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的诗话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rsh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叔阳抒情诗选札记
  
  据说当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德国法西斯军队已围困莫斯科,纳粹飞机日夜轰炸,远处炮声可闻,莫斯科的居民们缺少牛奶和黑面包,遭受着破城的威胁,人们甚至无日无夜躲在地下铁道以避轰炸。而这些遭受着饥饿寒冷与死亡威胁的人们中,有些人却静坐在地铁的黑暗角落,默诵着普希金的抒情诗。可见精神食粮给了人多么大的勇气。
  我确曾有过这样经验,在五·七干校于烧窑、种地等劳累活动喘不过气之时,推架子车而赤脚与车轮陷于烂泥巴之际,却吟诵着幼时所记忆的唐诗:“孤舟笠翁,独钓寒江雪”;或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当然是因为这些诗里有着诗人的真情的喜怒哀乐,寄寓了他们热烈的追求与崇高的情操。虽则是古诗,我们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背诵时已经升华了,我们自己也会寄寓今天的理想而伸延古诗的意境。所以,即使烈日下,也会吟“寒江雪”,即使白头翁,也可诵“青春作伴”。
  此外,我还想到,这多是短章,又有韵律,当然便于背诵。我这里无意贬低长诗和自由体诗,各自有各自特点与优点,不必较短论长。我只是为了画龙点睛说明苏叔阳的《关于爱》的抒情诗选,正是一些有真情的短诗,而且大多有一定的韵律。其实,也是较自由的韵律。
  我相信其中有一些诗是便于、也值得我们记忆而背诵的。
  《关于爱》是诗集中的一小辑诗,这都是关于爱情的诗篇。爱情,这个古往今来多少诗人都曾吟咏过的主题,这几乎是人人都曾体会过的经历,因此,也易写,更难写。更忌过多挥霍笔墨,而少创新。
  诗人没有挥霍笔墨。在《关于爱》一诗中写道:
  爱,是一首无字的歌,
  要用全身心去感受;
  爱,是一条漫长无尽的小道,
  要用整个生命去走……
  
  在《假如你真爱我》中,也说:
  
  只要凝视着我的眼睛,
  长久长久地沉默……
  
  前者只有八行,后者只有五行。不仅因为它们是短章,而确实道出了无数千万人的体会,爱是无法分出条款来诉说的。正如陶渊明以他毕生的经历而后在其《饮酒二十首》中,写他采菊东篱下的诗思,结语时写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全身心地爱,只能用整个生命去走,说得多的倒可能是假大空。
  诗人写出了一条爱的道路,爱的真理,要这样的爱情。
  短歌小辑里有《给大雁》一诗,诗人对秋去春来的大雁问道:
  
  请悄悄告诉我吧,
  你们可曾同风雪搏斗,
  在哪一岁,哪一年?
  可是,诗人总把荣誉给予你们,
  就因为你们写在天上的宣言?!
  
  显然,作者是以幽默的笔锋,针刺那些博取荣誉而并未实际从事战斗的人,同时也是对不深入调查研究的歌颂者的嘲讽。而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也决非是个别的。这就值得人们深思。
  《雨伞》一诗,也耐人寻思。全引如下:
  
  你的命运就是陪伴阴云,
  注定了要一生经受风雨。
  你撑开整个身躯,
  为他创造片干净天地,
  却湿透,你自己。
  
  作者是名剧作家,把雨伞完全人格化,似乎是舞台上的一个角色。这是一个把艰难困苦留给自己,而为人们创造幸福的一个形象。它经受阴云风雨也无怨言。
  在《桥》这首四言诗中,有两句堪称警句,成为我们生活中流行的智慧,如“通向陌生的路最近,通向心灵的路最远”。
  我想引用莱辛在《汉堡剧评》中的几句话来评论叔阳的一些短诗;他懂得“把意味深长的思想生动活泼地表达出来,赋予发人深省的严肃以讨人喜欢的诙谐外表。”
  作者是有这样才能的,而且已经表现出来了。其中有的也可以说是“道德说教”,而表达得简洁精炼。
  我在报刊上也经常读到有些谈生活哲理、宣扬自己的“道德观”的诗,或者失之于滔滔不绝的哓舌,或者失之于以彩色玻璃球当珍珠,或者失之于把一小杯墨水当做深不可测的海洋,或者失之于谜语式的结构本身含糊不清使人无法猜中谜底……
  当然我并非肯定作者的一切短歌,我以为也有失之于浅与一般化的。但作者表现出了他的才能。
  《给妻》、《致友人》和《唱给自己的歌》是三辑共二十首短诗的小辑。总之是写给自己所熟知的人们的。包括了自己。
  我国古代诗人写赠答诗是很多的,李白、杜甫写了不少流传千古的赠答诗,如《金陵酒肆留别》、《赠卫八处士》等。
  外国诗人如普希金也写了很多赠答诗,如《题索斯尼茨卡娅的纪念册》(查良铮译诗),诗仅四行:
  
  您迷人的眸子含有奇异的火焰,
  这火焰却结合了内心的寒冷。
  谁要是爱您,他非常不智,自然;
  但若不爱您,他更是百倍的愚蠢。
  
  几句短诗评价了这位女演员的美与性格。我想这些诗人之所以写赠答诗,而且写得成功,大略至少有如下原因:对对象熟悉;有真情实感;是赤诚的与对方谈心;是自己心灵的独白……提到独白,我想起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丹麦王子决心要为父王复仇的大段独白。他那样撕裂自己的心胸谴责自己,又那样痛诋丑恶而决心安排复仇的计谋。这段独白是哈姆雷特心灵的透视片,是莎士比亚探视哈姆雷特心灵的诗。
  叔阳是剧作家,在这些赠诗里有剧情,有诗意,是诗与剧的化合物。剧情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迭荡,诗意有“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之寄寓。如在《给妻》第五节中,先写了“你象母鸡护卫鸡雏,筑一道爱的屏障,照拂了三个孩子成长:”而出人意外地写道:
  
  两个是你的儿子,
  一个是你的丈夫。
  
  在致友人的《何必生气》中,作者也是坦露心灵与友人对话,有的是剧情的浓缩:
  
  人世间,
  有许多不般配的婚姻:
  懒惰娶走了光荣,
  流言却嫁给成绩。
  
  “劳动和荣誉,并不是孪生的兄弟”,何必生气呢!
  在《我思念你》中,给这位友人以衷心地劝告,写道:
  
  你该记得马厩里降生的耶稣
  他的十字架,
  一根是轻信,一根是背弃。
  
  我想,这些话都是智慧的格言,是赠给他亲爱的朋友的,也是给读者的。因为,这些诗句也是现代历史给与我们经验,诗人汲取了它,成为生活的格言。
  《唱给自己的歌》,该是不折不扣的作者的诗的独白,写过剧本台辞的叔阳,当然是善于处理的,而且是诗意地处理。它表达着诗人的愿望、追求、爱与僧。在《影子》中,副标题是“我的惶惑”,诗人写道:
  
  我浓黑的影子横在路上,
  紧紧地拴住我的脚。
  快点把它撕碎吧,
  让我也能够奔跑。
  
  把自己心上的惶惑物化成为自己浓黑的影子,要抛弃自己的惶惑,那是要自己与自己进行斗争的,不与之决裂,则只能徘徊不前。“快点把它撕碎吧”!这是作者的灵魂在呼喊。
  在《我愿》中,诗人愿是小小的砂粒,
  
  却固执地
  嵌在敌人的眼底。
  
  这也可当做作者的誓言。
  正因为这类的诗是给自己的朋友、亲人乃至自己的,因而我们的视野应该是与广阔的地平线相接触的,是从这儿做“更上一层楼”的眺望,是选择那些有典型意义的诗思与人情,而不是把视野只看到鼻子尖,只看到井底的波澜。
  作者避免了这些。当然,我们更希望有更多的视野宽阔又深沉的诗。
  既然是“诗话”,是可以感因诗发,含英咀华。也可戛然而止,若鹰戾于天。想到古话说“诗言志”,而这本抒情诗选中还有几个小辑,我还未涉及。我应该让读者去品尝这部诗作,而得出自己体味。而想到最后这几辑中,还有作者在祖国大好河山中旅访时,写下的《让我做一块船板》;在献给张志新的诗中,还有《但愿只有你一个》。于是还想唠叨几句。这两篇诗中,前者写夔门关、滟滩的船只,在浪尖上窜过万重山,作者愿做一块船板:
  
  只要在生活的浪涛中航行,
  粉身碎骨我也心甘。
  
  后者歌颂张志新烈士:“你是历史的透视镜,照澈了时代的心窝。你又是一架公正的天平,估量着一切苟活者。”而作者的结语是这样的:
  
  假如所有的人都象你该多好哇,
  但我又虔诚地乞愿只有你一个。
  
  这也是剧情与诗意溶汇成一体的例证。“所有的人都象你”,是指的张志新的聪明正直,为真理而斗争的本质。“乞愿只有你一个”是希望于我们的时代不会让这样的人再走上断头台。
  这是“诗言志”,这是作者的诗跋。
  
  (《关于爱》,苏叔阳著,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爱好文学的读者,现在都喜欢在阅读中追求风俗趣味了。这是一种好现象。  我以为梅兰芳是热爱风俗的,他具有一双捕捉风俗的慧眼。他在舞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从服饰到台幕,每每刻意追求,非要找到历史的根据不可,这当然是在讲究风俗。在台下,看看他写的一部《舞台生活四十年》,其中亦记录了不少时代的风俗。民国以前,北京城里的交通工具怎么样?人们骑什么牲口,坐什么车?是马车还是骡车?什么叫“站车”,什么叫“拴车”?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学教授威廉·大内(Willam G.Ouchi)一九八一年发表了《Z理论》一书,引起了各国管理学界的注意。大内是日裔学者,他通过对日、美两国一些典型企业的研究,对比了两国的管理模式,认为日本的经营管理方式(J型)一般较美国的经营管理方式(A型)效率为高。他把那些自发吸取了J型优点、在管理上获得成功的美国企业称为Z型,并从理论上作出了一些概括。对这一理论,人们评价不一。但它却反
简评伽莫夫的《物理学发展史》    人们心目中的历史,就是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如果用物理学的标准语言来说,历史是以时间t为参数的事物状态的运动和变化。与自然科学有关的历史著作不外两类:一类以科学发现、发明为中心、讲科学本身怎样从古代朦胧猜测的前科学形态发展为实验科学,又怎样从合于常识、直观的经典科学发展到高度抽象、近于悖理的现代科学;另一类是记述科学上的精英——著名科学家们的实践和理论活动,因为
人已经去世了,愿他的灵魂平安。十年动乱后期他曾当过文化部的副部长,未见光彩,这是袁水拍的悲剧。但也是喜剧,他的诗歌活下来了,还会长久地活下去,并且写入文学史的。  ***  受一些老同志的委托,替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袁水拍的诗歌集。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我勉力承担了。他工作过的单位送来了一大包他的书籍,其中有他的诗集十本,山歌集两本,还有译诗集六本,诗论集两本,共二十本之多。可也没有收集到他的全
朱刚  苏轼的一生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一切的可能性——仕途几经浮沉,一代文坛盟主的影响力却未曾消减;与禅门僧人、方外道士交往密切,畅游于儒释道三家间,心灵世界博大宏丰;最后逝于大赦北还途中,被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从古至今,向来不缺研究苏轼的学者鸿儒。在这些研究中,有从其诗词文本入手的,有从其宦海生涯入手的,也有从“三苏”家庭背景入手的,角度五花八门。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刚,于1994年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什么著名的“梦”的话,“扬州梦”要算是一个。  虽然,它比起黄帝的华胥梦来少一点飘渺的神话色彩,比起庄子的蝴蝶梦来欠一点诡谲的寓言格调,比起卢生的黄粱梦来逊一点讽世的哲理意味;然而,它却以浪漫风流的诗人风采、香艳氮氲的脂粉气息、委婉微妙的忏悔之情打动了历代骚人墨客的心弦——这便是“扬州梦”。  一些本无深意的素材,因多次被从各个角度去雕琢、描绘、渲染、附会,以致终于成了大
《艺谭》在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刊出了方平的文章《读有感》。文章分为两部分,在后一部分“艺术和批评”中,方平指出“《罗丹艺术论》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给读者送来的一本好书……”,“令人遗憾的是附在书末的‘读后记’。”“如果我们撇开了罗丹的艺术实践,只抓住他的片言只语,也并没有很好去理解,就上纲上线,作为一种反动的理论体系来批判,那是非常不确当的。譬如说,中译本前有‘出版说明’、后有‘读后记’,一致指责罗丹在那
关于《徐霞客游记》,我读过几种不同的版本,这次读的是古籍出版社本。据出版社的《前言》:“此次标点整理,由于得到了两个较早的钞本——季会明钞本和徐建极钞本,从而使《游记》的面貌焕然一新。”关于这一点,我们是可以信赖的。当然在标点和校对方面,也许还有可以商榷的地方,这一切都不妨留待再版时进一步整理。  《前言》说:“纯粹以考察自然为目的,毕生从事旅行事业的,徐霞客为亘古第一人。……而对地貌作系统考察,
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一点体会    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发展得更快一些,这是多年来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到老百姓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不但企图从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在实践上进行了不少试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等等,从某种意义上都可以说是在寻找更快地推动我国社会向前发展的途径和动力,包括“以阶级斗争为纲”甚至“抓走资派”等等在
介绍《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    《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下简称“五十年”)是李桦、李树声、马克合作编辑的。它既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又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好书。  这部四十万字的巨著,收集了三十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诸如:许广平、郭沫若、茅盾、冯雪峰、徐悲鸿、叶圣陶、陆定一、爱泼斯坦、内山完造、内山嘉吉和新居广治等的论文,还有早期亲聆鲁迅先生教导的版画界老前辈所撰写的文章。诸如:许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