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就业问题看高职高专学生人文教育

来源 :长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ko0428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如何以培养既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又有坚实的科学素养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高职高专人文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高专 人文教育 就业
  
  一、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浅析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据国家人事部办公厅统计分析2006年研究生、本科生就业保持平稳,专科生就业呈现下滑趋势。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困难由社会大环境、高校、用人单位等多方面错综复杂原因造成的,从毕业生自身情况分析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会做事而不会做人
  一个管理者在工作中处理人际关系的时间往往占去全部工作时间的2/3。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智商一般都较高,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做事一般不成问题,但假如情商不高、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反过来会影响做事的效率和效果。如有的毕业生自视清高、不虚心求教、不懂装懂,凭感觉做事,待酿成错误已为时晚矣;有的性格孤僻、自我封闭,有建议不敢提,有才能发挥不出来;有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不服从组织安排、不顾全大局……这样的毕业生,企业怎敢要呢?
  
  2、只讲索取不讲奉献
  管理学“二八定律”说的是企业80%的利润主要由20%的人创造出来,而这20%的人大多数是在单位工作了五年以上的职员。刚进单位不久的毕业生,正处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享受阶段,本应该勤勤恳恳、埋头工作,使自己能为单位作出贡献,体现自身价值。只有当工作到一定年限,积累了相当经验,对单位贡献较大时,才有资格论功行赏。可是有的毕业生进单位没多长时间,不仅工作上挑三捡四、拈轻怕重,而且还向单位提种种福利待遇方面要求,这叫企业怎么吃得消?
  
  3、好高骛远不安于现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压力与日俱增。学校普遍给毕业生灌输一种“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这对学校而言,可以提高就业率;对毕业生而言,可以增长社会经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对企业来说,他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千辛万苦招到单位需要的大学生,准备对其进行一番培养与锻炼之后再提拔、重用,不料有些毕业生却耐不住基层的艰苦与“寂寞”,工作不到一年便辞职了,企业的损失不言而喻。
  包括以上现象在内的种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纠其根源,正是在于我们对于高等教育理念理解存在误区,这些误区直接制约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而这种误区同样也极大地制约着高职学生的发展。
  
  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社会逐渐产生了对人性和科学的异化。我们在陶醉于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带来的成就时,却忽视了人的地位、作用与价值,科学技术的重实证和功利性的追求扭曲了人性,压抑了人的情感和精神追求。看看我们身边所谓的“天之骄子”,很多学生不知道老子是谁,更不用说四书五经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痛感教育界出现的“香蕉”现象:我们培养了很多掌握西方先进科技知识的博士和硕士,他们却是黄皮白心,说起西方的头头是道,谈到老祖宗却一无所知。那些坐庙堂之高、身披各类学术大袍的专家学者们,假如不做教授、不做学者、不干自己本行,你们还能从事哪些工作?专家学者尚且如此,更惶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高职学生了。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我们一直在强调的也正是所谓“动手能力”。但是对这个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功利倾向,实际上是只注重对学生某一方面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只是把高职高专教育仅仅当成了某种特定职业的专业技能培训,而没有重视高职高专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素质培养,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就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教育以人为本”。我认为,高职高专教育不应只是急功近利的“产业化”的,而同样应当真正以人为本,同样把高职高专学生培养成“人”而不是具有且仅具有某一种功能的“机器”。
  所以仅就高职高专学生就业问题而言,如果不重视对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加强对高职高专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那么,高职高专学生在人文素质低下的情况下,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越强,知识也就越高,目标、追求也就越加脱离自身实际,就业也就越加困难。简言之,不会做人的毕业生,本事越大,找工作越难。无数事例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三、对高职高专教育加强人文教育的建议
  
  1、重视中国哲学的教学,充分发掘人文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今天的中国依然身处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中。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诸多哲学思想,依然并将长久地对每一个中国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指出: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每个人都要呼吸和吃饭一样。学哲学的目的,正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只是使人掌握从事一定职业的技能。
  所以,当我们在大学生中提倡养成教育的时候,我认为,不如重提中国哲学的学习。重视高职高专学生对中国哲学的学习,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并能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对于强化高职高专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加强合作意识,培养与他人合作的默契,提高社会适应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前面文中提到的中科院杨叔子院士,就要求自己的博士生要进入门关,先背诵《论语》和《道德经》。
  另外,工科专业学生为数不多的几门人文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的理论都来自人民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是在此基础上总结升华提炼出来的,其中包含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对人类最终福祉的关注和追求。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传递其中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培育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主要由学生参与的讨论,通过思想火花的碰撞,也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人文精神、人文思想。
  
  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师资保证
  工科院校除大力加强文科师资队伍建设外,提高理工科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专业课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诸如品性学识、举止言谈、性格志趣、气质修养以及人格魅力对学生从来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同 样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任。理工科专业课教师要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文、社会学科专职教师的职责,学生学习态度等问题是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责的观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教做人”与“教做事”结合起来。
  
  3、增加相关的讲座、论坛
  由于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高职学生对学校积极开办的一些计算机、网络等理工专业方面的高新、高深科技知识讲座虽有热情,但很多地方听不懂。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兴趣。而人文方面的讲座相对浅显易懂,更容易引发高职学生的听讲兴趣,在大学校园中开办讲座尤其是系列人文讲座,对于培养当代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关的讲座和论坛一般都安排在课堂时间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表进行选择。同时,讲座人本身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首先就给学生一种说服力,加之采多家之言,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无疑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据了解,清华大学等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已开始在学生中开展新人文系列讲座,学生反响热烈。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凸显校园文化的功用
  人文精神的塑造既要依靠系统的教育,也要依靠与主流文化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工科大学,我们尤其要加强人文文化的传播与渗透,积极营造校园文化中的人文氛围,积极发挥其熏陶作用,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自觉接受人文素质的不断培育,使高职学生在深厚的人文教育氛围中受到启迪与熏陶,完善人格。
  
  5、大力开展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时候,很多用人单位及专家普遍认为:如今的大学生水平跟以前完全没法比较。应当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有着长足的进展。我认为,与以前大学生“没法比较”的更多的是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而不是专业技能水平。究其根源,还是学生在受教育期间人文教育的缺失,针对毕业生而言,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不是很到位。
  思想政治工作也是高校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我们建议并要求所有高职高专学生在学校就读期间就要有一个职业规划,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认识。在求职之前,到政府或社会上的一些专业咨询机构进行职业咨询,包括做一个职业测评,以加深对自我的了解。这就能纠正很多学生对自我评价过高,与实际能力差距大的误识。
  综上所述,大力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助于他们在自己的技术领域取得成功,更已经成为解决高职学生包括就业问题在内一系列紧迫的现实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培育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精神非常必要。而作为专职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我们一直在提“当代大学生该建立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也要求把对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教育、传统哲学教育提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对待。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