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青少年创新意识变为创新技能

来源 :发明与创新(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ongy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青少年作为祖国的生力军,创新教育的正确有效灌输,无疑成为我国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点。
  如今,随着国家对青少年创新的重视和强调,要培养创新意识的思想已渐渐在教师、青少年甚至包括部分家长的心中根深蒂固。
  那么,在青少年方面、教师方面和学校方面应当如何加强,才能将这种创新意识,转化为一种技能主动有利地运用到我们的实际问题中来,便成为了现今创新教育发展研究的一个重点难题。
  
  一、“创新意识”与“创新技能”的涵义
  
  1 关于“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创造新生事物的思想或观念,表现了人类意识活动中改造世界的积极心态,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和发散创新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创新意识是新时代的青少年所必须具备的。创新意识具有新颖性、能动性、发展性和差异性,不受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客观情况影响,激起的创造活动和产生的创造成果,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
  创新意识来自“学贵知
  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就是鼓励青少年要多思考、勤探索、敢质疑,创新实践,推陈出新,全方位多角度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潜能,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2 关于“创新技能”“创新技能”与“创新意识”这一概念紧密相关,顾名思义,即为将创新意识转化为行动的一项技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创新意识”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先拥有“创新意识”,才可能有“创新技能”的产生;而拥有了“创新技能”,则一定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技能”的范围广于,创新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延伸和发展,是指将“创新能力”转化为自身的一门技术,以更快捷更有效地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来,也就是将创新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的技术。
  
  二、使青少年刨新意识变为创新技能的途径
  
  1 青少年方面
  (1)树立崇高的理想,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青少年不仅仅是受教育者,还应该是知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应超越课本知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自助探究,多参加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比赛,如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大赛等。
  青少年应能动地将自身的创新意识应用到实践中来,拓展知识面,激发创新思维,除掉木纳盲从及思维的僵硬,摆脱死记硬背方式,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
  (2)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客观认识自身优缺点。
  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中,要特别注重青少年的自信心,这对完善人格、感受及体验成功尤为重要。青少年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求甚解敢提问,敢于探索事物的本质,充分挖掘和显现自身潜能,学会分析自身的价值,准确而客观地认识自我,使自身获得持续的自信动力。只有充满自信,才会勇敢、坚强,从而敢于在生活的过程中运用创新意识,将其转化为自身具备的一项创新技能。
  2 教师方面
  (1)创新课堂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要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原则,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创造精神。
  如中学劳技课程中的《纸编跳鹿》,在教师的悉心教导下,大部分同学会根据教师的讲授一步一步学习怎样用白纸折跳鹿。
  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排除这样一些情况:有些同学编织出其他动物和物品,还有些同学用其他方法编织出了跳鹿,更有甚者,在编织出来的跳鹿身上用彩笔画衣服、胡须、挂饰等类似的东西。
  这时,教师应激励学生思考,发散思维,积极创新,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者,并适当奖励那些通过自己的创新意识做出了令人满意作品的学生,帮助学生将创新的源泉注人到学习中。
  (2)实行开放教学,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必须从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创新转变。
  人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除了受教育环境氛围的形响外,个体的身心素质起着重要作用。要对学生进行自主性人格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具有创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新理念为指南,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尽可能多展示新的科学技术和课外知识,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在轻松、自由、开放的环境下培养创新技能。
  3 学校方面
  (1)链接最新资讯,建立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基地。
  创新思想流动的加快要求学校依据学生和环境变化的需要,秉承“继优取新”的优良传统,实事求是地进行舆论宣传阵地改革,链接最新资讯,加强平台建设,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客观条件和外界环境都允许的条件下,建立科技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基地,普及创新知识、引导创新方法、夯实创新思想、弘扬创新精神,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各学科领域中的新理论、薪思维、新技术、新发明,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技能型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2)整合现有资源,以拓展学生创新素质为轴心铺展模拟性实训。
  学校要以学生为工作中心,依托优良的软硬件设施,将学生校园内专业知识的学习外延至社会需求,在学生会有力有序的组织下,结合学生性格特点思维优势分类分组开展各项素质拓展活动。
  平时开展各类拓展思维的比赛、活动和课堂训练,有目的性地对学生自身爱好及特点进行特别辅导教育。
  (3)完善学校制度,为教师学生交流搭建平台。
  学校的考核制度中过多注重量的考核,忽视质的把握;注重表面,忽视内在;注重知识传授的环节,忽视特殊能力的培养和考察,尤其是对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考察,尚没有一个科学可行的机制和办法。
  教学方法过死,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课程考试分数确定优劣,这些现象束缚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扼杀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校应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中创新引导能力和学生创新技能的考核,构建各类平台,使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更好地互动。我们应该谨记,教师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重要的是传授思想,传授能力。
  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学习,学生应能将自己的情况更快更好地反映给教师,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也可以相互请教,吸取经验,找寻灵感,使学生对创新意识的有效使用运筹帷幄。
  4 政策方面
  创新,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作为催化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门科学,是一种学问,所以需要有一定的政策法规保障。
  但是,我国的创新法律体系仍然不完整,创新活动的法律规定操作性不强,尤其是法律实施的力度l不足,监督机制不健全。分配制度是创新人才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我国分配制度与市场机制分离,工资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地方和单位缺乏分配自主权限,工资分配重学历、资历、职称。
  除此之外,我国在科技投入的经费支持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待进一步提升,科研基础条件以及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相对薄弱,这些都是我们要改进的地方。美国科技投入长期以来居世界前列,其研究与开发投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在21.3%以上,这方面的人均研究经费也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
  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开展,为创新活动的进行提供便利和支撑,因此,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关政策。
其他文献
该文介绍了古城煤矿综采工作面开切眼的施工工艺,在加快施工速度、降低劳动强度、防止煤层自燃发火、减少巷道顶板下沉,便于工作面切眼安装等方面都收到良好效果,在大跨度煤
该文介绍了鹿洼煤矿束管监测系统在矿井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和气相参数实时监测方面的原理与使用情况 ,该系统为矿井管理人员及时掌握井下各监测点的气样参数变化 ,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等均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以财务会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roject)(以下简称"ERP")在企业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充分利用这一系统,通过信息化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推动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意见》指出,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返乡创业。统筹发展县域经济,引导返乡农民
当住户陆续搬进新建的小区后,各路商家也闻风而动,纷至沓来。一时间,茶叶店、熨衣店、小吃店等应有尽有。老贾抢得先机,在小区靠近车站旁边租到了一个店面,经营副食和日用品,还在店门口搭了几条木板,上面铺着各种报纸和杂志。当别的店面还在极尽装修之能事,刻意招徕顾客的眼球时,老贾却花大价钱在店门口安装了一个宽敞的遮雨棚。旁边的商家对此颇为不屑,笑他装雨棚有啥用哟!  因为小区初建,只有两条公交专线车进来,不
"讲敬业爱岗、比科技兴企"活动是八十年代中国科协在全国企业普遍推广的"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的继续和延伸,是把生产、技术及三个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加快推进企业科技创新
1施工企业资金紧缺的原因(1)企业违心垫资,加重了资金负担.根据工程价款结算办法,工程合同签订后,建设单位应按规定给施工企业拨付一定比例的工程备料款.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沃野植保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3月,以为成员、农户开展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为主。目前,合作社辐射带动植保专业合作社10家,发展植保专业户170余
(本刊讯)首届"全国十佳农民"2月5日在京揭晓,天津市宝坻区民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秀霞等10位农民获此殊荣。在揭晓仪式上,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指出,以"全国十佳农民"为代表的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016年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其目的是查清、查实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基本情况,全面掌握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