不伦不类。虽然劳动者因此获取了经济上的利益,但未来他们将为文化失语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 结语
民间美术不是以个人性格或少数特定的艺术流派为表现风格,而是以普遍性,为大众所使用或欣赏为目的,是以实用和生活为其产生的原始动机,其创作是薪火相传的,呈现乡土特质和地方特色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仍是农民,这个现实决定了即使是在中国农村完全现代化以后,一部分传统的民间艺术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仍会以其传统的方式为广大农民提供生活用品和精神慰藉。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久居城市的人们开始厌倦大批量生产的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转而将渴求的目光投向朴实的、富有乡土田园气息和传统韵味的手工制品。人们希望在科学技术之上或之外,能够寻找到人类发展的更广泛的文化空间,或者希望使技术朝向人性的方向发展。这股热潮首先就表现为复兴民间美术。一些作为艺术形式的古代民间装饰品及赏玩品,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掉,而是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尽管随着岁月的历练,一些民间美术作品改变了最初的功能性,但因其特殊的艺术美感,和作为文化的载体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其中包含了艺术品的自身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发展所赋予的历史痕迹。
正是由于这些传统艺术的自身魅力和文化价值,重新唤起了社会对传统民艺的关注,于是人们便开始有意识地加以自觉地保护和开发。我们必须在社会不断进步和探索新科技的同时,保存本民族固有的优良传统文化,以达到文化更新和生生不息的长远目标。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向“民间”回归,向那些真正的“源头”形态回归,这些都为我们研究河南民间美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冯骥才:《紧急呼救》,文汇出版社,2003年。
[2] 党春直:《中原民间美术》,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王树村:《中国民间美术史》,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4] 潘鲁生:《抢救民艺》,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
[5] 杭间:《手艺的思想》,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
作者简介:胡俊涛,女,1968—,江苏镇江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间美术,工作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