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Facebook风云际会,微软多年辗转于社交沙场

来源 :中国计算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in5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一个比尔·盖茨很快就会出现,可能就在这个大厅里。”2004年的一天,盖茨回到母校哈佛大学做演讲时做出了这样的预言。
  聚精会神听着盖茨演讲的学弟学妹中,就有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尔伯格。当时他刚创立这个社交网站不久,后来他被誉为“盖茨第二”。
  扎尔伯格有一位华人女友,不知道她是否给他讲过秦始皇东游的故事,当时项羽就曾在围观的人群中发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
  社交领域新剑客
  “你最害怕哪种挑战?”1998年初,在微软园区,《Googled》的作者Ken Auletta曾这样问盖茨。
  盖茨坐在靠背椅上轻轻地前后摇晃着,喝着一罐健怡可乐,静静地思考了一下,他没有提及那些大名鼎鼎的对手,譬如网景、Sun、苹果、甲骨文,也没有提及正对微软虎视眈眈的美国司法部反垄断局。他说:“我害怕有人在车库里进行全新的发明。”因为他不知道这种可能的颠覆式创新来自哪个简陋的车库或办公室,只知道这种创新才是成熟企业的大敌,就像当年IBM也没料到为自己打工的微软最终会抢了自己的风头。
  此后,谷歌在车库里验证了盖茨的预言,但这不是最后一个,随后在社交领域涌现出一批这样的新例子。不过曾任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的杰克·韦尔奇说过:“商界成功并不是浮夸的预计得来的,而是在变化时能够迅速作出正确反应的结果。”
  像比尔·盖茨一样成为哈佛辍学生的马克·扎尔伯格,开始了Facebook的创业之旅。起初,Facebook注册仅限于哈佛大学,在随后的两个月内,注册扩展至麻省理工学院以及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西北大学和所有的常春藤名校。第二年,很多其他学校也被邀请加入进来。
  促使扎尔伯格决定离开哈佛的,就是比尔·盖茨2004年在哈佛的那次讲话。“他确实鼓励我们所有人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某个项目。这也是哈佛的政策……盖茨对我们说:‘如果微软失败,我会重返哈佛。’”
  早年的扎尔伯格对Facebook似乎没有商业功利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从一开始,“我想做的东西可以不值钱,但是它必须‘酷’”。
  Facebook公司上下充满了浓烈的工程师情结。“我从来不想运营一个公司或者企业,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用户的体验上,总想怎样能给他们带来革命性的便利。”扎尔伯格这样说。
  他还说:“如果我们太关注广告的话,那显然无法将全部精力集中在用户产品的优化上。”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兼Facebook创始人之一的达斯汀·莫斯库维茨甚至将广告比作“收买灵魂的魔鬼”。
  另一家社交网站MySpace创始人克利斯·德沃尔夫曾羡慕地表示:“我们关注的是利润,而Facebook重视的是用户数量和用户体验。”
  美国管理学大师吉姆·柯林斯曾说过:“如果你从个人层面来看,当你做一件自己喜欢并真正擅长的事情,对它充满热情,能够创造出人们愿意购买的附加价值,那就具备了成功的条件。”
  与MySpace帮助人们扩展交际空间,在共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建立联系的出发点不同的是,Facebook打算让用户与已经相识的熟人形成互动,增加交流。作家罗伯特·斯考伯曾这样剖析二者的区别:“MySpace和Facebook是两种不同风格的网站。打个比方,MySpace是好莱坞式的,Facebook则是硅谷式的。高科技人员喜欢Facebook,而追求个性的青少年人群则青睐MySpace。”
  在Facebook与MySpace并驾齐驱,缠斗发展的同时,还有一家后来在社交领域举足轻重的公司也在破壳而出,这就是Twitter。
  从MySpace、Facebook、Twitter三大社交网络的发展历程来看,似乎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而眼睛一直盯着社交网络领域发展的微软,则似乎是“有心栽花花不发”。
  作家西坡拉·纳奥米在《比尔·盖茨的遗产》一书中曾提到:“比尔·盖茨在筑造微软帝国的过程中,犯过的最大错误是在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的网络大赛中,犹豫了一下,结果来迟一步,被别人抢了先机。”其实盖茨和他的继任者鲍尔默在网络大潮中,多次错失良机。
  曾经挺立潮头
  “博客是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闭不但会导致流量下降,还会影响用户体验,牵连到微软的社交服务等平台。”2010年10月,一家门户网站高管这样评价微软宣布关闭面向MSN用户的博客服务。对于无处安家的用户们,微软虽然给出了搬到WordPress平台和下载保存的解决方案,但许多人并不买账。
  我们在这里回顾一下微软在网络社交化方面所作过的尝试:1999年,微软推出MSN Messenger,这是一个即时通信工具,腾讯QQ与之类似。理论上这可以是一个黏住用户的重要抓手,腾讯就以此为起点,成就了自己的霸业。微软动手也不晚,因此在MySpace、Facebook、Twitter之前就拥有了一批活跃的线上用户。2001年,MSN Messenger的活跃用户达到了2950万。2003年,其每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亿。
  2004年11月,微软推出MSN Space博客服务,向全球用户免费开放注册。当时微软的博客用户大多也是其即时通信的用户,黏性很强,这些用户写博客的时间较长,写作频次也高。
  2005年和2006年,是微软MSN Space发展的黄金岁月,许多人忙碌一天之后,要到自己的博客上写两句才肯去睡觉。他们进入MSN Space,第一件事往往是看看好友有没有更新的内容。网友momoko曾回忆:“我从2005年开始使用MSN Space,跟着小绿人能量魔法学各种技巧……(我)会到喜欢的Space看看,也会与因Space而认识的人们互相踩踩。”
  但此后,MySpace、Facebook的快速发展,让微软MSN的努力相形见拙。但那时,微软也搭了一把飞速发展的Facebook的便车。
  2007年,谷歌向Facebook抛出绣球,想合作。年轻但很“狡猾”的扎尔伯格顺势把谷歌当作一张牌,向微软施压,从二者之间的竞争中攫取最大的利益。有了谷歌底牌的扎尔伯格不怕微软,他向对方透露出谷歌对自己抛出的绣球。
  听到谷歌掺合此事,鲍尔默来劲了。10月底,他签下了一张2.4亿美元的支票付给Facebook,从而得到了后者1.6%的股权。
  当时,有人嘲笑微软做了亏本生意,因为以微软的出价计算,Facebook的估值已达到150亿美元。《洛杉矶时报》称这么高的估值骇人听闻;《华尔街日报》称这份协议“让人回忆起2000年终结的互联网泡沫”;TechDirt博客称:“彻底荒谬的估值扭转了实力的天平。”
  鲍尔默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这项收购不是一个错误的决定。Facebook的真正价值目前还无法准确估计,但是目前的现状是Facebook非常受欢迎。对于微软这样一家希望加入社交网站市场的公司而言,收购Facebook的部分股权非常重要。至于Facebook未来的市值会是50亿美元、150亿美元还是500亿美元,这主要是取决于Facebook的领导团队以及后续的经营战略。”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发现微软做了一笔不错的生意。微软在社交领域浸泡多年,还是有着识货的眼光。可为什么微软自己在社交网络领域却光开花不结果呢?
  《创新者的窘境》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曾认为创新型的技术分为延续性技术和破坏性技术,延续性技术的不断更新会让强者恒强,但是“破坏性技术给市场带来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价值主张。一般来说,破坏性技术产品的性能要低于主流市场的成熟产品,但他们拥有一些边缘消费者(通常也是新消费者)所看重的其他特性。基于破坏性技术的产品通常价格更低、性能更简单、体积更小,而且通常更方便消费者使用。”
  比尔·盖茨说:“自从克莱顿提出破坏性理论后,出现在我桌上的每一份提案都自称是‘破坏性的’。”但所谓知易行难,微软在应对社交网络领域破坏性创新技术时表现并不好。
  在MySpace、Facebook发展早期,其页面及网络所采用的技术含量与微软MSN不可同日而语,微软也不把它们放在眼里。与微软MSN吸引白领精英相比,MySpace、Facebook吸引的是上网的新新人类,他们更多的是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个性,对技术优劣并不敏感,但这个群体在不断成长,逐渐庞大。品牌策略师马丁·罗尔说过:“和很多人的预计相反,世界虽然变得平坦,但并没有抹去独特的文化和民族属性,或是客户的特殊偏好。”
  2009年11月,微软在中国推出MSN聚酷,这是一项基于其聊天软件的类似微型博客服务,计划拓展该软件的社交网络功能。不久,Plurk公司站出来表示,MSN聚酷不仅在用户界面和积分机制上模仿他们,而且甚至还抄袭了部分的代码,他们表示:“模仿可能是最坦率的恭维,但明目张胆的盗用代码、设计和用户界面,特别是在盗用方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制造商时,这种做法并不酷。”
  微软随后作出回应,其发言人马克·墨菲在声明中说:“微软对待知识产权非常严肃,我们正在对此事件进行调查。”随后,微软无限期暂停聚酷测试软件。
  此后,微软在社交化领域继续遭受挫折。2010年10月8日,微软宣布Live实验室彻底关闭,该部门约70名技术人员陆续并入Bing搜索部门。事情还没有结束,Live实验室关闭6天后,微软突然宣布关闭所有MSN用户的Live Spaces空间服务。真是“雨暗残灯棋欲散”。
  不过,随后传来一条较好的消息。10月15日,微软与Facebook宣布联手开发社交搜索业务,将后者的好友动态加入到微软Bing搜索结果中。时隔半月,微软再次宣布“我们将把即时通信工具Live Messenger与其他社交网络如Twitter、Facebook整合到一起。”
  Facebook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虽然放弃了与谷歌的合作,选择了微软,但他对微软的评价却话里有话:“因为处于劣势,微软才有动力进行大胆的创新,所以我们才选择微软作为合作伙伴。”就是说,扎克伯格把微软当做一个弱者来看。
  微软秘密新项目泄露
  2011年7月,媒体曝光微软正在开发代号为Tulalip的社交项目,因为其主页当时无意间地被发布网站上。微软随后删除了该页面,并在网站上承认了该项目的存在,说这是微软研究院团队的一个内部设计项目,“被误发布在网上,我们并非有意为之”。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页面发布可能是一场意外,但Tulalip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内部设计项目”。Tulali主页上描述该服务是用户寻找所需、简便分享所知的方式,且提供了Facebook和Twitter账号登录的选择。
  大卫·柯克帕特里克称:“我认为科技进化的意义在于,科技改变社会是为了让人类更近距离地聚合到一起,增加人类的共识,甚至促进精神层面的连结。科技进化引起的人类社会进化永无止境,也许未来某一天,人类无需语言,开始用意识直接交流,通向这个节点的过程还会有无数的改变和进化。当我看到Facebook,我真的相信这是我们朝那一阶段更近了一步。”
  站在这个角度看,微软不可能放弃在社交网络领域的尝试,而且它的死对头谷歌在7月份也推出了自己的社交平台Google ,再次向社交领域发起冲锋。微软必应主管斯蒂芬·韦茨曾得意地表示:“谷歌无法像我们一样获取Facebook用户资料,因此他们决定打造自己的社交系统,而这也是他们的一贯做法。”
  谷歌进军社交网络领域也是屡败屡战,痴心不改。这其中最早的故事和Twitter有渊源。Twitter主体是一种微型博客,其鼻祖当然是博客,Twitter的创始人威廉姆斯就是早期博客网站的先驱之一,他创办了Blogger.com,并于2003年将其卖给了谷歌。
  威廉姆斯曾回忆称:“谷歌这样的大型组织是反对独立性的,当Blogger.com这样的服务成为它的一部分时,需要优先考虑的东西就变得不太一样了……”威廉姆斯对于Blogger.com在谷歌时代所达到的创新水平并不满意,因此退出了谷歌,创办了Odeo播客公司,并且演化成后来的Twitter。
  与微软相比,谷歌算是后起之秀,但在社交领域,谷歌似乎和微软一样落入“创新者的窘境”。盖茨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有骄傲的资本,因为谁也没把这个世界研究透。”
  李开复曾经说:“我不想特别去批评微软,因为我们看到任何一个大公司都有同样的官僚(问题)。微软不见得比任何一个公司更官僚,但是我觉得公司大了,就不可避免这种的官僚的制度。”
  苏珊·纽厄尔在《健康的组织》一书中曾提到:“创新精神有赖于员工对其他领域最新发展的敏感回应,并将其应用于自己产品的研制。研发人员还必须拥有权力和权威,能够说服他人,令其意识到这是一个好的创意,能为组织带来优势。只有员工渴望并有能力去寻找新的思想火花,而且使公司确信这些创意会转变为新型的产品、服务或工艺,创新才会实现。”
  冲锋号再次响起
  2011年11月16日,科技资讯网站Theverge透露,微软正紧锣密鼓地部署其旗下的社交网络项目。该网站透露了一些微软项目的细节,它叫做Socl(Social——社交的缩写),“看起来微软已弃用了Tulalip这个名字。此外,该网站将搜索、发现和查找等社交功能融合在一起,看来微软是准备好了要大干一场。”
  文中还称:“对于社交网络这个领域而言,Socl起步太晚,所以,你可能不会看到它像Facebook一样因为用户过多而造成网络拥堵。”“Socl还需要证明自己确实拥有其他社交网站无法比拟的长处,能帮助用户找到他们想要查找的信息。考虑到微软并不具备移动支持或与其他服务整合的能力,Socl前面的路还很漫长。”
  
  记者手记
  成功也增加了风险
  “成功增加了机会,但机会的增加同时也使决策和对机会进行优先排序变得非常复杂,因此也就增加了风险。”这是《从核心中盈利》一书作者克里斯·祖克的观点。
  《Facebook效应》的作者大卫·柯克帕特里克在接受采访时说:“马克·扎尔伯格相信他所谓的‘分享的摩尔定律’,也就是人们在互联网上分享传递的信息量以指数级增长,每年翻两番。Facebook已经显现出这种定律的特征。有了Facebook、微博和智能手机,我们与更多的人更即时地分享信息。指数级进化正在经济、社会、政治、能源等各个领域发生。我认为,人类适应科技进化的速度比科技适应人的要求的速度要慢。适应最慢的是欧美的政治、商业领袖们,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科技正对他们所做的一切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他们仍习惯于走老路,坚持用老办法来解决问题。”
  克莱顿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不在于以往的成功者没有看到破坏性技术得以生根发芽的小型市场的价值,而是这些小型市场在初期无法满足大企业的增长需求,“即使理性思维告诉他们这些小型市场有朝一日可能会发展壮大,但正式和非正式的资源分配流程,使得大型企业很难将足够的物力和人力资源集中到小型市场的开发上。”
  沃尔玛国际业务开发高级副总裁米奇·斯拉普,曾说过一句看似平淡无味但寓意很深的话:“你必须仔细考虑,将人员、时间、能源和资本用在什么地方。”
  曾同比尔·盖茨共同创建微软的保罗·G·艾伦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之前,就认识到了全球终将连成一体,他将之称为“连线世界”。但他说,“PC业的崛起带来一次财富机遇,如今信息高速公路是另一次浪潮,但一个人很难同时赶上两次浪潮。”一语成谶,微软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确实不如当年在电脑时代那样如鱼得水。
其他文献
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整体基础设施建设趋缓,这首先影响到的就是与智能建筑建设息息相关的综合布线行业。据悉,不少布线企业受此影响2013年全年业绩并不理想,不过美国西蒙公司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收入都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据悉,西蒙中国的业绩更是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新高,年收入同比增长高达40%。  这种逆市增长的驱动力来源于哪里?细分布线市场还能发现哪些增长机会?近日,西蒙全球总裁卡尔·西蒙接受了《中国计
每天微博上的留言转载、电子商务网站上的用户点击流、各种音视频记录文件、大量的网络服务日志……大数据时代扑面而来。大数据有三V特征——海量(Volume)、多样(Variety)和实时分析(Velocity)。3月30日,在2012第五届中国数据中心大会的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治理分论坛上,杭州瑞网广通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杨建军就介绍,他们为平安城市、智能安防、数字城市监控云所做的项目的数据量都已是PB级的。
软件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软件产业的发展,继出台《鼓励软件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8号)之后,又出台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国发[2011]4号)文件,有力推动了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我国软件产业收入超过1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赖于产业的转型升级,而后者又基于企业的创新。  能源与互联网结合真能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吗?  3D打印真能颠覆现有的工业生产方式吗?  加速企业创新发展进而推动产业前行的动力又源自何方?  纵观人类历史,从远古奴隶社会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从近代工业社会的水力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内燃机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用技术作为断代的主要依据,已经肯定了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乃至社会
5月22日,以“未来,应酝而生”为主题的微软私有云
“无论你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用微软Office处理工作。”这是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微软Office业务群组中国及大中华区总经理峰鹰巩对新一代Office的评价。新一代Office加强了本地与云端的互动,让Office可以与微软SkyDrive无缝相连。用户可以将文档保存到云端,也可以直接打开云端的文档进行编辑,实现随时随地办公。  峰鹰巩表示,新一代Office在四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2012年中国电力行业  智能电网管理软件  值得信赖产品奖  配网自动化集中监控系统  北京豪义慧通科技有限公司坐落在北京市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是集产品研发、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以融合通信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平台、电力配网自动化为核心的产品体系,其多项软件产品拥有自主软件知识产权。公司是以大屏幕显示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智能会议室等系统集成与服务为主营业务的集成服务提供商。  公司具有
我们应该感谢柯达,因为它让我们享受到美妙的影像;现在我们更应该感谢柯达,它为商学院增加了一个经典案例。  在公司成立后的第132个年头,柯达无奈申请破产保护。  有过成为行业翘楚的辉煌,也有过面对新技术的踌躇,而现在留给柯达的,只是大势已去的惆怅。或许柯达也在想,如果当初选择不同的策略,结果会怎样?可谁也不能准确预见未来,更无法预测何时会冒出强大的公司,给你甚至你所在的行业致命一击。    200
本报讯 近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精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明确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相关企业所得税政策。   该通知表示,集成电路线宽小于(含)0.8微米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经认定后,在2017年12月31日前自获利年度起计算优惠期,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享受
5月23日,有媒体报道,在联想集团第四季度财报沟通会上,联想集团CEO杨元庆指出:联想进入互联网领域不容易成功,互联网企业进入硬件领域同样也不会轻易成功,因为做手机涉及的问题不仅仅是硬件设计与运营。  熟悉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人士,不难品出杨元庆隐在此番忠告深处的一丝苦涩,那就是联想进入互联网领域不是“不容易成功”,而是曾经历一次让人不愿回首的失败。  有公开出版物记载,联想当年进军互联网时曾发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