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洋体育”之争的全球化观照

来源 :体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455029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历史上的“土洋体育”之争可以视为体育全球化过程中的个案,论争促进了中国体育的现代化及与外来体育的融合,也培养了国人对待外来体育的开放心理。在全球化的视角下,其对本土体育的挑战体现在价值上的差异、社会体制与民族情感的挑战上。土洋体育之争也反映了全球化必须遵循的体育的多样化发展和不同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原则。
  关键词:土洋体育之争;民族体育;西方体育;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46-03
  
  每次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体育的现代化进程,在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土洋体育”之争充分表现出这一特征。体育存在于一定的民族、地域文化之中,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表现形态和发展模式,这正是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体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体育这一人类共同的语言,也伴随经济全球化形成了自身的全球化——体育全球化。全球化在广度、深度、强度、密度4个维度上推进,形成了当代全球化的强势语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从全球化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事件,探讨体育全球化进程中“土洋”体育的关系,对进一步认识全球化及体育全球化的本质将大有裨益。
  
  1 “土洋体育”之争及其影响
  
  1.1 论争过程概述
  在20世纪30年代,体育思想论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是以留学生为代表,从德国、日本带回的军国民教育(体育),从美国带回的自然主义体育;一种是以国内学者为代表,立足传统体育——武术(国术),要求大兴国术。二者相互否定,引发了一场所谓的“土洋体育”的大论争。《大公报》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积极拥护者的代表,首先于1932年8月7日发表了《今后之国民体育问题》的社论,“吾人愿大声疾呼以于全国之支持体育者!曰:请从此脱离洋体育,提倡土体育”,从而揭开了这场论争的序幕。徐一冰就曾有国外体育“未必尽和于我国人”的看法;张之江撰文宣扬“武术救国论”:“发展体育,起敝振衰,非提倡土体育之国术不功”。而与之相对的一方提出:“今后欲应社会需要,为捍卫国家计,宜训练智能兼备之士,养成跑跳奔攀之技,决非土体育能奏效。”洋体育在中国的发展,确实缺乏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当时国力衰弱,民不聊生,还没有发展到以洋体育的先进思想来替代传统思想的地步。同时,几千年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从客观上阻碍了洋体育的传播。
  
  1.2 论争的影响
  (1)促进了对西方体育的了解。
  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在讨论中,各方却不得不使用大致相同的语汇和标准。即使是在反对或贬低现代(西方)体育的人士那里,现代体育思想也已成为他们用来认识传统体育的理论工具。增进健康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事实上已经成为体育界人士包括主张传统体育的人士的共同认识。在这场争论中,洋体育的支持者主要是学成归来的留学生,他们已经接受了西方体育,对现代体育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他们的宣传,使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和了解洋体育。
  (2)培养了国人对待外来文化的开放心理。
  它首先表现在社会心理空间的拓展上。通过“洋体育”来放眼看世界,知道世界有多大,体育有多么丰富。近代以来,人们开始摆脱那种把中国文化看成人类唯一的文明,把中国的生活方式视为唯一的甚至唯一正确的生活方式的狭隘、保守、妄自尊大的传统文化心理,意识到天地的广阔和世界的多样性,因此而产生了愈来愈强烈的不满现状、积极进取的心理。其次,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辩证态度上。过去许多中国人曾以一种封闭的文化心理看待外来文化,难以对外来文化的长处和短处做出正确的鉴别,往往在憎恨外来文化中消极成分的同时,也憎恨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在一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体的互相作用的时代,对外来文化采取一种相当开放的立场,乃是获得本土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权利的一个必要条件。
  
  (3)促进了土、洋体育的融合。
  “自西方体育传人中国以来,我国传统体育界的‘国粹派’一直与西方体育较量、抗争……撞击实际是以传统体育和西方体育的互相承认和融合而宣告结束的”。特别是论争的后期,方万邦做了一个辩证的总结:“……因为体育的发达,和当时社会的理想、风俗、习惯、生活都有的关系,在体育上无论是一个学说的风行,或是一个方法的传播,决不是偶然发生的事情,它们必定是被那个的情况,那个社会的背景所支配,提倡洋体育的人,固然已经顾到体育的时间性,可是忘却了空间性的差异了,……所以固执地保持土体育,而疏忽着它的时间性,也是不能使我国体育走上新途径。鄙意以为食‘洋’不化,和食‘土’不化,同是一样的错误,他们不论采用何种体育,都要先把它作一番科学的研究,看它是否合乎心理生理教育原则的需求,然后再定取舍。”对土洋体育各自的利弊进行的分析,使人们更加清楚二者的认识差异之所在。虽然没有达到普遍的相互认同,但至少使二者有了彼此了解,不再是一味地指责对方,为其的融合打下了理论基础。
  
  2 全球化对本土体育的挑战
  
  2.1 体育价值观上的差异
  西方价值观念注重个人奋斗和实力竞争,强调个人的自主、自立精神,自己选择和决定自己生存方式。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则奉行中庸之道,崇尚忠恕,这使中国人形成了克己、利他、忠厚的特点。西方体育中重科学和学科体系建立,重以各类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特点,对体育的发展具有持久的影响。由此可见,中国体育传统中重德、重心、重内的特征与西方体育传统中重身、重外、重行为的特征结合,中国体育传统中重生活方式、重内外要素协调的特征和西方体育传统重科学性、系统性的特征结合,以及中国体育传统中重合作和西方体育传统中重竞争特征的结合,为我们认识体育价值观提供了多方位思考的角度。土洋体育之争在这样的价值观前提下,在科学刚刚启蒙的中国要引入西方体育存在困难也就在所难免了。
  
  2.2 社会体制上的挑战
  中国强调情、理、法的结合,而西方强调法律的作用。西方价值观念强调公正。正义一直是西方道德和法律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的一条基本价值准则。没有正义就没有自由、平等、幸福可言。在道德和法律这两种实现社会正义的主要制约机制中,西方历来重视法律的作用,要求人们在追求自我价值时做出适当的限制,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价值和权利,以保证每个社会成员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追求平等自由的权利,从而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稳定的有序状态。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重视道德价值,忽视法律的作用,主张天尊地卑,上令下从。现代西方体育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的,依赖的是法制的规范与强制,而中国传统体育生存于封建社会的阴影下,这种社会体制上的差异,造成了二者交流的艰巨是不可避免的。
  
  2.3 民族情感上的挑战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职业师范院校的特点,对信息处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与教材建设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职业师范院校信息处理类专业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提出了一种职业师范院
对纳米HZSM-5分子筛进行水热处理并采用正硅酸乙酯对其改性后制备Si/HZSM-5催化剂,在此基础上采用硝酸锌等体积浸渍法改性制备Si-ZnO/HZSM-5催化剂。以直馏汽油为原料,考察水
目的探讨网球肘的体外冲击波治疗疗效。方法对60例网球肘患者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痊愈率、显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