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高中语文富有魅力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d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状
  
  在高一年级开学第一堂课,我向同学们提了三个问题:“过去九年在语文学习中有哪些困惑?”“学习语文是为什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很多人都说“对学语文没有兴趣”、“怕语文,尤其是怕作文”。这里当然有学生自身的问题,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语文教学方式的陈旧、落后。
  为了适应考试,小学语文从二三年级开始,就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去背孤立的词语解释,挖空心思的造句,机械的抄写。到了五六年级,又要做所谓的“阅读分析”。学生既没有积累足够的语言信息,形成语感,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只能死记标准答案。
  到了初中,仍然是整天泡在莫名其秒的分析里,阅读量少之又少。如果高中三年那么美好的时光,大部分都花在做一些无聊的习题中,听凭老师把已经嚼得毫无滋味的东西喂给学生,那就是把学生给害了。
  
  二、转变
  
  观念的落后才是真正的落后,观念转变的程度就是发展的速度。
  在二十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各地涌现出很多风格各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谓硕果累累,异彩纷呈。而最突出的成就乃是冲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陈旧观念的束缚,改变了“满堂灌”、“填鸭式”的刻板模式,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科学的教学观念,肯定了“启发式”、“导读式”等活泼的教学课型。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不小看学生,不轻视学生,把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优先权、主动权交与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把自己只看成是教学活动的主持者和教学方向的引导者,不居高临下,不目中无人,把服务于学生会学能做的职责和义务留给自己。如果一个教师总是唯我独尊,动不动就板起面孔训斥学生,总认为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对学生放心不下,放手不得,甚至常常越俎代庖;总喜欢过把瘾似地唱“独角戏”,一讲到底,“满堂灌”,而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取向和接受能力,这势必削弱乃至剥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有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滋生自卑和厌烦情绪,养成惰性和依赖性,即使学生在一次两次考试中成绩尚算不错,也是以综合素质的失落和潜在能力的埋没作为沉重代价的。
  
  三、活力
  
  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要让学生喜欢语文,学好语文,课堂是个重要阵地,而“活”就是占领这个阵地的有力武器。
  那么怎样才算“活”呢?课堂活跃热闹就是“活”吗?其实这是“活”的表面而不是实质。只有灵活机动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才能使课堂正真“活”起来。
  教材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如果能站在学科知识体系的高度,全面熟练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活起来。否则,教材就会变成死板的说教材料,让人生厌,使课堂沉寂。中学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上须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制定好中学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语文教学目标决定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局,它是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先决条件。教师应先理解大纲要求,站在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高度,明确高考对本部分知识和能力有何要求,然后制定出科学的语文教学目标。
  (二)设计好板书
  板书的设计,是教师在原文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教师必须依照大纲要求,深钻教材,抓住重点,融语文教育与美术为一体,设计出精要、醒目、美观、形象的板书。
  (三)处理好两种关系
  1.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认真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和部分是相对而言的。如一个单元可视为一册书的部分,相对单元中的每篇课文而言,又可将单元视为一个整体,其中的每篇课文又成为单元的部分。我们在讲授一篇篇课文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弄清这篇课文在整个知识序列中的位置,明白这篇课文在能力培养和训练链条上所起的作用。只有立足于整体去处理部分,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深厚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文章的内蕴,教出各篇不同的特色,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2.处理好疏与密的关系。所谓密就是细腻、稠密,疏就是粗略、稀疏,语文教学中疏与密的关系即教学内容中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凡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就教得细些密些,力求讲深讲透。对非重点、难点内容,要教得粗些疏些,有的甚至略加提示即可。如果篇篇课文都一个腔调、一个模式讲下去,一味贪多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个轻重疏密,久了,学生会厌烦,教师也乏味。因此,教师必须善于筛选课文中最主要的内容,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处理好疏密关系,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四、结合
  要让高中语文富有魅力,就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读书,喜欢读书。去感受那些装订成册的纸张的无穷魅力;让学生明白语文不仅是字词、语法,更是读书和做人;让同学们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感情更丰富了,有了更强烈的爱憎、更强烈的责任感。学生有了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必要的语文能力,能从容的面对高考和各种考验,并取得佳绩。只有趣味与效果的结合,高中语文才能魅力四射。
其他文献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模式,是一种积极学习的过程,它包含着两层意思,探究和探究性学习。探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不但知其然,而且知
期刊
用现代教学理念来评价教师的一堂课,不是看教师传授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看这堂课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如学生是否是主动学习,是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生是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等。一句话,就是要看教师是否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课堂的主人是不是学生。这样教师的作用是不是就削弱了呢?我个人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本身就是无可厚非的,课堂本来就是学生的,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作
期刊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抓住了学习语言,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读,语文课就成功了一半”。可见,“读”是第一位的,只有抓住了读,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一、诵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培养良好的语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
期刊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她以独特的魅力,傲立于文苑,似一位美人,让我们品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对她的鉴赏,有多个角度,可从写作内容、艺术手法、时代背景、思想感情等方面来进行。  纵观唐诗宋词元曲,作者通过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或劝勉之意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
期刊
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转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
期刊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方法,渗透美育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美育;挖掘;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不仅关
期刊
[摘要]通过快乐学拼音,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变枯燥为生动、为具体、为有趣,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中学好拼音。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挖掘,勤于动手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快乐;学拼音;兴趣;游戏;合作;评价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改革明确规定:“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期刊
到写作,许多学生正如冰心在《再寄小读者》中提到的:感觉无话可写,或者有话却不知怎样写。出现“望文生畏”的现象,最怕写作文。因此,使学生把最怕的事变成积极主动挑战的事,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前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一、注重兴趣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让学生写好作文关键一步就是激发浓厚的写作兴趣。首先,要排除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和畏难情绪,让他们明白写作其实就是表
期刊
探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论、策略、方法,适用于中小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综合性和工具性特点,它涉及到学生的书内外、校内外、家内外的多方面内容,涉及到学生的道德水准、思想认识、审美教养、语言文字表达等不一而足,所以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不外乎三方面,因为语文教学就是课文学习、阅读
期刊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育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参差不齐的,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也很大;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存在客观上的差异。这些都会造成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给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上的差异,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势必形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