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估计当初屠家长辈起名字时也未曾料得今日之事。当去年10月5日诺贝尔医学奖获奖者公布后,“屠呦呦”这个名字一时举世皆知。这位低调多年的科学家因发现了青蒿素,拯救了百万疟疾患者,最终获得世界表彰,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
见招拆招
本文可算得上是不可多得的人物介绍范例。文章开头如讲故事般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却并未点明主人公的名字,以引起读者兴趣;紧接着交代人物身份、事件;而后叙述人物近况,从而引出人物成就的原因,与开头相互呼应;接着便沿着时间线将成就人物的事件起因娓娓道来;最后则直接引用人物的话作为总结。整篇文章可谓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
1969年1月21日,一位39岁的浙江籍科学家接受了她人生的一大挑战。
那时,屠呦呦是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她接受了寻找疟疾抗病良方的艰巨使命。“这项工作是重中之重,我当然愿意为此牺牲自己的个人生活,”这位一向低调的科学家后来回忆道。
2015年10月5日,自改变其一生的研究探索开始将近半个世纪后,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以表彰她在新药研发中所做的贡献。她发现的药物挽救了数百万人的性命,大幅降低了亚非地区的疟疾死亡率。
现年86岁的屠呦呦虽然成就不凡,却鲜有人知。即便在其祖国中国,她也并未因这项重要发现而家喻户晓。
屠呦呦于1930年降生在浙江宁波,那是上海以南140英里(约合225公里)处的一座港口城市。她的名字取自《诗经》上的一首诗。1951年,屠呦呦离开浙江,去首都北京深入学习医理。她入读北京大学医学院,四年后,从该院的药理系毕业。
后来,到了1969年,屠呦呦被招入一个医学研究项目,该项目在当时机密度极高,人们只知道其代号为“523”。她的人生由此转变。她的任务是在自然界中寻找新型抗疟疾药物,随后被派往海南——中国南方海岸对开的一个热带岛屿。在那里,身处华南闷热雨林中的屠呦呦近距离目睹了这种蚊传疾病对人体造成的致命伤害。
“我看到许多孩子已处于疟疾末期,他们很快就死了,”層呦呦在2011年接受《新科学家》杂志采访时说道。
然而,攻克疟疾的关键,屠呦呦是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的。她回到北京,和其团队一起翻阅了大量关于传统中医药的书籍,寻找可能帮助他们对抗疟疾之物的蛛丝马迹。屠呦呦团队开始进行实验研究。起初得到的结果好坏参半,但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研究员们终于在植物中找到了一种活性化合物,它能攻击血液中引发疟疾的寄生虫。这就是人们后来所知的青蒿素。当时青蒿素只在动物身上做过实验,屠呦呦不想仅凭此就断定药物的有效性,于是以身试药。她说:“作为这个小组的组长,我责无旁贷。”
药物起作用了,且对人体无害。
但这赞许来得有些晚。屠呦呦一贯为人谦逊,回忆起发现青蒿素的那一刻,她曾这样说:“身为研究人员,那当然是我职业生涯中一个非常令人高兴的时刻。”在2007年中国《环球人物》杂志对她的采访中,她一如既往地表明自己为医学奉献一生并不是为了上报纸头条。她说:“我不是要争名利,在我们那个时代,所有的科技论文都不会以个人名义发表。”
见招拆招
本文可算得上是不可多得的人物介绍范例。文章开头如讲故事般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却并未点明主人公的名字,以引起读者兴趣;紧接着交代人物身份、事件;而后叙述人物近况,从而引出人物成就的原因,与开头相互呼应;接着便沿着时间线将成就人物的事件起因娓娓道来;最后则直接引用人物的话作为总结。整篇文章可谓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
1969年1月21日,一位39岁的浙江籍科学家接受了她人生的一大挑战。
那时,屠呦呦是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她接受了寻找疟疾抗病良方的艰巨使命。“这项工作是重中之重,我当然愿意为此牺牲自己的个人生活,”这位一向低调的科学家后来回忆道。
2015年10月5日,自改变其一生的研究探索开始将近半个世纪后,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以表彰她在新药研发中所做的贡献。她发现的药物挽救了数百万人的性命,大幅降低了亚非地区的疟疾死亡率。
现年86岁的屠呦呦虽然成就不凡,却鲜有人知。即便在其祖国中国,她也并未因这项重要发现而家喻户晓。
屠呦呦于1930年降生在浙江宁波,那是上海以南140英里(约合225公里)处的一座港口城市。她的名字取自《诗经》上的一首诗。1951年,屠呦呦离开浙江,去首都北京深入学习医理。她入读北京大学医学院,四年后,从该院的药理系毕业。
后来,到了1969年,屠呦呦被招入一个医学研究项目,该项目在当时机密度极高,人们只知道其代号为“523”。她的人生由此转变。她的任务是在自然界中寻找新型抗疟疾药物,随后被派往海南——中国南方海岸对开的一个热带岛屿。在那里,身处华南闷热雨林中的屠呦呦近距离目睹了这种蚊传疾病对人体造成的致命伤害。
“我看到许多孩子已处于疟疾末期,他们很快就死了,”層呦呦在2011年接受《新科学家》杂志采访时说道。
然而,攻克疟疾的关键,屠呦呦是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的。她回到北京,和其团队一起翻阅了大量关于传统中医药的书籍,寻找可能帮助他们对抗疟疾之物的蛛丝马迹。屠呦呦团队开始进行实验研究。起初得到的结果好坏参半,但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研究员们终于在植物中找到了一种活性化合物,它能攻击血液中引发疟疾的寄生虫。这就是人们后来所知的青蒿素。当时青蒿素只在动物身上做过实验,屠呦呦不想仅凭此就断定药物的有效性,于是以身试药。她说:“作为这个小组的组长,我责无旁贷。”
药物起作用了,且对人体无害。
但这赞许来得有些晚。屠呦呦一贯为人谦逊,回忆起发现青蒿素的那一刻,她曾这样说:“身为研究人员,那当然是我职业生涯中一个非常令人高兴的时刻。”在2007年中国《环球人物》杂志对她的采访中,她一如既往地表明自己为医学奉献一生并不是为了上报纸头条。她说:“我不是要争名利,在我们那个时代,所有的科技论文都不会以个人名义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