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加激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光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ter1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课了,笔者对前一天的作业进行简单的讲评后即开始了《用尺规作线段和角》一节的学习.
  根据教材的安排,先在一个长方形木板上作平行四边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比较顺利地完成了,随即进入了“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学习.
  
  1课堂实录
  
  师:现在我们来尝试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已知∠AOB,求作……
  图1师画图,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作,强调是“尺规作图”.如图1
  接着,师启发:请同学们思考,你能够完成此题吗?相信你经过积极的努力能够完成!师给学生投以信任的目光.学生兴趣来了,立即拿出作图工具试作,随后有的同学一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没几分钟,学生就开始发言了.
  吴 说:老师,我找到了一种作法.
  师:好,我看看.
  该女生用的是作圆的方法,充分利用圆规这个工具,步骤合理,方法新颖,令教师欣慰,于是给予了充分肯定.教师琢磨:学生想到的第一种方法就是好方法,看来今天有“好戏”可看,教者心里踏实多了.
  过了一分多钟,生刘 说:老师,我也有一种方法.
  师:好,请讲一讲.
  该生为数学科代表,思维灵活,常有“奇招”出现.他用的是作角的一边的垂线的方法,作法也很好,师进行了鼓励.
  未过两分钟,吴 又举手了,示意她又找到了新方法.
  于是教师又来到她们面前,听她及其合作伙伴叙述、示范其作法.此方法类似于教材上的作法.尽管叙述还有些不完善,但其思路是清晰的.
  数学优生周 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桌,她看教师在前边忙乎,于是走上前来说:我发现一种最简单的作法,就是作已知角的对顶角.
  师眼前一亮,对呀,这确实是最简单的方法,于是师马上说:太好了,你肯动脑筋!周围的同学也投给她赞许的目光.
  黄 举起手:老师,我是这样作的.(如图2)
  师来到她面前,看了她的作法后说:很好,
  你认真了!如果把CD这条直线偏一下,行吗?
  黄 说:不行.
  师:对,CD偏了,作出的∠A′OB ≠ ∠AOB.
  由于有多个学生想到了好作法,师感到很满意,更放心了,正往讲台前走,生刘 又在叫老师了.
  刘 :我们几个又找到了一种方法,你看.
  图2图3科代表想到的是作矩形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如图3.
  简 :其实只要作CC′ ∥ OB就行了
  师:为什么?
  简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卢 :还可以延长AO,再作OB的平行线.
  此时生杨 插嘴道 :也可把C′C向右画,造成同位角.
  师:这样是能够得到与已知角相等的角,但是用尺规怎么作平行线?
  学生一下沉默了……
  过了半分钟,师指出用尺规能作平行线,但比较麻烦,以后再作介绍.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教者正准备总结了,忽然吴 又举手了.吴 :我还有一种方法.
  师感到非常高兴:你说,老师画在黑板上.
  吴 :用圆规在OA上截取OC,再……
  师边画边跟着叙述,全体学生也睁大了眼睛.
  师:大家看,这种方法怎么样?好吗?是利用什么来作的?
  生齐答:好,是根据等腰三角形来作的.
  师:对!在小学学过了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知道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吴 同学肯动脑筋,这已是她的第三种方法了.这种作法既简单又实用,太好了!(全班学生自发地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至此,本节课到达了高潮,吴 也幸福地笑了.)
  师感到非常满意,于是趁热打铁,与学生一起总结目前发现的几种作法:①作对顶角.②作圆.③作一边的垂线.④作矩形(或作平行线).⑤作等腰三角形.⑥截取.其中第三、四种想法很好,但目前不作具体介绍.
  教者内心非常激动,学生脸上也充满了喜悦,为这节课的收获高兴不已,此时下课钟已敲响,但教者还有话想说.
  师兴奋地说:这一节课是老师最满意的一节课.因为老师一点也没有讲,很多同学通过认真的思考,小组合作,就找到了这么多方法,这是老师事先未曾料到的.我为我们的同学高兴、自豪、鼓掌!(师生一起鼓掌,这是本课时的第二个高潮)
  师接着说:这个题目你们下课后再去想一想,也許还有其他的作法.数学就是这样,只要你深情地投入了,就会有收获的.同学们,加油,数学好玩,更好学!
  下课后仍有几个学生围住老师议论刚才的作法或发表感叹,师站在他们中间,感到他们是朋友,是伙伴,一份浓浓的亲情荡漾在笔者心中……这样的场景和感受实在久违了!
  
  2教学反思
  
  2.1要敢于打破常规和预设
  本课时主要内容是“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这是在学生初步接触三角形、但还未学习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时面临的一个问题.教材上介绍的作法实际是利用三角形全等来作的,学生不易想到,作完后也无法给学生解释为什么两角相等.教学用书的“建议”和以往绝大多数教师的经验,都是教师先示范作法,学生后学作.这种教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堂是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备课时教者因时间紧也就设计按照常规教法去处理,但在上课时,教者突发奇想:能否让学生先“试试”?兴许还有意外收获呢.于是教师给出题目后,大胆地说了句:“请同学们先尝试能否完成?”没想到学生3分钟就找到了一种好作法.接着在教师的鼓励下,接二连三的作法被学生一一想出来了.尽管学生中的有些想法不够完善(如作垂线、平行线不易作),但学生敢想、敢作,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一个收获,是一种学习精神的升华.因此教者认为:①教师备课时要深钻教材,研究教法.②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迷信“权威”. ③教师要具有课堂的灵活应变能力,有时需要打破常规,站在一定的高度,“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④充分相信学生,切忌以高傲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2.2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传统教法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演戏”,学生“看戏”.教师按照事先编好的“程序”,“按部就班”,学生不能“节外生枝”,教师的教案就是“红头文件”,学生必须“落到实处”.
  此节课,教者充分尊重学生,把绝大部分时间(约38分钟)都交给了学生,放手让他们去探索.面对本课时的问题,这样的做法是需要一定的胆量的.尽管作图题在教师的眼里较难,但想不到学生居然“妙招”迭出,令人兴奋不已!由此说明:①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智慧的火花常常在他们身上闪现,看教师是否去激发.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给足学生展示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③在学生产生思维偏差或不得要领时要及时点拨.④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一同走进新课程,一起成长.
  2.3信任、激励与成效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信念.许多特级教师在教学中无不注重关心、爱护、激励学生.“愉快教育”、“情感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接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外在动力来源之一是“信任”、“激励”.
  在本课时,教者特别倾注了情感,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句赞赏的话,一个疑问,一阵掌声,被教者运用到了恰到好处,不断“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逐步实现教学目标,使本节课达到了比较完美的境界.致使教者最后总结时不得不说:“同学们,这是老师最满意的一节课!”
  由此,笔者也想到,有的教师上课成天板着面孔,用命令式的语言“呼唤”学生,总认为学生不如教师,于是有的奇思妙想被教师立即“封杀”,要么置之不理,要么通通“不对”,要么“你怎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此态度,学生哪里还敢去“探究”?哪里还把教师当成“伙伴”?哪里还有极大的动力去学习?长此以往,师生关系不和谐,学习质量不高,学生的创新精神被扼杀,人格塑造不健全,何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而言?
  “士为知己者死”,说明了情感投入的重要性.为人师者,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注重情感的培养,进行人文精神的塑造.在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必须全面理解“人才”的含义,才能正确施教,育出“栋梁”之才!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最近听了一节关于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高三复习课.执教的L老师举了几个比较常规的例子,听后颇有想法.     对选择用三角换元法求解的学生,笔者又追问;如果去掉条件中的x>0,y>0,那怎么办呢?学生表示没想过.  由此笔者认为,L老师这堂课的教学有流于形式的嫌疑.他所采用的是老师→学生单向的接受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性远远不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只是当了一回看客,
期刊
注意:凡同一题号下注有“课改实验区考生做”的题目供课改实验区考生做,注有“非课改实验区考生做”的题目供非课改实验区考生做,没有注明的题目供所有考生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复习课比新授课难上,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三的数学复习课就更加难上,原因大约有三方面:一是数学本身的原因,它的抽象性、逻辑性与技巧性等,令人望而生畏,不似语文等学科充满着人文的气息和生活的乐趣;二是因为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尽管掌握的并不好,由于没有新鲜感,也提不起精神;三是教师没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很多高三的同学经历了一整年的复习,面对着并不很难的高考卷,仍是一筹莫展.如何调动学生的
期刊
学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又难免出错,特别是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学生在解题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已成为老师和学生最苦恼的事情之一.教学中传统的做法是: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老师会直接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然后作个简要分析,这样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训练容量;课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老师批改后交由学生自己订正,由于课后各门课作业较多,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要么被动应付,一抄了之,要么干脆不订正,以至于单元考试时
期刊
摘要:立体几何的学习对部分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尤其是解答题,学生往往找不着入口,显得束手无策. 作为教师,怎样教会学生学习立体几何呢?毫无疑问,审题是关键.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详细分析了审题的步骤和方法,通过例题展示审题的路径和方向.  关键词:立体几何;审题    立体几何由于抽象、逻辑性强,不少学生觉得它难学,不易掌握,有的学生甚至产生恐惧感,尤其对解答题更是望而却步,无从下手. 其实不必害怕,
期刊
进行数学探究的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引入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经历提出概念和结论的过程,体验数学创造的研究过程,形成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在上课中应成为探究活动的组织者、示范者、启发者、鼓励者和探究者,教师不断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和探究,使得学生不断产生探求数学奥秘的强烈愿望,从而数学课堂教学高潮
期刊
随着校本教研活动的不断深入,学校内教师的优质课展评活动也随之常规化.前不久,笔者参加了学校课堂教学评优活动,每个施教者都积极参与,认真准备,上课也都比较成功,其中两位教师最有代表性,具体特点为:教师A的课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的CIA课件让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师B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讲解不多,让学自己探索解题方法,总结规律.然而,在教师评课时却出现了争议:对于确定哪一节课更好
期刊
《中学教研》(数学)2006年第11期发表了孙建斌同志的《一个分式不等式的解题探究》一文(以后,简称文[12]),该文利用了定理:    参考文献  1孙建斌. 一类二元函数最值问题的一种解题策略[J].中学教研(数学),2004(11)  2沈红霞.一堂研究课的来龙去脉——对基本不等式的探究及应用[J].中学教研(数学),2006(6)  3孙建斌.巧用“等叠法”解题[J].中学教研(数学),2
期刊
重庆市2007高考文科试卷选择题第11题,是一道以等比数列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知识求最值的问题.在全市所有的考生中,能够正确解答这道题的考生不多.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双基”不牢,缺乏综合、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尝试着从不同角度给出几种解法,供各位参考.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数学试题第22题: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