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要有知识清单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3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1期刊发了周自厚老师的文章《明确概念:知识呈现的首要任务——读关艳丽老师执教的<文言词类活用>》。该文是周自厚老师阅读关艳丽老师执教的《<文言词类活用>教学实录》后的一篇读后感,感叹关艳丽老师“以‘文言词类活用’为内容的语文教学,近年来实属罕见……像关艳丽老师这样郑重其事地教学文言语法知识的课真是久违了”;在感叹关老师的课难能可贵、肯定关老师的课上得成功的同时,该文着重就“什么是名词活用”“什么是动词”“什么是状语”等问题对关老师呈现知识概念不明确、有知识性错误的问题作了颇有深度、令人信服的分析。正如作者标题所明确宣示的那样,该文认为,明确概念是知识呈现的首要任务。
  我在《中学语文教学》上看过关老师的课例及邓彤老师的点评意见,十分欣赏关老师敢郑重其事教语法的做法,十分欣赏邓彤老师“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不教知识,而是如何呈现这些知识”的点评意见,十分欣赏周自厚老师“明确概念是知识呈现的首要任务”的观点,十分欣赏《中学语文教学》刊载语法教学课堂实录并组织名家点评、组织相关讨论的做法;因为,在淡化知识的背景下,这些都难能可贵。同时,这些也促使我思考:教师如何更好地明确概念、呈现知识,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教科书如何做到方便教学、提高效益,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我的粗浅看法是:关键是要有知识清单。
  这里的“知识清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科书有一套较为科学的、方便教学的知识体系;二是指教科书有介绍各知识点的知识短文,且对知识的介绍、术语的界定等相对清晰准确。本文的“知识”指语法修辞等狭义知识。
  按我的教学感受与理性思考,教科书有一份知识清单乃是起码要求,实属天经地义;然而,在淡化知识的背景下,在新课标“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理念主宰下,希望有知识清单的想法十分奢侈与不合时宜。这些年,我在阅览教学刊物中注意到:在淡化知识的背景下,虽然有人认为现有知识体系是几无用处的“垃圾知识”,但出于对淡化知识的担心与方便教学的考虑,主张重新构建教材新的知识体系(如:黄厚江《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建立》,《语文建设》2009年第4期);然而,有人认为知识是个人经验的、活动建构的,不存在具有普适性的知识体系,因而不仅全盘否定现有知识体系,而且反对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当然也反对学习知识,更不要说学习现有的“陈旧”知识(如:陈尚达《对建构语文课程知识系统论的两点质疑——与黄厚江老师商榷》,《语文建设》2009年第10期)!可见,希望有知识清单的愿望是多么奢侈与不合时宜!尽管如此,我始终主张:教师要传授知识,学生要学习知识;为便于传授知识与学习知识,教材要有知识清单,而提供知识清单修订完善现有体系即可,不必全盘否定旧体系,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详细理由参见《语文教学勿“无知”》(《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9年第12期)、《“本体与法”与“理论语法”略谈》(《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1年第2期),等等。然而,淡化知识主宰一切,教材始终欠缺知识清单。以前的义务教育教材有一点十分可怜的语法修辞知识作点缀,但只是附录;新课标教材也是如此。再加上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不考”(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亦然),教师也就懒得去教,以致学生初中毕业升入高中连起码的语法修辞知识都不知道,以致许多高中老师几乎要从零开始为学生补语法修辞知识(因为高考要考且考得深)。
  不言而喻,即便教师有“教知识”的理性自觉,即便学生有“学知识”的理性自觉,但没有知识清单的教材不方便教,不方便学。试想:假如教材有知识清单,有诸如“什么是名词”“什么是动词”“什么是词类活用”“什么是名词作状语”等的知识短文,有相关知识的清晰准确的术语介绍与适宜有效的练习安排,且将其作为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那么,关艳丽老师郑重其事教“文言词类活用”还算是“罕见”“久违”、难能可贵的壮举吗?还会有瞎子过河、盲人摸象般的课堂摸索吗?还会出现周自厚老师指出的概念不明确等知识性错误吗(且不谈摸索性质的课容量小效益差)?周老师的分析颇为深入,对术语使用的清晰化要求较高,如关于“‘什么是动词’‘什么是状语’,这样并提,一‘词’一‘语’,两者不在同一个逻辑层面上,不伦不类,不协调”及“最好把这样的‘动词’称为‘谓语动词’或‘动词谓语’”等等的分析与要求。显然,这样的清晰化要求,需教材提供知识清单与教学内容方能做到,靠教师自己开发课程或靠课堂摸索生成内容难以做到。虽然教师有开发课程的义务,但现阶段的教师一般做不到这一点。
  教材有知识体系与知识清单,这对教学内容具有规定性,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依托有凭借,能使教学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大容量与高质量,能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相反,教材没有知识体系与知识清单,有“教知识”理性自觉的教师只好自己开发课程资源,自己确定教学内容,而教师由于知识、视野、精力所限,很难保证自己开发的课程资源与确定的教学内容的质量与容量,教学具有摸索性质,难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有人反对教材构建知识体系与提供知识清单,是因为重归纳与轻演绎。他们担忧:学生学习现成结论的知识,缺少自己的活动体验与探究归纳,不利于主体地位的确立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样的看法是偏颇的。我认为,演绎归纳各有功效,不可替代。浅显的适宜学生探究归纳,可采用由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法;深奥的适宜教材阐释演绎,应采用由一般到个别的学习方法。深奥的东西教材给予阐释演绎,便于学生准确掌握。如:什么叫“词类活用”?什么叫“名词作状语”?教材联系语用现象讲清概念,提供相关用例让学生判断分析,这有助于学生掌握规律,举一反三,由一般到个别,从而快速准确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反之,如果让学生盲人摸象般的探究归纳,可能费时颇多而不得要领,更不要说准确掌握。
  有人反对教材构建知识体系与提供知识清单,是因为重体验与轻传授。他们认为:教材提供现成结论的知识,教师传授现成结论的知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缺少活动体验,缺少探究归纳,会丧失主体地位,缺乏学习兴趣。我认为,这样的认识同样是偏颇的。应该看到:学生学习——无论是听课学习还是上网学习、看书学习等——主要是接受性学习(接受别人告知的东西),属于自己探究发现的东西很少,很多东西识记理解现有知识就行,无需活动体验。虽然这些说法与新课改理念有抵触,但事实确实是这样,我们应该尊重事实。且不说数理化知识中的定理、定义、公式等是否都要设计活动让学生重新摸索探究一遍,且不说他们盲目的摸索探究是否都能发现正确结论;单就语文知识中的许多知识来说,是不能也没有必要统统设计活动让学生摸索探究的,比如一个字的读音,比如一个词的意思,比如词的活用,比如名词作状语,等等。这些东西,识记理解就行,无需活动体验。不可否认,有的东西要活动体验,要探究归纳,但这些东西到底占多大的比重呢?我认为,学习其实是很朴素的事情,只要做到与文本“亲密接触”就行,无需多少“活动体验”的花招。当然,前提是教材要提供知识清单,以免师生盲人摸象般地瞎摸索。
  有人反对教材构建知识体系,提供知识清单,除了反对学习知识外,还认为知识是个人经验的、活动建构的,不承认有一个普适性的知识体系。这显然是荒谬的。试想:假如没有一个具有普适性、需要同学习的知识体系,知识全凭个人经验与个人建构,那张三的“一”与李四的“一”是一回事吗?人们还有交流的基础吗?人们还能交流吗?文明还能传承吗?社会还能进步吗?……
  总之,为准确高效地教学知识,教材应有知识体系与知识清单
  (邓木辉,全国优秀教师,贵州省特级教师,贵州省教育名师)
其他文献
高中历史教学,上白天文,下至地理,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識和理论,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密切联系。高中历史教学的真谛是什么?是传递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識的细节,还是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期刊
语文是一桌桌琳琅满目的筵席,是一道道色香俱全的大餐。当我们瞻望飘扬人文大旗猎猎长风的同时,发现朴实、简单、工具性的语文课堂上成了一些教育的时尚。人们没有了“悠然见南山”的平和与从容,缺失了“可下五洋捉鳖”的激情和豪迈。这份诗意失落了,人类心灵中最隐蔽最美好的语言,最能表达质朴而纯真的情感失落了;蕴藏于人们心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意念失落了。这不得不让我们为之而汗颜。  教育是一项充满诗意的事业,它和生活
期刊
这是今天听我的弟子王靖上青优课推荐课所想到的话题。一堂课,实际上就是围绕着文本所展开的心与心的对话。  王靖课的所教授的的文本还是《宝玉挨打》,只不过班级换成了文科重点班,相同的还是围绕着其中的细节进行品评。  围绕着《宝玉挨打》中的细节,王老师和学生聊了起来,学生与学生聊了起来,在我看来,这就是对话。这其中的对话,有如下几种:  一是情感的对话  一女生向老师发问,面对“金钏儿的含羞赌气自尽”,
期刊
作文备课,是实施作文教学的必要准备和重要环节,其中,有一种功夫就是需要寻找教学话题。作文教学话题,具有激发兴趣、解疑释难、归纳总结等多种功能,一个明亮、合适的作文教学话题,应该是师生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话题。作文备课,如何寻找合适、有效的教学话题?  一、作文备课,需要为孩子寻找走进教材的最佳入口  众所周知,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正如华师大著名教授郑金洲先生所说,“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
期刊
新课程呼唤开放性的课堂,所谓“开放”,是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的主体地位,“教”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享有相当的主动权,拥有积极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的充分余地。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书本和考试为中心,过分注重分数,割断了语文课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开放性的课堂则是充满生命力的、充满希望与信任、充满人文关怀的。只有扬弃封闭式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语文课堂
期刊
课堂是教师教的场所,也是学生学的场所。教师、学生、教材等是课堂的元素。笔者以为,要构建和谐灵动的课堂,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必须把握好几个“关注”。  一、关注吸引力:引导学生专注兴趣  某节数学课上,教师在讲解例题,讲得很清楚、点得也恰当,但学生好象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出现了某种不和谐的现象:教师在讲解,而学生左顾右盼;老师点名举手学生回答,而那个学生却头盯着课桌上的书本;学生回答正确了,但似
期刊
21世纪的现代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现代教育把个性化作为教育的出发点,重视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为只有富有个性化的充满创造力的生命,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因此,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更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发现、感悟和表达。  一
期刊
“牧”是一个会意字,指人拿着鞭子放牛。中国古代专设牧师一职,《周礼·夏官·牧师》中这样说:“牧师掌牧地,皆有历禁而颁之。”根据《周礼》,牧师的职责就是掌管牧地(牧地就是公家所授的专门用于畜牧的田地),把和牧地有关的界线和各种命令传达给养马的人。同时,按季节烧除陈草,使马匹交配,并将牧地分授给圉人(马夫),禁止他人入内放牧。在举行田猎的时候帮助别的人焚烧荒草,清理场地。但文题中的“牧师”显然并非指中
期刊
如今的语文教学真的到了谈“性”色变的地步了。无论是课标大纲还是专家讲学,无论是开课观课还是评课议课,人们似乎都在上纲上线,宣扬的、讨论的都是语文之“性”,并且动不动就用语文的若干“性”来观照语文教学。  人们似乎总喜欢给一个事物定性,语文当然也不能例外;非但不能例外,人们似乎还更加热衷于给语文定性,因为语文毕竟是母语,谁都能够说上一点。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给语文的定性似乎就从来没有停
期刊
曾经有副对联,其中一句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乐乎。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今天,这话完全错了——既然你得到的全是“英才”,又何必去教?教育面对的,不是人才,而是人。这是闲话,等着后面呼应的。  都在讲预设和生成。简单讲,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程序的设计。教师假定一节课的授课内容会按照怎样一个逻辑次序进行和展开,于是预先安排了自己的授课步骤。在这种安排中,既包括了教师的讲授内容,讲授方式,也包括了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