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琴书”的活态保护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peng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徐州琴书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其当代传人魏云彩也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保护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在详细分析徐州琴书的传承现状后,从原生态传承、专业传承、教育传承三方面论述其活态保护策略,以丰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徐州琴书 传承现状 活态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J643.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徐州琴书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当代传人魏云彩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州琴书是江苏省三大曲种(徐州琴书、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之一,全国三大琴书(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徐州琴书)之一。徐州琴书源于明代小曲,经过小曲儿、小唱儿、瞎腔、丝弦、唱扬琴几个阶段发展演变而成,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徐州琴书主要流行于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以徐州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1957年9月正式定名。其音乐结构模式为:“起板——慢四板——大八板(或花八板)——过板——入活儿唱[凤阳歌]、[垛子板]或说白——尾声——煞板·结束。”主要唱腔是以[凤阳歌]和[垛子板]两首曲牌通过板腔变化组腔,有时也加入徐州丝弦中的其它曲牌;伴奏乐器现以坠胡、扬琴、手板为常用的乐器组合模式;伴奏手法有随腔伴奏、衬腔伴奏、唱时不和拉时不唱、自由伴奏四种;表演形式有单人档、双人档、三人档、联唱及表演唱等;演唱风格与山东琴书有相近之处,唱腔优美,曲调丰富,书目繁多,深受徐州人民欢迎,曾出现“街头巷尾有琴声,大人小孩都哼哼”的极盛场面。然而,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加之其他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徐州琴书和群众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出现了老艺人不能演、中年艺人改行、年轻人少学等现状,致使徐州琴书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遇。
  一 传承现状
  1 青黄不接,后继无人
   目前从事徐州琴书演唱的“大本营”是徐州市歌舞团曲艺队,共有6位专业琴书演员,其中包括已退休的徐州琴书代表性传承人魏云彩,其他5人都是魏老先生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徒弟,年龄都已超过40岁。很多年轻人觉得学这个没什么出路,也挣不到钱,所以不愿意学。因此,“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使得徐州琴书的传承难以为继。
   除了专业的演出人员,在徐州的下属各县市也活跃着专职的民间艺人,但已不足9人。如邳州王家班社。王家班社属于职业艺人,以唱琴书为生,常年活跃在民间,也曾数次参加省市曲艺比赛并获奖。但目前王家班社成员只有老少两代艺人,他们除加入民间的婚丧嫁娶活动外,也自己寻找场地撂地摊或蹲地进行表演。由于琴书市场的萎缩,现已基本没有撂地摊或蹲地演出的机会。微薄的收入,使他们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2 青年观众知晓率低
  目前,徐州琴书的观众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年观众知之甚少。仅以本人所在学校学生的180份调查显示中,39.18%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徐州琴书”,59.06%的学生“不太了解琴书”,仅1.17%的学生“看过琴书表演”。对于“不了解”琴书的原因,主要是“没机会接触琴书”,而“如果有琴书演出,是否会去看”时,89.47%的同学选择“一定”会看。如此低的观众知晓率实在不利于徐州琴书的传承发展。
  3 保护措施不完善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项目中,江苏共有三大曲种入选,分别是徐州琴书、苏州评弹、扬州评话。然而,徐州琴书在当地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远不及另两个曲种;就连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徐州梆子戏、徐州柳琴戏,也比徐州琴书“有名”得多。据魏云彩说:“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徐州梆子戏、柳琴戏,都有自己独立的剧团,可经常进行一些专场演出,通过市场运作得到更好发展。再如苏州评弹,当地不仅有独立的剧团,还有研究会、评弹学校,有专门的分管机构,鼓励到各地演出,演出如超过一定的数量,政府还给予奖励。而徐州琴书,由于没有剧团,没有演出场地,专业演员又少,只够编排一到两个节目,所以只能在一些晚会、团拜会中“凑数”,导致受众低,演出少。”
  二 活态保护策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指导方针确定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相比,突出了“传承发展”。“而‘传承发展’的问题实质上就是‘生存’问题。”对于徐州琴书而言,它有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即“高度的精神性、对受众的高度依赖性以及成果形态(声音)的易逝性”。其生存环境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较为充足的经济基础,较为浓厚的文化氛围,较为强大的媒体支持和较具规模的受众群体。归根结底,“生存”问题就是人的问题,既要解决好传承人或传承群体的问题,又要解决好受众群体的问题,这样才能延续徐州琴书的生命力,实现徐州琴书的活态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存”是对徐州琴书保护的根本途径,也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存活与流传的根本途径,可以通过活态保护方式来实现。徐州琴书的活态保护,要做好“原生态传承、专业传承、教育传承”三项内容。
  1 原生态传承
  (1) 加大保护项目和传承人的资金扶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传承人。传承人维系着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衰”。如果没有了传承人,就丧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传承人坚持的生态延续,其保护与传承也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保护传承人,“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根’的保护”。而资金的缺乏,使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的技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全方位记录。笔者从徐州市文化局了解到,徐州市每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项经费为10万元,也仅能维持正常的工作需要,对于项目的保护、传承人的扶持、数据库的建立和申遗事项的联络等所需资金相差甚远。虽然徐州市政府专门下发《关于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县(市)、区政府每年也设立不低于10万元的专项保护资金,但实际上这些经费不能完全到位。对于国家级传承人,国家每年每人拨付8千元,但是只给无收入、年龄大的传承人。这些钱也只够传承人的基本生活费。对于生活在民间的琴书艺人来说是无法享受到这种扶持的,他们为了生计而奔波,生活非常艰辛。
  (2) 建立非遗保护中心,培养民间接班人
  目前,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均已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并正式挂牌增加人员编制。按江苏省文化厅要求,各级也应设立相应的处室,挂牌并增加编制。而从徐州市的情况看,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由文化局社文处负责,虽然徐州市及各县(市)、区也按要求成立相应的保护中心办公室、委员会等,但均未按要求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科),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员紧缺、资金到位不及时等现象。而且绝大部分县(市)、区的非物质文化看护人都是从乡、镇、村文化站(室)临时抽调,无专职人员,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缺乏长效机制,致使工作进展缓慢,普查资料难以整理,徐州琴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承工作难以进行。
  2 专业传承
  (1) 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提供演出保证
  由于徐州琴书目前没有专业的剧团和专门的演出场馆,所以只能在会演、调演、书会和省市文艺活动时表演,或是在晚会、团拜会中“凑数”,导致演出少、受众低。可以说演出已经脱离民间的观众。因此需要成立徐州琴书专业演出团体,划拨专门的演出场馆,这样不但能丰富百姓生活、培养观众,又能起到传播传承的作用。目前,徐州市除了市一级划拨出可供剧团演出的专门场馆,各县(市)区、镇也应由政府投资,对原有影剧院进行改建,使其兼有戏曲、曲艺表演的功能。各社区、各村也应建设既满足演出又符合放映投机条件的小型剧场、广场,为徐州琴书等曲艺、戏曲艺术提供场地的保证。而且,徐州琴书的受众大部分为老年观众,而老人们来听琴书,一般都需要晚辈的陪同。这样,使青年一代从对琴书的陌生到了解,再到熟悉,最后喜爱,提高了年轻一代对琴书的欣赏能力和热爱程度。
  (2) 创新表演形式,丰富演出内容
  “任何一种技艺、艺术如果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不能随时代而不断地演进和发展,总是一副老面孔,没有容光焕发的新面貌,在传承中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甚至遭到自然淘汰。”由于外来流行文化、通俗艺术的冲击和人们欣赏能力和文化品位的提高,徐州琴书面临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问题。因此,从演唱内容到表演形式,都要进行改进与创新。
  一是内容的更新。徐州琴书在剧本内容上,除了要保留一些经典的传统书目外,创编人员必须在有感于现代生活的基础上,把握当代观众的审美口味和审美需求,多创作一些思想深刻、富有时代意义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将艺术的真实与时代的精神相统一。根据全国道德模范张玲兴事迹改编的徐州琴书《一个女人三个娘》,获得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暨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中的表演和创作两项大奖。这是徐州琴书在新时代的良好尝试。所以,徐州琴书的剧本要充分体现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导向性和示范性。
  二是唱腔的变化。徐州琴书演员应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借鉴姊妹艺术,不断探索、提炼,推陈出新。徐州琴书《回娘家》对此作了良好的尝试,在保持徐州琴书原有的韵味上,进一步丰富音乐唱腔,充分运用琴书的“九腔十八调”联体曲牌,借鉴民歌表现手法,并用普通话作为道白,更好地刻画出人物形象,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三是演唱节奏的加快。为了体现演唱内容的完整性和演唱节奏的紧凑性,近年来,琴书演员们将加在每段四句腔托音后的二十节拍的大过门伴奏缩减为十节拍,根据词意将每一唱句后的间奏过门尽量缩短或删去,更好地体现了演唱内容的完整性。
  四是表演形式的丰富。徐州琴书在演出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稳坐不动、目不斜视、注重声腔的有唱无说的风格,而应在“演”字上下功夫,来刻画人物形象,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有机巧妙地结合,增强琴书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近年来创作的《王二还家》、《西瓜情》等唱段都较好地做到了视觉和听觉的有机结合,在演出过程中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好评,也在全国及省市的大赛中屡屡获奖。
  3 教育传承
  徐州琴书要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徐州琴书后继有人,并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社区尤其是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具体应做好以下方面工作:编写不同层次的普及教材,将“徐州琴书”引进专业艺术教育和普通教育;在驻徐各高校中开设“徐州琴书”艺术选修或限选课程,组织专场演出,举办讲座、曲艺交流活动;依托“徐州琴书研究会”,联合驻徐高校的艺术院系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整理琴书史料,挖掘艺术精华,从而扩大徐州琴书的知名度,进一步推动徐州琴书的传承发展。
  
   注:本文系201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琴书’的传承与档案式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10SJD870003)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吴岫明、李子秋:《徐州琴书音乐概述》,《中国音乐》,1993年第1期。
   [2] 刘承华:《“保存”与“生存”的双重使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 郑一民:《保护传承人是“非遗”工作的重中之重》,《领导之友》,2008年第3期。
   [4] 李平、吴志强:《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与发展的生命线》,《中国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论文集》,徐州文化局,2009年版。
   [5] 王文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
   陶园,女,1975—,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遗产、音乐教育,工作单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程晖晖,女,1976—,江苏徐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遗产、中国音乐史,工作单位:荷泽学院。
其他文献
坐落在风景宜人的郊外的天然水库,每年夏天自然会吸引大批游泳爱好者趋之若鹜。由于水库是这个城市自来水的唯一水源,因此,管理者就在库区遍地竖了许多"禁止游泳"的牌子,并且加强巡逻,但效果一点都不好,游泳者变着法子偷偷到这里来玩。后来,管理者改变方法,撤销了巡逻制度,换了公告牌,上面写道:"您每天使用的自来水全都来自这里。为了您和您的家人身体健康,需要保持这儿的清洁卫生。"结果可以想象,来库区游泳的人慢
北京市东堂子胡同51号的沈从文故居将永远地消失了。  1953年至1980年,沈从文住在这里。   东堂子胡同有着近800年历史,是北京城中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曾经是保存最完好的胡同之一。东堂子胡同49号,曾经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75号和77号曾经是蔡元培故居,吴阶平、林巧稚、丁西林等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也在这里。   1953年,沈从文一家搬入东堂子胡同51号,画家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