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作品翻译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w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英美文化作品过程中较容易受到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且影响非常大。英美文化作品是西方文化的精髓所在,要想使学生的整个素养和英语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就必须要注重开展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教学,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升,引导学生明确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且能够在今后的英美文化作品翻译过程中合理的运用,以便更好地翻译出英美文化作品。文中,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了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且探究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英美文化作品 翻译策略 中西文化差异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在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时,要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注重文化信息的转换,以便于完成翻译的文化交流的使命。下文中,笔者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探究了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1.价值观的差异。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西方文化是个人为中心,可见,价值观有很大差别。在英美人的意识里面,个人利益、个人自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他们往往都会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完全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更不会让外界因素限制自己的行为。中国则较为看重集体利益和整体价值,简单而言就是“先大家,后小家”,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且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
  2.风俗文化的差异。风俗文化主要是指贯穿于交际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因此中国和西方国家的风俗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如,在我们国家,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和“幸运”等,其中像汉语中的“事业红火”主要是指事业兴旺,且红色也象征着进步和改革。在英语学习中,“red”除了表示颜色之外,习语中“see red”则是指大发雷霆、气的发疯等意思,“paint it red”主要指某些食物描绘成骇人听闻的样子等。通过上述案例发现,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风俗文化背景下,所表达的意思和象征的意义也不尽相同,甚至会截然相反。
  3.非语言文化的差异。人际交流活动不可能离开语言,但是语言也不是人们交流的唯一途径。交际过程中,人们的表情、姿态以及眼神等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下,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西方人见面喜欢拥抱,而中国人见面喜欢握手,以示友好。对西方国家而言,交流过程中眼光不看对方,则表示对方对当前交流的话题不感兴趣;对中国而来,交流过程中目光不看对方,则表示不尊重对方,同时还会让对方认为不礼貌。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1.直译和意译语言。简单而言,直译就是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文语言风格,且能够将原文真实化呈现出来;意译就是片面的保留原文的内容,而不注重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式都是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然而直译和意译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的运用直译和意义,才能够在保留原文语言风格的情况下,更深刻地理解原文,领悟原文的美感。
  笔者在此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如,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译文中,“Nightfall, which in the frost of winters comes as a fiend and in the warmth of summer as a lover, come as a tranquilizer on this March day”.译者并没有采用直译的方式,将原句翻译成“夜幕降临,这在冬天的霜冻来临就像魔鬼,在夏天的温暖一个情人,就在这三月天镇静剂”。通过观察直译后的句子就可以发现,直译并不适合,而是需要采用意译的方式,将句子译成“在冬日严寒的时候,夜色来临,好似魔鬼;夏天闷热的时候,夜色来临,好似爱人;现在三月的时候,夜色来临,却能够使人内心平静”。意译的方式,不仅能够将原句的内容表达清楚,还能够有效地突出文学作品的韵律,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韵律之内,更能够在学生地内心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象。
  2.对比译文和原文的语言风格。判断译文是否妥当,主要看译文和原文的格调是否相同,因此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不要急于翻译,而是要认真分析原作的写作风格,同时还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掌握原作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原作作品的创作背景,准确把握原作作者的的思想情感,以期能够将原作作者的审美情绪进行准确的表达,使原作的特征、美感,分毫不差的呈现出来。
  在翻译过程中,要呈现视觉的美感,更要突出文学作品的美学特点。从某种角度来讲,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中西方国家、中西方民族之间的交流,定要注重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因此在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时,要留出时间了解文学作品创作的背景和时期,掌握一定地语言基础和文化背景,便于在翻译的过程中抓住语言的特征,同时还能够确保文学作品译文的真实性。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载体,它还能够准确反映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可见不同国家的文化之间定会存在差异。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两者相互依存,因此在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时,一定要重视中西文化差异,确保译文的真实性、准确性,才能够使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得到锻炼和提升,更有助于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林竞.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策略[J].校园英语,2015(26).
  [2]黄洪强,彭学.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35).
  [3]林巍.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翻译技巧与特色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4).
其他文献
自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化国家,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起,居家和社区养老在政策制度建设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践探索方面则一直相对滞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在社区
期刊
《中国集体经济》是由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和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刊物,国际刊号ISSN1008-1283,国内刊号CN11-3946/F,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
期刊
2003年3月初,一个消息传出,开封市统战系统“健康工程”将推出一项新举措--“光明行动”,向全市白内障患者无偿捐赠500枚人工晶体.喜讯穿越时空,飞进那些长年生活在黑暗中、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到来,社会发展的国际化,英语作为一种外语,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为它被列为国际交流的标准语言。大学作为我国英语改革的试验地,在目前网络环境下,如何提高同学们的口语水平以达到提高英语水平,是目前英语教育的难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 大学英语口语 建构主义 改革  一、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我国在大学实行英语改革,在英语口语改革这方面还是有许多困难的,既有
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理念,实现公证管理创新,促进公证事业发展,是公证为实现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也是公证事业发展的必然
由中国国际海运网WWW.SHIPPINGCHINA.COM和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共同撰写的2006中国港口综合竞争力指数排行榜报告2006 China Port Top 25 Of CCI(Comprehensive Compe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赴湖南考察血吸虫病,一到基层,当地干部就将她团团围住,把前来反映疾苦的农民挡在人群外,吴仪只好喊一声:“干部们退下去,农民朋友们走上来.”这才了解到真
为了认真总结各级政府部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有益经验,及时探讨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进展,2006年8月19-20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在广东佛山联合召开
【摘要】主题教学模式是现在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新兴教学模式,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将具体的专业知识与教学目标相融合,围绕一个既定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主题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有的教师全程讲不停,学生昏沉学习兴趣不高的状况,在基于主题的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围绕课堂主题展开各项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关键词】主题教学 英语教学 全新教学模式  我国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呼
【摘要】21世纪以来,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卫星广播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交流手段已进人社会生活各个角落,通过有声语言来充实语言知识,增加语言实用能力已成为潮流。培养听说技能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本文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情景课堂理论与语言学习系统相结合既能符合因材施教的教改要求,又能充分利用先进教学资料、设备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