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氨酸代谢与炎性肠病相关研究进展

来源 :医学综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wang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发生与环境、遗传、免疫相关,肠道菌群的改变不同程度影响了宿主与肠道细菌间的共生关系。而色氨酸作为哺乳动物必需的一种氨基酸,参与了包括神经元功能、免疫力和肠道稳态等多种生理过程。微生物群分解色氨酸产生的代谢物包括芳香烃受体配体、犬尿氨酸及血清素(5-羟色胺),3种代谢途径相关产物均与肠道炎症的发生及发展相关。因此,未来通过改变色氨酸代谢途径或代谢产物可能成为治疗IBD的新靶点。
其他文献
在临床上,肠屏障功能障碍不仅经常伴随其他疾病出现,同时也会使原有疾病加重,更有可能诱发全身炎症反应,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以致死亡。肠黏膜结构的完整性以及正常的肠屏障功能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转归至关重要。目前,对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已经明确的因素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细胞自噬以及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分子水平上,多种因素均影响肠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但仍缺少较系统的总结。因此,未来应对肠屏障功能障碍发病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以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目的新疆维吾尔族是代谢综合征(MS)高发民族,目前关于FOS相关抗原2(FRA-2)蛋白表达与新疆维吾尔族群体MS关系的报道较少。文中旨在探讨新疆维吾尔族MS人群血清FRA-2蛋白浓度变化及与危险因素个数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及心内科就诊,有MS危险因素(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204例维吾尔族患者,其中有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为MS组(n=118),有1~2项危险因素者为非MS组(n=86)。另外选取同期于我院维吾尔族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肾结石的发病率和复发率较高,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探索结石形成机制对于预防结石复发至关重要,Randall斑学说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肾结石形成机制,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学说.与Ra
目的内镜下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瘤(R-NENs)的疗效仍有争议。文中旨在评估R-NENs内镜下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5月75例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消化内科经内镜下治疗后确诊为R-NENs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判断为黏膜层病变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黏膜下病变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标本根据Ki-67阳性指数进行肿瘤分期(G1、G2、G3期)。完整切除定义为内镜下完整切除病变,无论切缘病理状态。患者在术后6个月、随后每年复查结肠镜及常规影
目的对于多种非药物疗法联合应用于围手术期儿童以提升舒适感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文中探讨3种非药物手段联合干预对减轻学龄前儿童术前焦虑和苏醒期谵妄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择期行双侧扁桃体及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70例,年龄3~6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联合干预组,每组35例。联合干预组患儿在常规围术期治疗和监护的基础上接受漫画辅助的术前访视、卡通车分心干预以及在苏醒室播放家属鼓励视频3种非药物手段联合干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围术期治疗和监护。在术前访视时(T<
辅助性T细胞(Th细胞)17是一种新型的CD4+T细胞亚群,与Th1和Th2细胞不同,其具有独立的分化和调节机制。Th17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可介导炎症和感染的发生,在机体促炎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Th17细胞还可特异性表达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等核转录因子,在免疫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Th17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与RORγt共同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的发生发展过程。随着对Th17细胞亚群研究
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会导致大量的炎症介质产生,如活性氧类、细胞间黏附分子-1、白三烯B4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从而诱导和加重组织器官损伤。膜联蛋白(Anx)是一类钙依赖的磷脂结合蛋白超家族,AnxA1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成员,具有Anx超家族所共有的中心结构域和承担其特异功能的N端结构域。AnxA1能通过减少白细胞浸润和加快中性粒细胞凋亡来抑制中性粒细胞在组织中的积累,减轻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虽然AnxA1对机体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未来需深入研究。
神经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铁代谢在正常机体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与神经胶质瘤关系密切,而调控铁代谢的相关基因与低级别胶质瘤的生存期密切相关。线粒体铁蛋白通过介导小核仁RNA宿主基因1/miR-9-5p轴促进神经胶质瘤发生和血管生成。随着铁代谢相关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方式的逐渐应用,目前研究的铁螯合剂、维替泊芬、氧化铁纳米输送系统、青蒿素和5-氨基乙酰丙酸等可能是未来胶质瘤治疗的理想选择。
骨肉瘤是一种高发于青少年或儿童的高度恶性骨肿瘤,在小儿骨恶性肿瘤中最为多见。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是传统的手术切除和(或)新辅助化疗,患者预后效果不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具有多种生物学特性,多种lncRNA在人类癌细胞中异常表达,并可作为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参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在化疗耐药中发挥一定的生物学作用。因此,lncRNA可能成为骨肉瘤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深入研究lncRNA在骨肉瘤中的作用及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有望为骨肉瘤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方法。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缺乏有效治疗药物,部分病例预后不良。肠道菌群失调在AS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内在机制极为复杂,涉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神经免疫系统及迷走神经系统途径,这些途径之间既相互区别又存在密切联系。ASD患者上述3个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提示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影响脑-肠-微生物轴导致ASD的发生发展。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失调在AS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关分子机制可为ASD的临床治疗和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