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与手艺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i_w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春天,两位西方绘画大师大卫·霍克尼和马库斯·吕佩尔茨的讲演,在北京的艺术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方面,对于因市场低迷而显得冷清的艺术界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强心剂。它告诉人们,艺术仍然具有引起轰动效应的能量。另一方面,对于因急速发展而显得浮躁的艺术家来说,这无疑是一剂镇定剂。它告诉人们,艺术还是有它的原点和底线的。不管艺术如何标新立异,它的原点和底线始终没有动摇。对于绘画艺术来说,它的原点和底线就是手艺。
  2004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和上海油雕院联合纪念齐白石诞辰140周年,邀我为纪念画集撰文。我写成《让绘画回归手艺》一文,收录于《白石·油纪》一书中。我当时强调绘画不能抛弃手艺,在一些观念艺术家看来,显得过于保守和天真。我当时基于现象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所做的阐释,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直到十年后霍克尼和吕佩尔茨的讲演,当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强调绘画并没有死亡的时候,绘画和手艺的问题,连带背后的哲学问题,才开始浮现出来。
  霍克尼对绘画的辩护,更多地从颠覆焦点透视,强调人在世界中的真实感受出发。霍克尼致力于证明,文艺复兴发明的焦点透视,其实不是正常的视觉经验,而是一种强加给人的观看方式或者意识形态。不接受这种观看模式,就不能接受相应的绘画。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看起来非常自然的西方绘画,实际上是我们已经接受西方观看模式的结果,是我们习得的产物,并不是我们生来就是如此观看世界。进一步说,是西方现代性向全球范围蔓延,才让生活在欧洲文化之外的人们学会按照西方的方式看世界,西方绘画才会让人觉得更加自然。根据焦点透视画出来的绘画,要求用一只眼睛观看,所见景象按几何规则后退缩小。它与我们置身景象之中,用两眼观看所见景象不同。更何况,人的视觉系统并不是光学仪器,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会影响到视觉经验。从纯粹的焦点透视的角度来说,一只迫在目前的蚂蚁会比远在数丈之外的大象要大,但是在我们的视觉经验中大象依然比蚂蚁大。我们关于大象和蚂蚁的理解,参与到对它们的视觉经验之中,改变了焦点透视的几何规则。因此,即使康斯特布尔宣称绘画要像科学一样在实验室里进行,他画出来的风景画跟后来拍出来的照片仍然大异其趣。我们的视觉经验比焦点透视要复杂得多,对于事物的理解、所习得的观看模式,无不参与到视觉经验的构成之中。人类不可能用一只上帝之眼看世界。焦点透视的画面,正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上帝之眼看见的画面。照相机的发明和普及,最终将这种观看模式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观看方式。
  霍克尼从摄影回到绘画的目的,就是要突出人在世界中存在的真实观看和真实感受。当画家用手来绘画的时候,表现的不仅是眼睛看见的景象、脑子思考的观念,更重要的是身体对事物的感受。事实上,好多年前,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就曾经强调,绘画不是在画家的眼前,而是在他的手里。他强调的也是手和身体对世界的感受,而不仅仅是技巧问题。
  因此,今天强调让绘画回到手艺,就不单是对技巧的推崇,背后隐含的是一个哲学问题,只有回到手艺、回到画家的身体感受上,绘画才能实现它的目的。今天似乎没有人再相信绘画是对现实的模仿或情感的表达,于是绘画似乎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绘画消亡、艺术终结之类的话题一时盛行起来,美术学院的学生也开始真的不再热衷于绘画,他们担心自己成为匠人,担心沉重的匠气或肉身有碍自己精神的飞跃,有碍自己成为艺术大师。但是,绘画既没有消亡,艺术也不会终结。除了模仿和表现之外,我们还可以用绘画来表达人生在世的真实感受。
  人原本就深嵌在世界之中,人只有还原到他的本然世界,只有与周围事物建立起一种源自身体上的信赖关系,才能获得一种彻底的安全感,一种久违了的还乡感。我们只有在一次次刹那真的感受中才能够确证自己的存在。这就是在我们今天这个由理性编织得越来越严密的世界上,人为什么还需要艺术的原因。只要艺术家在那个原初的领域中工作,他就不会产生被影响的焦虑。因为他的每个身体姿势、他的每个于现在这里的在场,都是不可重复的刹那真。思想让我们从过去、未来、那里来透视现在这里,让我们于现在这里的存在显现在普遍的概念之中,给我们的生活穿上一件概念的外衣。艺术则完全不同,它割断我们同过去、未来、那里的纠葛,让现在这里的存在充分显现为现在这里的存在,给我们展示最真实的自我和事物本身,让我们的每个现在这里的存在都充分呈现自身的意义。当画家集中到他的写的身体姿势时,他就回到了他于现在这里的存在。这是一种沉默的语言,一种呈现性的存在而不是再现性的工具,因为它不指向任何外在的东西,而只是兀自存在。画家只是兀自画画,兀自写写,既不受所画对象的束缚,也不受绘画观念的羁绊:而世界正是在这种兀自画画写写之中露出它的真面目,人正是在这种兀自画画写写之中露出他的真性情。当画家放弃画画写写而去追求概念时,他就进入了一个用语言符号来捕捉事物的再现性世界,他那原本的展示事物本身的优势就会荡然无存。
  吕佩尔茨对绘画性的强调,我们也应该从哲学层面而不是从技巧层面来理解。有意思的是,当绘画放弃哲学观念,回归淳朴的手艺之后,它反而是最有哲学意味的。这正是绘画艺术的魅力之所在。
其他文献
编者按:上期我刊推出了姚华绘画专题,以贵州省博物馆所藏姚华画作为例,系统地对清末民初学者、诗人、戏曲理论家、书画家姚华的绘画艺术进行了梳理、评述。姚华,贵州贵筑人,字重光,号茫父、茫茫父。别署莲花庵主。按传统算法,今年是姚茫父140冥寿,也是他逝世85周年。他的一生曲折坎坷却博学多才、著作等身,被时人誉为“旧京都一代通人”。姚华的书法艺术,正如上期专题中所说,可谓“诸体交辉”:其行楷书根柢欧、颜、
期刊
古语有云:“道成而上,艺成而下。”道与艺之先后、高下之别乃传统文化之重要理念,古之学者多尊奉之。故为人须先立其德,固其学,艺术乃其余事也。张颔先生平生所学于考古、古文字、古史研究为多,其旨在学问,而不在艺,故其以学问为立身之本,跬步千里,积学经年,继往圣绝学,树后世模楷,遂为世所重。而艺事虽云末,然其灵性不能自已,闲暇为艺,亦堪称不朽矣。  张颔先生1920年生,山西介休人。字长甘,号二触老人、不
期刊
莫道先生画兰竹,先生书法尽中锋。若从侧势求真迹,恐失真龙类叶公。  兴化书有“乱石铺阶”之喻,人几视为写画,其实皆用中锋’所见偏锋侧笔者,皆伪作也。  何道州  《黑女》功兼北海功,却将面目托颜公。晚年病臂多欺世,大似当时诮倦翁。  子贞先生书,世皆目为师法平原。其实撇捺之间,《黑女》之法最多。而盛年摹拟北海,尤得神髓。余初见杭州众安桥岳庙忠武像题记,几于骇绝。后见所钩《法华寺碑》,乃知此老深于李
期刊
从雕塑家到职业出版人,再到人物画家,李学峰是当下为数不多兼具几个专业身份从事创作,且能尽已之力做到专精的艺术家。同时,他又醉心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艺术研究,富收藏、博学之,在诗文书画与鉴藏之间,使得绘画得到更深的滋养。正如王世襄先生为其收藏馆题写“得法楼”,门径既开,取法便广,得法于画之正体也。  书画艺术启蒙阶段  李学峰自幼就表现出对绘画的浓厚兴趣。20世纪70年代入门始于临摹连环画和漫画,各种
期刊
一、关于唐高宗《李贞武碑》  《李绩碑》亦称《赠太尉英贞武公李靖碑》,又称《李贞武碑》《李英公碑》。其碑高750厘米,下宽180厘米,厚54厘米。为唐仪凤二年(677)十月六日所立。  李氏,本姓徐,名世绩,从太宗后赐姓李。避太宗讳去“世”,故为李绩。李绩是唐开国功臣,为唐太宗统一天下立下赫赫功绩。故唐高宗时为李绩立碑,并由唐高宗李治撰文书丹。此碑正文为行草书,共三十二行,行九十余字。碑额篆题阴刻
期刊
贵州省博物馆藏历代书画作品,是文化遗产宝库中重要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表现形式。馆藏六千余件书画作品,透过这些书画,我们可以认识古代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并一窥其内心的精神世界。所藏作品除北宋韩琦的《楷书书札卷》和元人的《伺马图》外,为明代作品居多。而明代作品则多集中于明代中晚期,大致与吴门画派的发展历程相符,且以吴门画派绘画作品居多,旁及其他绘画流派。藏品中不乏精品,如北宋韩琦的《楷书书札
期刊
中国古代山水画一贯承载着“可望、可居、可游”的功能与传统。在这其中,既包括临摹笔意的仿古山水,亦有隔空遥想的寄情山水,还有对景写真的实景山水。在实景山水画中,寻访景致、表现游踪的纪游图是其中的一大类别,呈现出自身特色。  纪游图发端殊早,南朝时宗炳就曾将平生所游山水绘于壁上以供卧游,但直到明代吴门画派才发展成一个引人注目的门类。沈周曾言:“山水之胜,得之目,寓诸心,而行于笔墨之间者,无非兴而已矣。
期刊
编者按:高=适先生是集诸多学问于一身的学者、诗人、书法家,章士钊先生曾以“天下一高吾许汝”“唯望书家噪一高”誉之。他昂扬、儒雅的书法之背后是深厚的学养和高尚的人格与创造的天才。其书法出古入今,于近代碑学风气之中,独以帖学为宗,诚难能可贵:其书学以章草筑基,参王羲之、孙过庭、杨凝式、宋克等诸家笔意,糅合大草、今草而自成一格,笔力矫健,草法精绝,直可超迈前贤。1965年,在与郭沫若论辨兰亭的真伪中'不
期刊
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贵州,来黔的及本籍的画家主要有:邹一桂、董逵、钱维城、洪亮士、杨、浦、陈琮、舒位、蔡兆瑞、简贵衡、王道行、王敦仁、成世瑄、张金鉴、邱荪等人。以这些画家的存世作品及本人在绘画史上的影响来看'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是邹一桂、钱维城、洪亮吉、王道行。前三位是清廷派往贵州的官员,他们均为名显于书画史的大家。邹一桂、洪亮吉来到贵州均是出任贵州提学使一职,执掌全省文化教育方面的事务,以这样的职
期刊
放眼花鸟画坛,可谓百花齐放,竞胜争妍,一片繁荣景象。但是也有美中不足,一是开拓视觉表现者众,关心精神意蕴者寡。二是工笔颇多,写意较少。三是在写意画中,大胆破格而求新的多,深究理法而重视质量的少。但在“70后”年富力强的画家中,刘海勇是一名深究理法又在精神层面致力的写意花乌画家。  他出生于浙江乐清,自幼爱画,少年时代已临摹《芥子园画传》,学习黄秋园山水,摹习颜体书法。进入温师美术系以后,更遍学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