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星村:财富在这里裂变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2007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年前,28岁的吴玉华跟着丈夫第一次来到了九星村。
  当时,她还不知道九星村,单是听说要去上海,就兴奋得在火车上一宿没睡。但是到了之后她却大失所望,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见到的还是大片大片的田地,三三两两的农户在地里劳作,孩子们在乡间泥路上奔走玩耍,眼前的情形跟她老家河南农村没啥区别。
  唯一有所不同的是这里还建有市场,“当时还叫九星商行。”吴玉华说,“说是市场,其实就是一个顶棚,四周再围上几间平房,就像农贸市场。卖的是五金、建材和生活用品。”夫妻俩在市场里找了一份运货的活,就这么在九星村住了下来。
  刚开始他们租住在九星一队的一片老住宅区,房间不大,也就十几个平方,因为是老房子,也没有浴室马桶,不过吴玉华依旧很满足,这里的房租只要120元一个月,便宜得很。只是刚付完第一个季度的房租,房东就匆匆找上门来了,告诉他们这一带要拆迁了,让他们赶紧搬。
  那天傍晚,吴玉华跟着丈夫到九星二队找了另一间类似的平房,开着自家小货车连夜就把家搬了过去。只是她没想到的是,此后的十几年间,搬家竟成了她贯穿于整个九星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年,随着老住宅区的不断拆迁,吴玉华也从一队、二队、七队、九队,最终落户到了如今的五队,这也是目前整个九星村为数不多的一片老住宅区。因为害怕搬家,吴玉华一直不敢添置太多家具,她现在居住的同样是一间10几平方的平房,如同15年前一样,整个屋内除了一张床、一张桌子和电饭煲,再也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只是房租却一直在涨,同样的屋子,现在已经涨到了650元一间。虽然他们的收入也在涨,但吴玉华还是止不住心疼:“像这样的房子,我们的房东有好几十间嘞,每个月光是拿拿房租,就够我们挣的了。”
  至于那些田地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吴玉华至今也没弄明白。“有时候几个月过去走走,一块田地就已经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原来的市场还是市场。”和房租一样,这几十年间,九星村一直呈一个爆破般的速度飞速发展。九星市场就是最好的佐证,这个当初吴玉华口中的“农贸市场”早已发展成占地100多万平方米的上海最大综合性市场。
  “土地和老住宅区都用来造市场了。”吴玉华说,她和丈夫在这个市场里待了15年,亲眼看着它一点点扩张,直到形成今天的模样。而他们的收入,也从最初的二三千升至如今的近万元一月。
  关于这个市场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据说从这里走出了不止千位百万富翁。对于这些故事,吴玉华总是津津乐道,她就认识一个老乡,当初只是在这里租下了一间门面,后来扩张到了三间,再后来就见不着他了,听说他回去自己办厂了,也成了百万富翁。这件事经常会被她拿出来数落自己的丈夫,不过吴玉华也挺满意在九星村十几年的生活,就在去年,她用这十几年来挣下的二十万积蓄,在老家县城买了一套120平米的大房子。
  “给儿子住。”说起这个,吴玉华总是一脸幸福。不过她最近也有烦心事,听说九星五队也要拆迁了,这以后整个九星村就完全剩下市场了。附近的小区房租动辄上千,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九星模式
  1994年,做过十年生产队长的吴恩福走马上任九星村党支部书记,并且在九星村搞起“三场一路”(养鸭场、停车场、农贸市场和虹莘路商业街),但是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三场”中原本最不起眼的农贸市场,二十年后居然成了九星村的支柱产业,并由此让九星村成长为上海亿元村的首位长达十年之久。
  当时的九星村是上海闵行区七宝镇的一个行政村落,邻近漕宝路,位于上海外环线一侧。和全国各大城市的城郊型农村一样,自上世纪90年代起,这个世代以种田为生的村子,受到城市化大潮冲击,土地被逐年征用。1994年底,九星村5279亩土地已有近四分之三因城市开发建设被征用,失去传统生产资料的农民被安排当了“征地工”。全村仅剩1307亩非农集体用地。
  不仅如此,当时九星村劳力收入全年不足3000元,村子所办的几个联营厂都经营困难,欠债高达1780万,而村子的集体总资产不过2100万而已。
  这些都是摆在吴恩福面前的现实问题,他意识到,如何使用好这最后的一千多亩土地,将是整个九星村未来发展的关键。
  当时摆在九星村面前的出路无非这么几条:第一,继续搞农业,这是传统农村的选择。只是九星村人均一亩三分地,能不能糊口还是个问题;第二,转而办乡镇企业,这是许多苏南地区农村的做法,当时一度很火,但是村里联营厂的困顿局面告诉他们,办工厂九星村同样不适合;第三就是卖地,这是最简单的做法,立马就可以换来大笔现金,这也是当时上海大部分农村的选择。只是吴恩福心里明白,这是一锤子买卖,等到这笔钱用完,九星村就什么都没了。
  吴恩福想来想去,觉得以九星村的这点土地,还是办商铺最合适,不仅可以出租换钱,到头来,土地还是自己的。他把这条路称之为“种砖头”,“就像母鸡一样,下了蛋之后,鸡还是自己的。”
  可是对农民来说,办市场谈何容易。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一个客户拿了10万元支票到村里买走了一批电线电缆。吴恩福看见支票后发现有些不对劲,就叫财务到对方在浦东的开户银行去查账,结果吓一跳:对方账面上只有1000元钱。这时骗子已离去,吴恩福打听到对方准备乘火车离开,想方设法赶到火车站截住了他。惊慌失措的骗子撂下这么句话:这个农民真精。
  看上这块土地的开发商同样不少。有个房产商欺负他们没见过世面,多次开出一个远低于当时市场行情的价格要他出让土地,早就决定不卖一亩地的吴恩福愤怒了:“你要这块地,至少加一个0!”当时就把这位房产商给吓退了。
  “三场一路”最终还是搞成了,当年就给他们带来了630万的效益。这更加坚定了吴恩福搞市场的决心,就在那一年,他又成立了九星商行,彻底经营起了市场。1998年,九星村成立了综合批发市场,由此走向了“全国市场第一村”的道路。
  时至今日,九星村早就没人种田了,放眼望去,成片的市场呈“口”字型依次排开,整个市场占地面积1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开设了23大类专业商品分市场区,年交易额高达280亿元。2011年,九星村实现总收入8.539亿元,净利润2.48亿。   此时,距离他们开始办市场,还不到二十年之久。如此迅速的发展速度,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的好奇,他们将这种农村发展市场的模式称之为“九星模式”,九星村由此成为公认的“市场第一村”,并入选了全国十大名村。
  与时俱进
  在吴哲华办公室的显著位置,挂着一幅字画,上面写着“与时俱进”。在他成为九星村新任书记的一年多时间里,这幅字画始终挂在他的办公室里。
  坐下来与吴哲华聊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的交谈频繁地被手机铃声打断。每当这个时候,这位新任书记都会满脸歉意地向我说声“不好意思”,在征得我的同意之后才转身接起电话。
  而就在此之前,他还刚刚主持召开了九星村2012年的第一次村民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关于开展村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调查,吴哲华讲得很仔细,每说完一条,就会用上海话再通俗地解释一番,直到村民代表点头通过。
  他告诉记者,在九星村这么多年,他早已习惯了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而不仅仅是成为书记之后。眼前这位39岁的上海男人,正是九星村发展的亲历者。
  1996年,23岁的吴哲华当兵回来,立刻被叔叔吴恩福派去管理商铺的出租。那时的九星村,整个村委也就二十来个人,要管理那么长一段的商铺,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来说无疑是个挑战。
  回忆起当年的情况,吴哲华历历在目。“那个时候,我们根本都没有什么市场概念,心想着能尽快把这店铺租出去就成。”于是就找人一家一家地去谈,他还记得当时的租金只要5毛钱一个平方,还可以租一年再送一年,就这么半租半送地把所有店铺都给租了出去。
  当时吴哲华还有点想不明白,自己这么辛苦地把店铺租出去,租金却那么低,真有点得不偿失。
  没想到第二年就遇到了房地产行业的井喷。当时,上海人均居住面积仅2平方米,而城市人口的迅猛增加,推动了对房屋的刚性需求。而九星村的商铺恰好赶上了上海对建筑装潢材料的巨大需求,到处都是前来掘金的商人们,吴哲华说,在这之前他从没见过九星村出没过这么多私家车。商铺的租金也跟着一路水涨船高,有些地段甚至涨到了几十块一平方。九星市场一下子就成了上海著名的综合性市场。
  吴哲华不得不佩服叔叔的眼光。“我们介入市场的时机非常微妙。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思想还跟不上;进入21世纪再跟风做市场,门槛必然高出许多,并且已经错过了发展的大好时机。正是在90年代后期,在改革开放程度较高的时期,九星进入市场,得到政策的扶持,在用地性质合法的前提下,走出村办市场的路子。”吴哲华把它称之为“与时俱进”,这也是他最佩服叔叔的一点。
  叔叔今年已经60多了,至今还掌管着九星村的经济,对于吴哲华提出来的金融、物流以及电子商务,叔叔依旧兴趣盎然,并鼓励他们年轻一代放手去做。“与时俱进”是对两代人的共同要求。
  从吴哲华的办公室窗户望出去,九星村纵横交错的道路两旁,全部都是鳞次栉比的商铺和各类专业市场。临街的门店前,停靠着各色汽车,有轿车、也有许多小卡车,更有蹬着三轮车四处搬运货物的工人忙碌地穿梭;而车子的牌照显示它们来自全国各地:冀、晋、蒙、辽、吉、黑、沪、苏、豫……看到这些,会使人感觉置身一个全国大市场。
  面对这个上海最大的综合性市场,吴哲华说他的下一步工作就是做好市场的二次改造,同时把相关的配套服务搞上去。而另一方面,九星村已经着手做起了物流、电子商务以及小额贷款。
  “九星村的经济要发展,市场就必须改造。但假如想有更大的变化,那就要突破一些瓶颈,大胆涉足其他行业。”这位九星村的新任掌门人这样说道。
  对话吴哲华
  农家书屋:当了一年多的新任书记,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吴哲华:我主要负责的是市场管理和日常的党政工作,这块也是我一直以来都在做的。经济那块主要还是由老书记在抓。对我自己来说,最难的还是怎样做到工作的细致、周到。我们做市场的最怕的就是火灾,现在市场那么大,相比以前更难管理了,自己在思想上不能有半点松懈。同时,治安也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现在的九星村,有两千多个外来人口,再加上六千多个商家,可以说是龙蛇混杂,情况也比以前复杂多了。
  农家书屋:九星村还有耕地吗?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不是已经不能算是农村了?
  吴哲华:这一点可以确定,九星村现在已经没有耕地了,等下一拨400多户居民全部搬迁之后,我们就计划把整个九星村完全建设成市场。但这不代表着我们就不是农村了,看问题需要看本质,九星村的集体制度是不变的,而且会越来越完善,村民的生活基本保障,包括丧葬、婚娶、读书等等,集体都能帮你满足,至于是不是住在九星村,这反倒不重要。在我看来,这样的集体制度,才是最好的新农村。
  农家书屋:九星村普通村民们的收入情况如何?
  吴哲华:九星村现在有19个村民小组、1385户、4659人。村民收入大致可以分为四块:首先是福利分红,每户人家年终都能领到2万;其次是股份分红,16岁到50岁(女)、55岁(男)的成年人算一股,老人和小孩就算半股,每年都能领到1至5万。然后是就业保障,九星村的村民我们义务安排工作,一年的劳动收入基本可达5至6万;最后一块就是他们的个人收入,包括房租、自己的小买卖等等。所以,现在许多九星村的村民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出去工作了。
  农家书屋:九星模式已经成为全国新农村发展方向的一个典范,那么您觉得这种模式可以复制吗?
  吴哲华:这个我不好下结论,现在上海也有许多亿元村,大家发展的都挺不错。而九星村之所以能创出九星模式,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与时俱进”,当初正是趁着房地产热,抓住了办市场的最好时机。而我们需要借鉴的是这种经验,而不是完全照搬照抄九星模式。九星模式也许不可复制,但说不定就有其他模式出来,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能否与时俱进的问题。
  农家书屋:九星村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吴哲华:我们有一句话叫做“守好主业,发展新业。”这主业当然是指市场这块,另外我们计划将整个市场进行二次改造,加上相关配套服务,如酒店服务行业等等,形成一条产业链。另外就是发展新兴产业,现在,九星村已经有了自己的物流公司和电子商务公司,正打算以小额贷款的形式涉足金融业,争取把企业做强做大,形成集团化。
其他文献
那些生命周期更长,能够基业长青的公司通常都能够找到自己独特的竞争力,而不是和竞争对手陷入同质化的竞争之中。  从竞技层面来看,大卫·贝克汉姆从来就不是最顶级和最传奇的那一群球员,如今37岁的他充其量只是一个二三流的球员。但贝克汉姆目前却是全球最赚钱的足球运动员。  美国《福布斯》杂志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贝克汉姆年收入为4600万美元,C罗和梅西分别以4200万美元和3900万美元紧随其后。
期刊
在2005年的一期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中,专家为一对乾隆皇帝曾经把玩过的核桃开出了17万元的参考价格,一时被很多人争相称为“天价核桃”。  然而,记者日前在北京几家知名古玩市场看到,标价十几万的核桃已经不稀奇,一些个品相好的大核桃甚至被开出百万价格。  据业内人士透露,10年时间,核桃价格上涨了百倍不止,有村民可以靠一颗核桃树三年收入百万。  核桃树变“发财树”  三个摄像头,四条狼狗,层层铁栅
期刊
有一位农民,听说某地培育出一种新的玉米种子,其产量是一般种子的几倍,为了获得好收成,他托朋求友、不惜花高价买来一些。谁知种子运回来当天,就被邻居知道了,人们一传十、十传百,村民纷纷来找他。有的求他转让一些种子,他自然不干;有的询问种子的有关情况、出售种子的地方,他也拒绝回答。村民们见到这位农民拒绝回答,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愤愤离去,继续种他们原来的种子。  面对此情此景,这个农民却喜不自禁,他想道:
期刊
5月8日上午,河南省濮阳县西辛庄村,写有大红字“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市(筹)”的牌子被挂到了村办公楼门口的右侧。全国首个“村级市”在争议声中如期成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首次传出西辛庄将建“村级市”的消息。一时间,从网民到著名学者的质疑甚至讽刺、嘲笑此起彼伏。  现场除了前来采访的各路媒体,就是来自十里八村的乡亲,他们扭秧歌,敲锣鼓,庆贺我国首个“村级市”的诞生。此类仪式上经常见到的官员罕见地缺席了。
期刊
1986年的王村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镇。坐飞机到长沙后还要坐7个小时的汽车,颠簸到了永顺县还得摆渡到河的对面,才是幽静寂寥的王村。那时,王村只有一个小发动机供应全镇水电,电灯灰黄,晚上看书非常吃力。  这一年,为了拍摄谢晋执导的影片《芙蓉镇》,年轻的徐松子和张光北来到了王村。寂寥的小镇没有松子喜欢的饼干,松子只能托人从上海邮递。那时,王村还没有富起来,没有被褥的农民甚至住着草甸子。但是,村落的生态环
期刊
1986年,由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的电影《芙蓉镇》公映,这部改编自湖南作家古华同名小说的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那跨越十年的特殊年代中,发生在湖南湘西小镇上的动荡故事。电影一经公映,剧中人物扮演者的精彩表演和故事情节,便打动了全国观众,他们在被主人公胡玉音与秦书田坎坷命运和真挚爱情深深感动的同时,也记住了芙蓉姐那水一般的米豆腐,记住了巨大吊脚楼下那令人窒息的气氛,更记住了小镇上两只扫把飞舞下,那青石板路上
期刊
英国人彼得·梅尔写的《普罗旺斯·山居岁月》一直吸引着许多读者梦想法国的田园生活,书中一开始就描述了这样一处场景,时值冬日,作者在旺图山以北的一个偏远小村庄迷了路,”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乡村小酒馆打算问清楚自己所在的方位,门推开,只看见酒馆里除了店老板,再无别人,“电视机在某个角落里兀自叨唠,小小的酒桌,硬硬的椅子,后墙搁板上大部分的位置都被各种牌子的茴香酒所占据,一台咖啡机,一台自动花生售卖机,塑料盘
期刊
摘要:通过调查多浪羊高频繁育技术应用推广现状,分析其经济效益,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新疆畜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步伐。选取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多浪羊繁育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散养户、专业户、养羊场的多浪羊繁育经济效益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多浪羊应用不同繁育方式指标值差异大,所产生的个体效益相差不太明显,整体效益差别显著。养羊场(高频繁育)方式在多浪羊不同繁育方式中的应用比例最
期刊
1967年出生于上海的石川,虽只经历了文革的后半期,但因专职于历史研究,他对那个年代的了解比一般人更多。对自小在部队大院生活、成长的石川而言,《芙蓉镇》诠释的特殊年代里人在极端压抑的环境中的挣扎求生,给他的共鸣或有一部分在于1990年大学毕业之际个人理想难以自由实现时的压抑。  胡玉音的苦难在于她想活得更好  记者:《芙蓉镇》借人物命运演绎乡镇生活变迁,展示了1963年至1979年期间的社会变迁和
期刊
寂寞与凝重  从巫溪县通往白鹿镇的山路上,青山绿水一下子铺展在我们眼前。相对于巴地陡峭险峻的山道,这一段路相对平缓。公路沿河而筑。与一般的乡间溪流不同,河床中不时有几块硕大无朋的山石横在其间,自然地多了许多霸气。  眼前景象忽然开旷,河对面,背山依水的一排石墙木结构老房子沿河而建,最矮的是二层楼,高的有三层四层甚至有五六层,寂寞沧桑。我所看到的老街足有一公里长,白墙斑驳,黑瓦凝重。  乐和家园创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