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胃小间质瘤的临床处理及评价:一项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

来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h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小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并评价以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143例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内镜治疗组,n=107)或外科手术(外科手术组,n=36)的原发性胃小间质瘤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和病理特征,并对2组的效果指标(手术切除情况和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1)143例患者中,大多数患者(79.7%)无临床表现,病灶多位于胃底(53.8%),中位直径1.3 cm,术前内镜超声均提示低度侵袭危险性,术后病理提示112例(78.3%)呈极低度侵袭危险性、24例(16.8%)呈低度侵袭危险性、4例(2.8%)呈中度侵袭危险性、3例(2.1%)呈高度侵袭危险性,且中度及高度侵袭危险性仅发生于直径>1~2 cm的患者中。(2)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的病灶完整切除率相近(90.7%比100.0%),前者中位住院时间更短(5 d比8 d,P<0.001)、术后感染发生率更低(0.9%比19.4%),术后随访期间(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均未发现复发或转移。

结论

胃小间质瘤易发于胃底,患者多无明显临床表现,多呈极低或低度侵袭危险性,但术前内镜超声对其评估价值有限。在确保完整切除的前提下,以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胃小间质瘤是安全和可行的。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高分辨率显微内镜(HRME)对动物胃肠道黏膜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日本大耳白兔胃、小肠、大肠组织黏膜为研究对象,进行HRME成像,观察胃窦、胃底、小肠和大肠黏膜HRME的成像效果。调整曝光时间,比较不同曝光时间对HRME成像效果的影响。成像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动物胃肠道黏膜经HRME成像后,通过对图片进行分析可以清晰的区分不同组织。胃底黏膜:浅层可见大量排列紧密的腺体,胃小凹开口呈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