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新探

来源 :自然辩证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出现前虚拟自我已经存在,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是其进一步演化。网络中的虚拟自我可分为依赖网络环境的虚拟自我和自主的虚拟自我。网络中的虚拟自我具有"二重性",能带来对人们所缺乏事物的心灵补偿,成为新的健康人格诉求途径,促进对自我价值的全面理解;同时也会带来青少年沉迷网络和成年人自我认同危机等社会问题。重塑社会健康发展需要的虚拟自我,需要理性自觉和道德自觉,也需要社会教育和舆论导向共同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对司南为北斗给出支持性重要考证。笔者认为司南的引申用法来源于北斗,并对司南为磁勺说提出进一步质疑。另外对指南针发明年代提出了新的探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逐渐多样化,这就使得军事情报的收集渠道更为广泛便捷,但是也使军事情报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的军事战争不仅是武力的战争,也
<正>儿童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但长期以来由于许多教师对儿童诗的认识深度不够,在教学上容易出现偏颇,其呈现的第一种教学现象是把儿童诗歌当成普通课文进行阅
《人到中年》、《废都》、《桃李》的主人公所代表的知识分子形象经历了由“圣人”到“凡人”再到“俗人”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反映出新时期知识分子阶层逐渐世俗化的倾向。知
H9N2亚型禽流感的遗传结构复杂多变,难以防制,已成为严重威胁中国养禽业的因素。本研究从江苏省扬州市活禽市场和扬州大学动物医院疑似禽流感病的病鹅中分离到三株鹅源H9N2亚
目的 探讨男性不育患者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感染情况及其对精液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330例男性不育患者(不育组)、148例正常生育
基于各级各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及相关大赛观摩、评审和自身创作实践,归纳、总结、剖析了信息化教学设计常见的认识误区、选题与创意误区、前端分析误区、教学目标
"多余人"形象已是一种引起广泛关注的世界性文学现象。杰克.伦敦于20世纪初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是"多余人"家族中的一员:他孤独、自省、叛
<正> 寒冷性皮肤血管炎是一种因寒冷引起的皮肤病。我们自1989年~1992年对27例患者进行了临床,病理及血液流变学的观察,现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 患者27例,女性25例,男性2例;
通过查阅史料和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实地考察,较为系统地回顾了美国历史上的"植桑热"和桑种分布情况,介绍了桑树在美国的应用现状,对桑树在美国的利用价值进行了解读,并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