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藏戏传统剧目中的因果报应模式探析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dmangra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藏藏戏的传统剧目中,建构了国家兴盛衰亡、个人祸福安危及轮回转世与因果报应相结合等三种模式来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以期达到寓教于乐、惩惑扬善的高台教化作用。因果报应模式形成原因既与其产生于政教合一的文化土壤密切相关,又与西藏地方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紧密相联。
其他文献
甘肃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和哈萨克族等,它们在丧葬习俗上既有共同特征,也有不同之处。各地穆斯林的丧葬文化在共同性方面充分表现了伊斯兰教的巨
硫酸酮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蛋白盐沉淀,因而有较强的杀灭病原体的能力。对鳃隐鞭虫、鱼波豆虫、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双身虫、中华鳋等寄生虫引起的鱼病有显著的防治作用,同
秋风乍起时,我披一身风霜,牵着自己的影子,沿着渭河,从新兴镇最西端的韩家墩,步行至最东头的渭水峪。岸边的风景,一如从前。渭水悠悠,日夜不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渭水人家,沿河而居,鸡犬相闻,祠宇相望,五谷飘香,炊烟缭绕,一派盛世年间五味俱全的生活图景。   然而,当我站在韩家墩的村头,遥望河对岸那个出土过秦人战车马的毛家坪时,风中仿佛传来了那首人类最早在渭水岸边唱响的爱情歌谣:  蒹葭苍苍,白露为
[摘要]《王昭君变文》的创作年代虽然没有定论,但是通过史料可以推断其创作于敦煌被吐蕃占领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对昭君故事进行改编创作,并赋予昭君悲剧性女性像色彩。作为一种庶民文学形式,变文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敦煌普通民众的生存形态和心理状态。  [关键词]《王昭君变文》;敦煌;吐蕃;庶民像  [中图分类号]K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6-0024-03  
本实验以油菜(Brassica napus L.)花序轴薄层细胞为外植体,基本培养基为MS,附加不同浓度和比例的NAA和6-BA组合。接种后,选取白光、植物生长灯、红光、蓝光四种不同光质的光
张掖古称“甘州”,汉武帝时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因为有黑河水的润泽,张掖在河西古四郡中更显得楚楚动人,独领风骚!   古老的黑河——弱水从张掖流过,境内湖泊遍布,芦苇连片,有各类湿地21万公顷。据载,明、清时期,甘州古城里的水域面积占全城的1/3,城里城外山光湖色,泉水淙淙,碧草连天,被誉为“塞外水乡”、“水韵之城”、“湿地之城”。   作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祖国版图雄鸡尾的新疆哈巴河县,西与哈萨克斯坦、北与俄罗斯接壤。总面积达8185平方公里,县域内不仅水土、矿产、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还是我国西北地区发现人类最早活动的区域之一,是原始游牧民在此繁衍生息的地方。原始游牧民在漫长的生活和迁徙之路上创造了动人心魄的珍贵文化遗产——岩画,也吸引了众多历史学者不远千里来到哈巴河研究考察。  远古游牧民族给哈巴河县留下了历史悠久的草原文明,同时,又将岩画艺术
黄颡鱼属鲶形目、鱼尝科、黄颡鱼属,是一种营底栖生活、杂食性的优质名贵经济鱼类,市场价格较高,市场潜力巨大。为优化我县养殖品种结构,提高渔农经济效益,我站于2005年~2006
试验亲本来源于长江武汉金口江段及附属湖泊斧头湖、鲁湖的野生鳡鱼,经6个月暂养或两年池塘驯养后,于2005年~2006年6月分4批共11组进行人工繁殖试验,产卵总量1020万粒,受精卵816万
利用水库进行鱼禽混合养殖,可充分利用现有灌溉、发电等大水域资源,实施水下养鱼,水上养鸭,是一种高效、低耗的立体综合养殖模式,不但可获得水禽产量,而且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