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故乡》的抒情色彩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w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鲁迅的小说《故乡》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在《故乡》中,作者多角度注入自己深厚的情感,并调用各种艺术手段加重抒情的色彩,即通过第一人称展开故事直接抒情,通过刻画人物抒情,通过描写抒情,等等。
  关键词: 《故乡》 抒情色彩 艺术手段
  
  《故乡》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科目,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据《鲁迅日记》记载,一九一九年十二月,鲁迅先生回故乡绍兴,卖掉老屋,接家人到北京八湾居住。《故乡》正式以这次回乡见闻为基础,融合了作家在此前后二十年来对旧中国社会变迁的观察与思考,运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段而创作出的。小说通过“我”回故乡的一些经历,形象地表达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现状,以及这种现状给人们造成的精神上的变化,阐释了人与人之间的可悲的隔膜,表达了作者渴望改变社会纪实,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小说成功塑造了闰土这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通篇都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但在《故乡》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虽然侧重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环境的描写,但往往忽视作品抒情色彩的把握,我觉得这是有失偏颇的。如果对作品的抒情色彩把握不够,就很难把握作品深刻、警示的思想内涵。那么,《故乡》的抒情色彩是怎样体现的呢?归结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通过第一人称展开故事,直接抒情。
  《故乡》中的“我”是一个追求进步漂泊异乡的进步知识分子。小说的开头部分对故乡景物的描绘,情景交融,并通过“我”的感慨,充分流露出一个爱国主义者、进步知识分子对故乡、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面对故乡的荒凉景象,热爱故乡的“我”怎样不“禁不住悲哀起来”,并发出深沉的感叹:“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起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的多了。”然而,“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这段抒情文字饱含着作者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压榨人民的各种反动势力的无比愤慨。结尾处也有一段同样精彩直抒胸臆的文字:“我躺着,听船底下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一步了,但我们的后辈好事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象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和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但“我”还是终究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心:“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这几段精心安排的富有哲理性的抒情议论,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人民大众的感情、愿望,也体现出进步知识分子在探索革命道理过程中经历的痛苦、斗争;启示人们:希望存在着,路在前面,只要坚持不懈地斗争,美好的理想是一定会实现的。这样的抒情独白,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与鼓动性,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即在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中描写感情。
  这正是小说的抒情有别于诗与散文的抒情的突出之处。小说中人物的感情,同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经历有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人物的感情归根结底是要受他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所经历的生活和遭遇,所受的教养等制约和决定的。作者在《故乡》中正确地捕捉,形象地描绘了“我”与闰土等故乡人物的特殊关系,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也为作品增添了感情色彩。
  那么,作者在《故乡》中是怎样通过人物关系的刻画来抒情的呢?
  少年时,“我”与闰土生活在社会地位不同的家庭中,但在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里并没有阶级的偏见与隔阂。
  当时身为“小少爷”的“我”只知道闰土是个机敏聪慧的孩子,知道“我”,以及往日的那些朋友们所不知道的,因此,在未见到闰土前,早已对闰土产生了敬慕之情。他一来,“我”便飞跑地迎上去。“我”俩一起玩耍,彼此结下了深刻的友谊。因此,当闰土要被带回家时,我急得“大哭”,闰土也躲在厨房不肯出来。后来闰土回去后还给“我”带来一包贝壳和几支漂亮的羽毛。他们的友谊情真意切,令人感动。这里的描写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诗情激越。这是作者对“我”与海滨农民之子闰土之间的纯真的友谊的歌颂。这里何尝不包括作者自己的情感在内呢?这样的抒情给读者回味思索留下了无穷的余地。
  然而,我再见到闰土时已入中年,他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了。外貌变了,内在气质也变了。“紫色的圆脸”变作灰色,皱纹密密,眼睛红肿,“红火圆润的手”也变得又粗又笨,像是“松树皮”了。所以当“我”见到他非常“吃惊”,慌忙迎上去,悲喜交加地说:“闰土哥,——你来了?”同时沉浸于儿时的情景时,闰土却站住了,态度恭敬、分明地叫道:“老爷!”这一声犹如晴天霹雳,震惊实在是太大了。辛亥革命失败后,进步的知识分子如“我”这样的人物开始从农民身上探索革命力量,再加上少年时代和闰土的真挚的友谊,“我”才渴望见到闰土。但“我”万万没想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这层“厚障壁”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闰土是个受尽摧残还没有觉醒的农民形象。
  闰土由自信、机敏、勇敢、天真、活泼、可爱的“小英雄”变成苍老、迟钝、麻木、自卑、迷信的“木偶人”,“我”和闰土的关系由原来的知心朋友变成了陌生人,这是何等令人痛心的悲剧。鲁迅通过闰土的变化和“我”与闰土关系的描写,浮雕式地塑造了闰土这个丰富的艺术形象,深刻、具体地反映了农村破产和农民生活的悲惨状况,表达了他对他们的深厚同情和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刻骨仇恨,由此而抒发了悲愤之情,并由悲愤之情生出诤谏之情,批判了这种人不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宿命论的错误认识,这种把自己的悲愤之情和诤谏之情完全渗透在人物关系的描绘中和艺术形象放入塑造中的表现手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可见,鲁迅在《故乡》中,从各方面注入自己深厚的感情,调用各种艺术手段加重抒情色彩,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抒情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作家对艺术创作的战斗特性的理解不无关系,在“心弦立应,其声沏于灵府”中,才能起到“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效果。他从创作小说之日起,就不是为了做一个文学家,而是出于一个战士积极参与战斗的自觉要求。如无这样的思考境界,而要形成鲁迅这样的艺术风格,怕是全然不可能。
其他文献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小学教学中,教师适时恰当地选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创设教学的文体化情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学由以教师以教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诗道出了革命志士崇高的人生价值观,然而今天在许多青少年的身上存在着对生命的淡漠甚至冷酷,花季的凋零让人痛惜、痛心,归根结底,是当今学生生命意识淡薄,不尊重生命,包括不尊重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没有意识到生命权是一种独立的人格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精神、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合作性学习 优化措施    人的成功不仅在于智力因素,而且在于非智力因素。许多事情的完成,需要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因此,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与他人的合作便是很重要的能力。合作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
摘 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引导学生在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意识 培养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自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大纲对语文学科的定位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这门科目对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有很大一部分的高中生都把语文列入最讨厌的科目当中。有很多学生甚至畏惧语文,面对这样的情
评价是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评价,人们可以判断学习过程中的所得和所失,并且提供反思的线索和调节、控制和修改的策略,以在新的循环中更有效地展开学习。在这种不断的循环中,人们能逐渐获得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评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评价是一种获取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证据的方法。  第二,评价包括比一般期末书面考试更多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