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静师太:“归隐”就是一个梦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ehuwei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一晚,在距离恒山千里之外的福建廿八铺,看着天上的月亮,《笑傲江湖》中恒山三定之首定静师太默默祈祷着。在这个黑沉沉的小镇里,到处都埋伏着敌人,大战在即。她本来就不太善于临敌指挥,何况身后还拖着几十个武功差劲的女弟子。定静师太感到很疲惫。
  她萌生了退意,把心事告诉了菩萨,希望以后“青灯礼佛,不动刀剑”。这实在是一个毫不过分的要求:“我想放下刀剑,难道还不可以吗?”
  可是一天之后,她死了。
  整部书中,定静师太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角色。恒山剑派本来就比较弱,而在剑派的几个高管里,她的存在感还是最小的。她没有半点儿权力欲望,自己本来是大师姐,是恒山派法定的接班人,可是她主动把位子让给了师妹定闲。
  这一让,让得并不轻松,需要给师父和师妹两边做工作。她一边“向先师力求”,另一边对师妹“竭力劝说”,才成功推掉了掌门的位子。用她自己的话说:“定静倘若要做掌门,当年早就做了。”
  不难理解她的选择。一个人如果不喜欢掌权,那么权力和地位对她来说就是一种束缚。
  除了不爱权,她也不爱管闲事:“贫尼在恒山派中乃是闲人,素来不理事。”此言也不虚。在当时的乱世之中,定静师太没有半点儿野心,不爱权,又不爱掺和事,可以说算得上一个好人了。
  这样一个好人,一个与世无争的师太,按照正常人的想象,她和人吵架红脸恐怕都没有机会,哪能有什么仇家呢?又能开罪谁呢?何况她还想“青灯礼佛,再也不动刀剑”,她的武功对他人也没有半点儿威胁和伤害了。她这样一个小愿望也不能达成吗?
  事实是,不能。
  她没有野心,可是别人有野心。你不想接近权力,但权力要来撩拨你。
  嵩山派掌门人左冷禅想要称霸武林,合并五岳剑派,当五个山头的总Boss。这位老大哥没有忘记定静师太,专门派工作组做她的思想工作。这个工作组规格很高,光一流高手就有三個,此外还有十多个办事员,他们都拿刀带剑,追着她表态:“左师哥他老人家有个心愿……不知师太意下如何?”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我大哥要称霸,你支持不支持?
  师太不愿得罪人。她反复声明,自己在公司是个闲人,没有职务,说话不管用……你们问我老板定闲师太去。可是工作组不答应:不行,这事“有关中原武林气运,牵连我五岳剑派的蛊衰,实是非同小可”,你要么拥护,要么反对,不允许中立打马虎眼。
  定静师太没有妥协,工作组却不放弃,首先对定静师太挑拨离间:“师太论德行、论武功、论入门先后,原当执掌恒山派门户才是……”然后是封官许愿:“师太倘若……肯毅然挑起重担,促成我嵩山、恒山、泰山、华山、衡山五派合并,则我嵩山派必定力举师太出任‘五岳派’掌门……”
  你想青灯古佛,不动刀剑?对不起。老大哥看中你了,就要你站出来。如果她非不答应、非不合作呢?对此,嵩山派工作组的回答很委婉、很客气:“倘若定静师太只顾一人享清闲之福,不顾正教中数千人的生死安危,那是武林的大劫难逃,却也无可如何了。”
  这话看似轻描淡写,其实很凶险——如果你对左盟主的称霸大业不明确表态,不肯站出来支持,那就是“只顾一人享清闲之福,不顾正教中数千人的生死安危”,即自私自利。
  这个罪名,好大。
  这和武昌起义中革命军非让黎元洪出来做都督如出一辙,黎元洪胆小不干,大叫:“莫害我!”革命党人大怒,举枪顶着黎元洪:“你只顾一人享清闲之福,不顾天下民众生死安危?”一位革命党人怒斥他:“我们不杀你,举你做都督,你还不愿意!我枪毙你,另选都督。”结果,黎元洪答应了。
  但定静师太没有答应,果然就被毙了。
  不肯合作的她很快迎来了最后的结局:“(嵩山派的人)围着定静师太,诸般兵刃往她身上招呼。”令狐冲望着她的遗体,很想不通:“她是个与世无争的出家老尼,人们为何不放过她?”是啊,她独善其身,不妨碍谁;她固然不肯表态支持你的霸业,但也没有明确说反对。
  其实,就连左冷禅自己也知道定静师太是一个没什么威胁的人——“我素知定静师太为人,她生性清高,不爱虚名,又不喜理会俗务。”何况她已经打算“青灯礼佛,再也不动刀剑”了,这江湖之大,难道还容不下一个与世无争的人吗?
  可左盟主说了,不可以。
  认为定静师太与世无争,对人没有威胁,那是令狐冲还不懂事。
  事实上,她不合作的态度就是一种威胁。别人都拥戴左盟主,你却坐在家里敲木鱼,那不是威胁是什么?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中立,左盟主还怎么混江湖?所以谁也别想清闲。
  其实,一部《笑傲江湖》里很多人和定静师太一样想要归隐,置身事外,不动刀剑。
  正教的刘正风就想归隐衡山,金盆洗手,琴箫自娱;魔教的“江南四友”也想归隐梅庄,以琴棋书画为伴,不动刀剑。在非黑即白的江湖里,他们找到了第三个选项,可是他们的老大哥不允许。他们被要求必须表态,一定要回答:你是消灭魔教还是同情魔教?你是支持任我行教主还是东方不败教主?你是自己人还是敌人?
  在那样专横的治下,归隐浑如一梦。对于左盟主等人来说,世上除了追随我的人,就是阻拦我的人,没有第三个选项。宁静的梅庄只存在隐士们的幻想之中,江湖上只有刀光剑影的廿八铺。最后那些隐士们的下场也大都和定静师太一样,“诸般兵刃往身上招呼”……
  编辑/夏涵
  链接
  在华山上,华山派的一众弟子们开会,学习讨论“剑宗”和“气宗”哪个才是正道。小师妹岳灵珊在发言时,说了很天真的一句话:“气功固然要紧,剑术可也不能轻视。最好是气功剑术,两者都是主。”
  这句看似两边都不得罪的话遭到了大会主持人岳不群的怒斥:“你这句话……气宗固然要杀你,剑宗也要杀你……气宗自然认为你抬高了剑宗的身分,剑宗则说你混淆纲目,一般的大逆不道。”
  所以说,立场必须分明,绝不能“两个都是主”。
  在当时那样一个凶险的江湖,人们想保住小命,怎么办?《笑傲江湖》里给出的答案是独孤九剑。那基本相当于没说。有几个人能运气那么好,拥有独孤九剑这样的强大武功?
  真正的“高人”是像韦小宝那样,绝对不说“两者都是主”,而是看到康熙就“陛下圣明,鸟生鱼汤”,回头看见洪教主又大喊:“仙福永享,一统江湖!”这不得不说是韦小宝的悲哀,也是整个江湖的悲哀。
其他文献
翻开书帝王将相,合上书煎炸煮烫——这就是淘编们的跳跃日常,若无美食撑肚,早被上下五千年的爱恨情仇虐到虚脱了。既然无法戒吃,那就做个理直气壮的吃货吧!  小荷:如果我明日午时将被斬首,狱卒说:“这是你最后一顿饭了。”我肯定来不及难过,而是愤怒地吼:“你们明天不管早饭了吗?”  决微:还要顺便问下这顿晚饭有没有加麻加辣,哦,对了,不要香菜。  子玉:作为资深吃货,我多年下来积攒的经验包括但不限于:徒手
一直以来,人们被蓝色的神秘和美丽所吸引,尤其那被誉为理想之蓝、绝对之蓝的“国际克莱因蓝”更是几乎主宰了整个艺术世界,成了一道孤绝而闪亮的风景。人们沉浸在蓝色的明净和空旷之中,始终没有忘记这位缔造“蓝色狂想曲”的男神——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  1928年4月,克莱因出生在法国一个艺术之家。他的父亲喜欢具象艺术,母亲喜欢抽象艺术,但他偏偏不喜欢艺术,也不喜欢上学读书。由于经常无故旷课,再加上战争的
喜欢书法的人都知道有个名帖叫《远涉帖》,是诸葛亮亲笔所写,王羲之看后爱不释手,又亲笔临摹,这也使《远涉帖》的神采得以延续千年,苏轼、宋徽宗都见过它,墨写的原迹一直流传到清代。这件名帖是诸葛亮唯一传世手迹,奠定了诸葛亮作为书法家的地位,但也正是这件书法作品,揭示了诸葛亮的一个秘密:假公济私,即利用国家快递写私信。但事实是怎样的呢?  《远涉帖》是一件章草作品,文字只有3行,共27个字,内容如下:“师
元和年间出了两篇惊天动地的奇文,一是白行简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二是柳宗元的《河间传》。二者都是涉及隐晦话题的“大黄文”,之所以能在宪宗朝集中出现,是有特殊原因的。  白行简创作“肉文”的原因比较简单。他在开篇里说“情所知,莫甚交接。其余官爵功名,实人情之衰也”,将权欲之乐和男欢女乐作比,不难看出他对当时污浊官场的厌弃。他性格耿直,不肯屈从,所以终生不过官至五品。既然升迁无望,他干脆用文字彰显
提起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欧洲人,人们首先想到马可波罗。其实,在明朝末期,有一位从波兰来到中国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远比马可波罗广泛、深入,甚至为中国献出了生命,他的名字叫卜弥格。  1612年,卜弥格出生在波兰勒阿波城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曾在帕多瓦大学读书,获得哲学和医学博士学位。自幼耳濡目染的卜弥格精通数学与生物学,又对远东地区的传奇式描述心存向往,便于1642年出发,历经三年航行,到达中国。
1904年,被鲁迅誉为“中国济慈”的天才诗人朱湘出生在湖南沅陵。他从出生便注定了一生的磨难,三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后来父亲带着他举家迁往安徽居住,可惜十岁那年,父亲也撒手人寰。  年幼的朱湘失去了双亲,这无疑给他心里留下了孤独的烙印。此后,朱湘跟着大哥生活。由于大哥脾气暴躁,又比朱湘年长很多,朱湘一直过着寄人篱下、无人关爱的生活。这个家庭只能保证不让他饿死,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了。再加上朱湘年少时缺
慈禧最显著的行事风格就是独断专行,生杀予夺常常在一念之间。她对人刻薄寡恩,对“鬼”却充满敬畏之心。  一次,一名太监到玉泉山押水(特供皇宫用水),回来走到西直门外时,天已经黑了。当经过一个特别陡的坡时,太监怕发生意外,于是牢牢攥紧缰绳,大声吆喝,马却一反常态,就是站立不动,不肯前行。车身左右摇晃,险些翻倒。正在太监不知所措,无计可施之时,突然间感到车身前移,慢慢驶入平道,他回过头看,身边并无异常,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  怀桑路过寒霜殿时,宫女匆匆来报,“娘娘,碧鸾殿的苏贵人小产了。”她的脸色变了变,立刻赶往碧鸾殿。  苏贵人名叫苏青,是怀桑的表妹。苏青13那年,父母相继病死,怀桑的父亲在京都任镇江将军,怜悯苏青孤苦,便将她过继到自己这里,改了姓氏,叫沈苏青。  苏青到沈家时,沈怀桑15岁,色艺双绝,德才兼备,被皇室当作太子妃的内定人选。  当时的太子便是萧珏,且不论他以后是否能继承大统,单说
公元10年,王莽听了方士的鼓吹,习“黄帝谷仙之术”,耗万金而建八风台,顺风作液汤,又在殿中种植五梁禾,煮鹤髓、瑇瑁、犀玉等二十多种珍稀之物,用煮好的水来浇灌谷物。这种谷物每成一斛,成本就要一金。  公元20年,天下岌岌可危,王莽却听信术士之言,大兴土木,在常安(即长安)修建供奉祖先的九庙,又将城西十余所大型皇家建筑拆除。两年后,九庙才告完工,耗财数百万之巨,累死万余人。  随着王莽各项荒谬的改革,
脱发是一个残忍的现实,明明还是小鲜肉,却被人喊成大叔,十分尴尬。其实,古人也有脱发烦恼,只是古人的寿命普遍较短,很多人还没活到脱发的年纪就去世了,所以这个烦恼并不普遍。但在很多大诗人的诗词中,吃瓜群众还是能看出来古人脱发问题确实存在。  白居易曾作过一首《嗟发落》:“朝亦嗟发落,暮亦嗟发落。”一个靠才华吃饭的男子,也会从早到晚感叹自己的头发掉得太多,真的压力好大。他后来想开了,于是又写道:“落尽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