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对小学语文语感教学的探索

来源 :未来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biao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的直觉感受能力,对学好语言十分重要。语感虽然具有先天原因。更需要后天的精心培育。本文对此阐述了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培育:意义
  语文新课标对学生语感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强调对创造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唤醒学生对言语材料的揣摩体验与情境感知能力。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对书面文字知识的教授,忽略了语感素质的开发和引导。虽然学生可以在文字思想内容上把文章剖析的淋漓尽致,却缺失了言语材料中对作者创作心境的情感共鸣。因此,语感教学的目标任重而道远。笔者在文中提出语感教学的含义和背景,尝试就如何提高语感教学水平,提供一些合理建议。而新课标要求,要引导学生通过听、读等方式品味和感受作品在塑造形象过程中的艺术表现力,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获得自己特定的情感感受与体验,把理性智力培训和感性情感熏陶有机结合起来,使小学生的人格构成更加完整。
  一、语文语感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语感能力是语文素质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践经验性很强,涉及了学习实践、生活实践、心理实践、情感实践等诸多经验,对言语对象的判断和感受具有一种直觉性,它的对象是言语。语感教学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学生针对言语作品的积极主观感悟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并使人格精神得到升華。这是一种教学模式,其研究对象是言语作品。小学语感教学的主体是小学生,在教学设计上要根据具体的言语作品巧妙编排,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学生开展情感互动,指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去理解定位作品,从言语层面领悟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新课标强调语感教学的背景与作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语文考试突出标准化的试题,语文教学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应试教育,从根本上违背了语感教学的本质,甚至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教育改革提出后,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才把语感教学纳入良性轨道上来。但在实际语感教学中,目前还缺少完整而系统的方法和程序。语感本身就是感性的,没有固定的公式或模式加以参照,甚至其存在,用语言都难以完全表达清楚,运用机制就更加难以控制。虽然存在困难,但在实践中并非不可探索与把握,教育工作者应大胆探求,深刻总结,并加强横向的交流合作,使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三、注重对词语对比的训练,提高学生对语感的重视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会有提高。对比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语文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看上去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颇耐人寻味。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可要求学生用“长”换“冒”进行比较。为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根据,见仁见智。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了荷叶数量多,还写出了荷花生命力旺盛。和谐的讨论交流,学生从“冒”中感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韵味。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引导学生比较、品味,使学生在比较中辨析优劣,在比较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四、运用意境想象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层次
  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言语进行感受和理解。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界,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描写红军老班长为让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词句描写,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老班长一天天消瘦的面容、艰难的钓鱼场面、吃剩鱼骨头皱眉下咽的神情,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从中培养语感。
  五、运用具体的语境陶冶,培养学生的语感体验水平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不同的语感。在《买木雕的少年》一文中,“诚恳”“语无伦次”“遗憾”“洁白”等词语都有着深层的涵义,只有明确这层涵义,才能更好地把握住阅读语感,更好地理解文章。针对这些很常用的词语,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引导他们认识到这些词语的用处。“诚恳”表明了少年真心希望把木雕卖出去的内心想法,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他的家境。他才十五六岁就出来卖东西;“语无伦次”表现出“我”喜欢木雕,却苦于行李没有地方装下木雕而不能购买的犹豫心理;“遗憾”表现了少年在看出我喜欢木雕,并希望“我”买下木雕,却得知“我”无法买下木雕的失落心理,同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失落的表情;“洁白”表面上描写的是牙齿,其实更在彰显着少年内心的纯洁。这样,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就提升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到位。
  六、结语
  语感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并在长期的实践训练中逐渐形成的,是对文章所塑造形象的一种独特感悟和情感体验,属于高层次的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语感素质占有很大比重,又被长期忽视,造成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不足。小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很强的可塑性,大脑皮层对语言的刺激又非常敏感,是语感培养的黄金时期。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予以正确引导。虽然语感具有相对的不可言喻性,不易捕捉和表达,但绝非是不可知、不可塑造的神秘学问。只要训练方法科学,针对性强,操作严谨细致,经过后天的训练,是完全可以提升的。这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基石,我们应高度重视,积极实践与探索。
其他文献
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 If there is water, there is vigor. Water landscape is the most glamorous element of urban environment, and also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public art. People like to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