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模拟条件下蓝藻甾烷化合物的分布及其对比

来源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fill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蓝藻(又称蓝细菌)水压热解生成的有机质与现代蓝藻模拟硅化转化为人工化石生成的有机质,表现出两种相反的甾烷系列化合物分布特征,前者C_(27)甾烷多于C_(29)甾烷,与传统的认识吻合;后者C_(29)甾烷多于C_(27)甾烷,属异常分布,在前寒武纪富藻燧石层样品中也发现C_(29)甾烷多于C_(27)甾烷,特殊的生物来源和热解实验的介质,方法与条件可能是甾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差异的原因。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钙离子荧光指示剂Fluo-3和结合DNA的荧光染料Hoechst33342对NIH3T3活细胞进行染色,并用显微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单个细胞中DNA含量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测定出细胞从G_1期经S期到G_2期,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几乎增加了一倍,每个细胞周期时相中的细胞钙离子浓度是非均一的,但S和G_2期细胞中钙离子浓度从不低于G_1和S期细胞中钙离子的一定浓度,G_0期细胞中钙离子浓度也是非均
期刊
人脑纹状体及部分丘脑AChE在低盐缓冲液中以1%Triton X-100溶脱后,经Con A、短臂及长臂凝胶配基亲和层析纯化在还原条件下SDS-PAGE呈一主带,纯化的AChE比活性可达3384U/mg,产率20%,其单体分子量66 kD,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有单体及二、四、六、八聚体存在,等电点在pH5.3—6.0之间,人脑AChE活性大部分能用Con A亲和层析法回收说明为糖蛋白,纯化的人脑
期刊
澜沧和巴塘地震区温泉气体的化学组成和He,Ar,CH_4(δ~(13)C)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He,H_2和非大气成因N_2的浓度以及~3He/~4He值与地震活动关系密切,地震活动过程中,气体的释放与岩石在应力作用下所呈现的力学特性——扩容性有关,两个地震区地震震级(能量)的对比研究表明,震级大,能量大,从岩石中气体释放量显著增加,温泉气体作为地震预报指标,下列参数更为有效:He,~3He
期刊
Sr-Nd-O-Pb~3六维同位素空间的拓扑分析结果表明,万洋山-诸广山加里东期花岗岩的源岩主要由三端元物质组成,混合模式判别证明花岗岩是由三端元组分不同比例混合的产物,多元同位素体系和元素地球化学综合示踪研究表明,这三端元地壳成分为陆源沉积物、地槽沉积物和蚀变的基性火山岩。
期刊
本文利用酿酒酵母天然2μm质粒的SnaBI位点与pEMBL Yi27质粒的SmaI位点经平末端连接,构建成酿酒酵母高稳定质粒载体pHC11,经测定表明,其酵母转化子在非选择培养条件下连续生长50世代后,仍有82%的细胞保留该质粒,此结果证实了2μm质粒中非功能区的存在,将人-αA干扰素基因表达分泌单元插入pHC11,构建成重组质粒转化酵母后,在完全培养基中发酵培养,经分析测定,培养上清液中表达产物
期刊
为定量地研究湘赣地区的区域层滑-倾滑、推覆-滑覆构造系统起见,逐对该区典型剖面分层采样,系统测试其岩石力学和岩石物性各种参数,划分出中扬子地区基底和盖层5个区域层滑系统,并与下扬子地区已有的参数进行综合对比,在此基础上还对滑动层位的气垫效应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期刊
本文运用邹氏酶活性不可逆改变的动力学,研究了巯基试剂DPDS,PCMB对氨基酰化酶Ⅰ活性的不可逆抑制作用,判明了这些-SH试剂对于氨基酰化酶Ⅰ的反应类型,发现DPDS对氨基酰化酶Ⅰ的反应为非络合型反应,而PCMB对氨基酰化酶Ⅰ的反应则为络合型,同时,还测定了DPDS,PCMB对氨基酰化酶Ⅰ的不可逆抑制作用的微观速度常数。
期刊
对中国15省区煤的硫同位素组成和硫含量测定表明,中国北方煤以相对高的δ~(34)S值和低的含硫量为特征,而南方煤则以相对低的δ~(34)S值和高的含硫量为特征。工业和民用炉燃煤结果,释放出的二氧化硫总是比原煤相对富集轻硫同位素;而释放出的颗粒物总是比原煤相对富集重硫同位素,本文还讨论了上述结果的环境地球化学意义。
期刊
本文利用DNA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括楼基因组DNA中扩增并克隆了天花粉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我们克隆的是天花粉蛋白的成熟肽及N端23个氨基酸的信号的编码序列,与前人从基因组或cDNA中克隆的该基因的比较发现,其同源性为99.25%,并且证实与发表的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序列有较大差异,将该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高效表达质粒pJLA_(502)的P_RP_L启动子下游,通过温度诱导,得
期刊
本文采用细胞内记录技术,研究了86个家鸽顶盖细胞对电刺激视束和峡核小细胞部(Ipc)反应的突触后电位,并用荧光黄(LY)标记了13个记录细胞,根据突触后电位的类型和出现顺序,反应可分为4种类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序列(EI型),E型,I型和IE型,电刺激视束主要产生E或EI型反应,而半数以上细胞对电刺激Ipc产生I型反应。在LY标记的顶盖细胞中,有5个神经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