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学效果必须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学生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其教学活动必然辐射到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因此在其教学中引导闲暇生活、开展闲暇德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闲暇时间 闲暇生活 闲暇德育
1引导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开展闲暇德育的迫切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的增多。目前,我国公众的法定休息日共达 114 天;教师和学生加上寒暑假,每年闲暇时间大概有 180 多天,西方学者所预言的“闲暇社会”已经到来。
⒈1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有待引导
在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是极为紧张的,尤其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校和家长都会严格管理,不断督促学生抓紧复习,准备考试。进入大学后,大学由于其学生的成熟性,一般都赋予学生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学新环境、新管理时,一些大学生立刻松懈下来了,甚至“恶补”高中阶段所“耽误”的玩、乐,更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闲暇时间、享受闲暇生活。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是指除了上课、完成作业、处理个人事务及满足生理需要等所用的时间之外可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学生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闲暇活动及其心理状态的总和称之为是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过:“真正的闲暇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能够自由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真正意义上的闲暇时间,对于处于大学学习阶段的青年人来说非常珍贵,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可能只是在课堂上就能实现,这一过程只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上能够发挥作用。大学生将来适应工作、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素养还要在课堂以外的闲暇生活中实现。所以引导大学生在闲暇时间也过有德性的生活,开展闲暇德育,这是时代发展亟待高校德育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⒈2《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学是实施闲暇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所谓高校闲暇德育是指高等院校针对大学生的闲暇时间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闲暇德育一方面是要提高大学生在闲暇时间的道德理念、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让其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修养》就是指导大学生提升自己思想道德素养,修炼自己品行的课程,按照学习的规律,需要经过知、情、意、行四个环节,才能产生效果。教学效果的评判不能只看学生试卷写得如何,更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学完后是否重视其品行的修养,将所学的知识不断地在生活当中践行,特别要考察能真实地影射个体德行特质的闲暇生活。林语堂说过:“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因此,闲暇德育是《思想道德修养》教学题中应有之义。
2在《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实施闲暇德育的策略
闲暇生活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学生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可以自主选择符合内心感受、满足自己兴趣爱好、展示自己个性能力的活动参与和体验,在《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实施闲暇德育就要从综观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各个方面,梳理出与教学联系密切的内容,找出当前比较普遍性的问题,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供大学生自主选择参与。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⒉1指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人生目标就是考一所好大学,至于将来做什么工作,如何发展自己的职业思考得很少。因此进入大学后,往往有许多人不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将来的职业感到很迷茫。尤其是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少是带着几分失意而来,有些学生甚至是处于无奈进入某个专业。但是,大学的三、四年时间经不起迷茫、彷徨,例如笔者所在的医学类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只有两年,第三年即进入实习单位实践。大学第一年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如果这一年耽误了,还会影响到后面专业课的学习。所以,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老师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将来适合进入的职业领域及其这些职业发展的途径,进而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职业素养的养成方面来,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在校的有限时间,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好扎实的基础。显然只是抓紧课内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合理安排课外的闲暇时间。
⒉2开展推荐、交流好书、好影视作品的活动
如何促使学生更快地了解社会、以能够与社会顺利对接?这个问题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极为迫切,对个人来说,关系到毕业时能否找到工作,适应所选的职业,以及迅速地打开工作局面;对于社会来说,关系到各行各业能否找到合格的人才,实现行业稳定持续发展。学生了解社会的途径当然要通过社会实践,但是这在大学低年级的学生不是主要途径,而且它不是捷径,对将要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需要在二、三年时间内做好进入社会、进入职业的准备,更主要的要通过有关书本知识来了解。所以,我们会配合学院图书馆的“读书月”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好书、好影视作品的推荐和交流活动。这类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利用一定的闲暇时间有选择地阅读、欣赏一些优秀作品,感受美的事物与情感,了解复杂的社会生活。
⒉3布置特色作业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促进学生体验社会生活中的正能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布置一些特色作业,如打电话或写一封信给父母,观察和体验如中秋节、春节等民俗文化,介绍家乡的美丽风景或自己旅游观光到的美丽风景,做一些与所学专业在某一地区发展现状、需求状况等的调查以及关于社会公德或交通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等。当然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完成所有的作业,但是每位学生必须参加至少一项以上的作业,或者单独或者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作业。甚或这些作业完成的质量不是很高,但是也并不影响布置这些作业的效果,布置这些作业旨在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就是这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分子,自己的言行都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的特色作业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能够使学生明确书本上的理想、价值观、道德、法律等等规范都来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世世代代的人们出于构建美好的社会生活而从社会生活中总结提升出来的,每一代人在成长和社会生活中不断传承的文化符号。因此,《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学理应重视“修养”二字,注重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进而启发其改革创新的精神。惟其如此,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一个人认识到自己言行举止对他人、对社会有影响作用,已经到达谨言慎行的起点。 ⒉4调查和讨论网络道德与法规制定及遵守现状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当前网络活动中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例如:软件、游戏、影视作品、音乐、书籍和论文的知识产权受到盗版行为的严重侵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欺诈与失信现象时有发生;网络暴力、色情信息和低俗内容泛滥等。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而言,除了上述的问题可能带来不良影响之外,由于大学生活相对自由,不少学生往往因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迷恋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甚至荒废学业,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淡漠,浪费了大好的大学时光。为了促使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有效利用网络为学习、生活及将来的工作服务,一方面,布置并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网络道德与法律知识的比赛;另一方面,以小组作业的形式对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做一个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网络的态度、上网时间、在网上做些什么等等,其调查范围可以是全院,也可以是某个专业的一个年级,作业的结果是由组长在课堂上作调查总结报告。
⒉5开设公共生活礼仪专题讲座
大学生都想成为有较高修养的绅士淑女,与其反复宣讲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学过背过的道德原则与规范,不如把相关内容改变一下形式,从礼仪的角度来探究与练习。这些内容很通俗,可以鼓励学生选择小的专题向大家介绍,再组织讨论;理论性比较强的问题如中国的礼仪传统等内容应由教师讲授;有条件的也可以请当地有影响的专业人士讲课并示教;还可以发挥学院礼仪队成员的重要作用,动员他们讲解并示范某些内容。教师要对上述讲座和讨论活动作总结,指出这些礼仪所体现的相关道德规范。
总之,通过开展以上种种教学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德育进入学生的心田,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上,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又促进学生较好地运用闲暇时间,影响到学生闲暇生活的安排,提升学生闲暇生活的质量,促使学生不断吸取社会的正能量、发掘闲暇生活的价值、理解闲暇生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曾琰. 大学生闲暇德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32(4):72-74.
[2]罗春潮,石大建. 闲暇生活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1):98-100.
【关键词】闲暇时间 闲暇生活 闲暇德育
1引导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开展闲暇德育的迫切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的增多。目前,我国公众的法定休息日共达 114 天;教师和学生加上寒暑假,每年闲暇时间大概有 180 多天,西方学者所预言的“闲暇社会”已经到来。
⒈1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有待引导
在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是极为紧张的,尤其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校和家长都会严格管理,不断督促学生抓紧复习,准备考试。进入大学后,大学由于其学生的成熟性,一般都赋予学生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学新环境、新管理时,一些大学生立刻松懈下来了,甚至“恶补”高中阶段所“耽误”的玩、乐,更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闲暇时间、享受闲暇生活。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是指除了上课、完成作业、处理个人事务及满足生理需要等所用的时间之外可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学生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闲暇活动及其心理状态的总和称之为是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过:“真正的闲暇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能够自由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真正意义上的闲暇时间,对于处于大学学习阶段的青年人来说非常珍贵,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可能只是在课堂上就能实现,这一过程只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上能够发挥作用。大学生将来适应工作、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素养还要在课堂以外的闲暇生活中实现。所以引导大学生在闲暇时间也过有德性的生活,开展闲暇德育,这是时代发展亟待高校德育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⒈2《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学是实施闲暇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所谓高校闲暇德育是指高等院校针对大学生的闲暇时间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闲暇德育一方面是要提高大学生在闲暇时间的道德理念、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让其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修养》就是指导大学生提升自己思想道德素养,修炼自己品行的课程,按照学习的规律,需要经过知、情、意、行四个环节,才能产生效果。教学效果的评判不能只看学生试卷写得如何,更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学完后是否重视其品行的修养,将所学的知识不断地在生活当中践行,特别要考察能真实地影射个体德行特质的闲暇生活。林语堂说过:“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因此,闲暇德育是《思想道德修养》教学题中应有之义。
2在《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实施闲暇德育的策略
闲暇生活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学生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可以自主选择符合内心感受、满足自己兴趣爱好、展示自己个性能力的活动参与和体验,在《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实施闲暇德育就要从综观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各个方面,梳理出与教学联系密切的内容,找出当前比较普遍性的问题,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供大学生自主选择参与。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⒉1指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人生目标就是考一所好大学,至于将来做什么工作,如何发展自己的职业思考得很少。因此进入大学后,往往有许多人不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将来的职业感到很迷茫。尤其是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少是带着几分失意而来,有些学生甚至是处于无奈进入某个专业。但是,大学的三、四年时间经不起迷茫、彷徨,例如笔者所在的医学类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只有两年,第三年即进入实习单位实践。大学第一年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如果这一年耽误了,还会影响到后面专业课的学习。所以,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老师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将来适合进入的职业领域及其这些职业发展的途径,进而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职业素养的养成方面来,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在校的有限时间,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好扎实的基础。显然只是抓紧课内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合理安排课外的闲暇时间。
⒉2开展推荐、交流好书、好影视作品的活动
如何促使学生更快地了解社会、以能够与社会顺利对接?这个问题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极为迫切,对个人来说,关系到毕业时能否找到工作,适应所选的职业,以及迅速地打开工作局面;对于社会来说,关系到各行各业能否找到合格的人才,实现行业稳定持续发展。学生了解社会的途径当然要通过社会实践,但是这在大学低年级的学生不是主要途径,而且它不是捷径,对将要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需要在二、三年时间内做好进入社会、进入职业的准备,更主要的要通过有关书本知识来了解。所以,我们会配合学院图书馆的“读书月”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好书、好影视作品的推荐和交流活动。这类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利用一定的闲暇时间有选择地阅读、欣赏一些优秀作品,感受美的事物与情感,了解复杂的社会生活。
⒉3布置特色作业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促进学生体验社会生活中的正能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布置一些特色作业,如打电话或写一封信给父母,观察和体验如中秋节、春节等民俗文化,介绍家乡的美丽风景或自己旅游观光到的美丽风景,做一些与所学专业在某一地区发展现状、需求状况等的调查以及关于社会公德或交通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等。当然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完成所有的作业,但是每位学生必须参加至少一项以上的作业,或者单独或者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作业。甚或这些作业完成的质量不是很高,但是也并不影响布置这些作业的效果,布置这些作业旨在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就是这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分子,自己的言行都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的特色作业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能够使学生明确书本上的理想、价值观、道德、法律等等规范都来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世世代代的人们出于构建美好的社会生活而从社会生活中总结提升出来的,每一代人在成长和社会生活中不断传承的文化符号。因此,《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学理应重视“修养”二字,注重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进而启发其改革创新的精神。惟其如此,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一个人认识到自己言行举止对他人、对社会有影响作用,已经到达谨言慎行的起点。 ⒉4调查和讨论网络道德与法规制定及遵守现状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当前网络活动中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例如:软件、游戏、影视作品、音乐、书籍和论文的知识产权受到盗版行为的严重侵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欺诈与失信现象时有发生;网络暴力、色情信息和低俗内容泛滥等。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而言,除了上述的问题可能带来不良影响之外,由于大学生活相对自由,不少学生往往因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迷恋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甚至荒废学业,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淡漠,浪费了大好的大学时光。为了促使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有效利用网络为学习、生活及将来的工作服务,一方面,布置并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网络道德与法律知识的比赛;另一方面,以小组作业的形式对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做一个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网络的态度、上网时间、在网上做些什么等等,其调查范围可以是全院,也可以是某个专业的一个年级,作业的结果是由组长在课堂上作调查总结报告。
⒉5开设公共生活礼仪专题讲座
大学生都想成为有较高修养的绅士淑女,与其反复宣讲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学过背过的道德原则与规范,不如把相关内容改变一下形式,从礼仪的角度来探究与练习。这些内容很通俗,可以鼓励学生选择小的专题向大家介绍,再组织讨论;理论性比较强的问题如中国的礼仪传统等内容应由教师讲授;有条件的也可以请当地有影响的专业人士讲课并示教;还可以发挥学院礼仪队成员的重要作用,动员他们讲解并示范某些内容。教师要对上述讲座和讨论活动作总结,指出这些礼仪所体现的相关道德规范。
总之,通过开展以上种种教学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德育进入学生的心田,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上,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又促进学生较好地运用闲暇时间,影响到学生闲暇生活的安排,提升学生闲暇生活的质量,促使学生不断吸取社会的正能量、发掘闲暇生活的价值、理解闲暇生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曾琰. 大学生闲暇德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32(4):72-74.
[2]罗春潮,石大建. 闲暇生活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