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来源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简介
  王开岭,1969年生,山东滕州人。作家,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主编。先后创作散文、思想性随笔、文学评论150余万字。代表作有《跟随勇敢的心》《精神明亮的人》《古典之殇》等。其作品入选文学典籍,大、中学读本和各类语文试题,其著作被中国校园公认为“精神启蒙书”和“美文鉴赏书”。
  一
  5月的一个周末,伴随着早晨晴好的天气,我们来到了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报告厅,采访著名作家及资深媒体人王开岭老师。在采访之前,我们一直在幻想这位身上充满故事的人会是什么样的。因为他是山东人,我们自然联想到了山东人那黝黑淳朴的脸庞,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见面时,我们发现,王老师瘦而且高,穿着干净朴素。从他身上,能看到岁月沉淀的稳重和沧桑。
  王老师的言谈轻松幽默,没有丝毫架子。我们对王老师的小时候特别感兴趣,于是采访一开始,就请他讲述童年的经历。王老师坦言:“因为我的孩子现在很小,所以关注孩子的童年,就会想起自己的童年。在孩子的比照下,我发现自己对于童年的记忆愈发清晰了。”王老师告诉我们,他的家乡以前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可近几年回去一看,那里已经变成了尘烟弥漫的大理石之乡,这让他既吃惊又伤感。他还回忆了自己小学时印象深刻的一件事:“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我不太想写,就突发奇想,写了一些分行的文字。我以为会不及格,结果老师拿着这篇作文在全年级老师间传阅,说‘我们班有个学生竟然会写诗’!”讲到这,王老师爽朗地笑了起来,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写作的自由。我们紧接着问了他初中时关于文学的记忆,他说:“那个时候的阅读资源非常少,纸质书很难得。我的‘阅读’其实主要是通过收听长篇小说广播实现的。每天中午回到家里,收音机就在播放小说,有《雷声》《故土》《夜幕下的哈尔滨》《上海的早晨》等许多优秀的作品,它们给了我非常丰厚的精神滋养;而这些不是刻意学来的东西,令我印象更为深刻。”
  后来,当有条件接触到更多纸质书籍的时候,王老师便一头扎在书堆里,他在《读书,最美好的生命举止》一文中曾谈到:“在我看来,阅读,不仅是一项生活内容,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的知识构成、价值判断、审美习惯,多来自于阅读。我是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人,我的青春期没有互联网,我是在读书中长大的,它帮我完成了和历史上那些优秀人物的交往。有了书,你就不孤独,即有了全世界的旅行,即可领略全人类的精神地理和心灵风光。”
  二
  在王老师看来,阅读对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意义非常重大:“在这个电子媒介时代,我尤其推崇纸质阅读。抚摸一本好书,目光和手指从纸页上滑过,你的内心会静下来,这是个仪式,就像品茶,和一个美好的朋友对坐,氤氲袅袅,灵魂游弋,你会浸在一个弥漫着定力和静气的场中。而浏览网页,不会有这感觉,你只想着快速地掳取信息,一切在急迫中进行,这就不是饮茶了,是咕嘟嘟吞水。纸质阅读是有附加值的,它会养人。”“读书不是查字典,不要老想着‘有用’,其价值不是速效的,而是缓释的,是一种浸润和渗透的营养。一个人的心性和气质从哪儿来?就是这样熏陶出来的。古人说,‘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过去不解,后来我懂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阅读’即一方水土,水土的效果取决于你的书籍质量和吸收能力。”
  说起阅读经典,王老师觉得,不是所有的“名著”都是经典,经典必须具有永恒的品质。他喜欢的作家有安徒生、帕乌斯托夫斯基、茨威格、丰子恺等。王老师喜爱丰子恺,是因为他对童心非常珍视。他的自选集《精神明亮的人》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让灵魂从婴儿做起,像童年那样,咬着铅笔,对世界报以纯真、好奇和汹涌的爱意……”他认为:“穿越浊世的丰子恺,是顽强地将童心葆有一生的人。他身上那种对万物的爱,那种对生活的肯定和修复态度,那种对美的义务,是如此稳定,不依赖任何条件。儿童,是他的画材,也是他的宗教;是他的儿女,也是他的偶像;是他的作业,也是他的课本;是他心灵的糖果,也是他思想的字母。儿童的游戏、儿童的逻辑、儿童的爱憎、儿童的简易与自由……都让他深深痴迷。”
  当我们提及他是否会像丰子恺那样,为自己的孩子写一本书的时候,他说:“4年前我就有过这个想法,可直到现在还是一个字没写。但我仔细地观察了我的孩子,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生命之初的美好。小孩真的非常让人着迷,是最纯真的!”
  三
  我们问王老师对写作的看法,他回答道:“我觉得如今每个人都在写作,比如博客是写作,微博也是写作;或者写一封信、写一篇日记那也都算是写作。写作就是表达,当你心中有东西非要表达不可的时候,你已经离写作很近了;当你在对自己的写作有所要求的时候,那可能就是离文学更近了;当你在不断地追求表达的准确性,以及思考怎样用文字更好地反应内心的时候,你就离成为一个优秀的作者不远了。”
  他提出,中学的课堂应该更丰富一点,更有趣一点。读书也是一个分享的过程,而不是灌输。老师完全可以每周挑几篇自己喜爱的文章跟学生们分享,让学生们自己去体会。这样,学生下次写作的时候,之前吸收的营养就会释放出来。缺乏素材是很多学生畏惧写作的原因,王老师建议大家多去思考,从一件很小的事中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有了想法之后,再去查阅资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从而使文章的内容变得丰富,思想变得深刻。
  我们请王老师为大家推荐阅读书目,王老师说,他在《读书,最美好的生命举止》这篇文章中,把心目中优秀的作家分成三类:“一类可读其代表作,一类可读其选集,一类可读其全集。”曾经有位大学生去远方支教,那是一个荒凉空旷之地,来信问王老师带什么书好,他说:“若你只带一部书,那就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吧,它的精神体魄能激励你变得强壮,它能像体能教练一样辅导你,让你美好而自足地面对世界,不再盲目求教或求助于他者。” “罗曼·罗兰有言:‘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是我心目中的好作家的标准,好的作品和人生,都实践着这一点。”
  “这个时代很美好,值得我们去奋斗,奋斗是动词。”采访结束前,王老师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他想告诉我们所有的学子:要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小记者采访感言
  罗一鸣(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在此次采访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王老师待人的谦和与真诚。在他看来,写散文是最自由的事。王老师的一句话感动了我很久:“写作不是职业,而是我精神的事业!”
  冯馨卉(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王老师对写作的热爱深深地感染了我。他认为真正的荣誉是内心的自我肯定,这一点让我对他肃然起敬。我很认同王老师“多闻草木少识人”的说法,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其他文献
我爱好篮球、电影、音乐以及一切新奇的事物。   我爱阅读,从欧·亨利到余秋雨,从侦探小说到诗歌,我都喜欢。但最爱的还是台湾作家柏杨的杂文,幽默辛辣,幽默的最深处是他深刻的思考,使人笑过之后感到一丝隐痛和忧虑。   我很喜欢写一件细小但令我深思过的事情,然后水到渠成地议论、抒情,这样的写作总让我觉得很顺畅,相信别人读得也很舒服。当然语言有时还不够精炼,需要打磨。      我渴望成为一条狗,一条像阿
在众多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革命传统小说中,《草》显得“别样”。王愿坚巧妙设置两条线索,通过“物线”和“人线”串起全文,使小说彰显出别样的效果,非常耐读。  巧设线索,安排情节。情节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之一,情节的巧设置,对小说的出彩至关重要。小说《草》在情节安排上无疑是独具匠心的。王愿坚在讲述长征途中这一感人故事时,刻意设置了“草”这样一个物件,以其为线索串起了全文:篇首以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而中毒拉开帷幕
“嗨!”我向镜子中的那个女孩热情地打着招呼。  镜子里的她:小小的脸蛋,炯炯有神的眼睛,单眼皮,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微笑时露出一对甜甜的酒窝。她自诩自己的微笑最迷人。因为她微笑时只露出标准的八颗牙齿,  她是谁呢?  她就是我呀!  我叫石媛。嘿!你可千万别以为是人民币币值的“十元”啊!‘,石”是“石头”的“石”。代表坚强:“嫒”是“名媛”的“媛”,寓意美好。我的爸爸姓“石”,妈妈姓“袁”,“媛”
爱丽丝·门罗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于瑞典当地时间10月10日下午1时揭晓,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获此殊荣。她也是第13位获得这一奖项的女作家。瑞典文学院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说,门罗的作品以情节细腻见长,文风透彻,带有心理现实主义特色。门罗已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1968年门罗37岁,她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Dance of th
【原文】  水调歌头·多景楼①  (宋)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②。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③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注释】  ①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  ②徐州:指今镇江。  ③叔子:西晋大将羊祜(hù),字叔子,镇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流传千古的咏月诗文。张九龄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对朋友的美好祝福;李白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寄托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要问历代文人谁对月感情最深?我想,非北宋大词人苏轼莫属。苏轼曾赏月:“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曾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曾叹月:“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在被贬黄州期间,孤独寂寞一直伴随着
一  南京国民政府国立编译馆是在教育部编审处基础上筹建的,编审处处长辛树帜被任命为第一任馆长,于1932年6月14日正式成立。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10月国立编译馆奉令迁徙,先是迁至庐山,随后又迁至长沙。1938年1月,再迁至重庆。1939年5月,重庆遭日军疯狂轰炸,编译馆奉令疏散,又迁至四川江津县白沙镇。1942年3月,国立编译馆合并了教育部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和中国教育全书编纂处,从
虽然不断遭到质疑,但中小学“三好生”(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制度仍然保留至今,也是有点奇怪的事。比如“身体好”,很难有客观的检测标准,但学校里一些体育教师就靠这个掌控学生,他一票反对,学生就白忙了;而有些体育课上“表现好”的学生,年年“三好”,却弱不禁风,常常病恹恹的。最没意思的是“品德好”,要求很高却形同虚设。我在校多年,常劝学生不要争这些,没意思。特别是评上“三好”的次数和“推荐与保送”挂钩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当时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茅盾用此文热情洋溢地歌颂了“北方的农民”和“敌后守卫家乡的哨兵”,宣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需要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对艰苦的抗日环境中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章娴熟地使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手法的构成条件是,象征物和被象征物之间,必须具备表象和内在神韵上的相似或相关。象征手法的作用是,刺激读者展开
本文是一篇纪念文章,也是一篇雄辩说理的议论文。文中事与理、情与理高度融合,情因理而深切,理因情而有力。我们可以用逻辑思辨的方法来学习。  问一问:是什么?  “是什么”是关于事物本质的问题。《纪念白求恩》,我们需要纪念的是什么?白求恩同志的感人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解决这个问题有助于梳理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做好这一步的关键是要通读全文,边阅读边标注值得注意的信息,理一理文章的层次,最后再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