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实施素质教育打好基础。然而,抓好学生预习则是一种较好的途径。本文着重结合语文教学中的几种预习方法,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去预习,掌握预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预习方法
“学习有法,学无定法”。学习是有规律的,而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预习则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由于长期教语文,我有机会了解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情况。就学生的“学”而言,我发现他们的预习能力较差,致使课堂学习被动,思维不活跃,回答提问不积极,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尽管教改后有的老师已注意加强预习指导,但学生仍未养成习惯,方法掌握不好,效果仍不见佳。因此,我感到,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很有必要抓好预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根据预习要有目的性、程序性、系统性、科学性、灵活性、多样性、功效性的要求,采用读、划、注、查、思、疑、议、联、比、记等预习法,可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预习实际是自读课文。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大体是:
读。这是预习的第一步。古人说:“读书贵神解。”读,就是要求快速通读课文,总体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大意。如预习小学第十一册《船长》这篇课文,就应明白其内容大意是: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的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通過预习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意,实际上也就基本掌握了本文学习重点。
划。这是预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要求熟读课文,把生字、新词、难句、重要内容和疑惑的问题用符号标划出来,便于理解应用和查考。标记的符号很多,应根据需要而用。只要突出重点,划得明显,便于鉴别就行,不必划得过多过杂,以免影响课文的洁净美观。
注。这是批注预习法,也是较好的自渎方法,要求在预习中若发现疑难之处,或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就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批注,发表意见。提出质疑,以便在讨论和听课时研讨答问。这是较高的预习要求,没有阅读批注的习惯和能力,一般是做不好的。所以要培养积极训练,“注”往往可与“划”同步进行。
查。这是最基本的自读方法。也是预习的必要环节,要求预习时借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资料书),翻查弄明生字新词的音、形、义,难句,疑惑问题以及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问题。如预习《轮椅上的霍金》这篇课文时,就会发现“光年”“黑洞”“太阳系”“银河系”等很多词语对于小学生而言,又抽象又空洞。不容易理解,必须翻查词典才能弄清其意义。若等待老师讲,那就被动了。
思。这是阅读的核心,也是预习的关键,它重在思考理解。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预习时,要求细读课文,思考预习题,了解课文思路(包括题目、段落层次)、中心思想(主题思想),分析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文章的优点,初步掌握课后思考练习的内容。这样,就为上课时全面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疑。这是预习的深化。古人说:“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显示出一个人的才能。”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疑,就是要求在精读课文,思考揣摩课文有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去钻研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就学得深刻,便于讨论研究。这也是一种较高标准的预习要求。一般来说,学生很少能做到这点。所以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发疑的习惯和兴趣。
议。这是预习过程中的讨论。预习虽主要是独立进行的,但有些问题和看法也需要与同学互相讨论才较明确,所以有人中说:“讨论是一剂健脑明目的良药。”这是有道理的。这里的议,就是要求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看法,提出来与左右前后的同学讨论,以求解决、纠正。这样,既可创设探索的气氛,又可活跃思维,提高预习效应。如上面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定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联。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要求预习新课文时要与学过的旧课文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综合力。
比。这是预习的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突出特点,分清优劣。比较法的运用,在单元学习中更为有效。要求在预习中把所阅读的这篇课文同本单元几篇课文或不同单元的其他课文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异同点,从而正确掌握预习课文的特点。这样便可培养学生鉴别欣赏不同文章的能力。
记。这是预习时的摘录和笔记,也是较好的自读法。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就是说,要求把在预习中发现的精彩语句、哲理性强的典故、警句,所理解的重要内容,尚未明白的地方,以及通过查阅资料、参加讨论所解决问题的答案以至心得体会等都可摘录、用笔记下来,为进一步研讨、听课、和积累资料作好准备。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区丁嘴中心校)
编辑/李文亮
【关键词】语文教学 预习方法
“学习有法,学无定法”。学习是有规律的,而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预习则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由于长期教语文,我有机会了解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情况。就学生的“学”而言,我发现他们的预习能力较差,致使课堂学习被动,思维不活跃,回答提问不积极,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尽管教改后有的老师已注意加强预习指导,但学生仍未养成习惯,方法掌握不好,效果仍不见佳。因此,我感到,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很有必要抓好预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根据预习要有目的性、程序性、系统性、科学性、灵活性、多样性、功效性的要求,采用读、划、注、查、思、疑、议、联、比、记等预习法,可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预习实际是自读课文。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大体是:
读。这是预习的第一步。古人说:“读书贵神解。”读,就是要求快速通读课文,总体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大意。如预习小学第十一册《船长》这篇课文,就应明白其内容大意是: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的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通過预习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意,实际上也就基本掌握了本文学习重点。
划。这是预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要求熟读课文,把生字、新词、难句、重要内容和疑惑的问题用符号标划出来,便于理解应用和查考。标记的符号很多,应根据需要而用。只要突出重点,划得明显,便于鉴别就行,不必划得过多过杂,以免影响课文的洁净美观。
注。这是批注预习法,也是较好的自渎方法,要求在预习中若发现疑难之处,或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就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批注,发表意见。提出质疑,以便在讨论和听课时研讨答问。这是较高的预习要求,没有阅读批注的习惯和能力,一般是做不好的。所以要培养积极训练,“注”往往可与“划”同步进行。
查。这是最基本的自读方法。也是预习的必要环节,要求预习时借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资料书),翻查弄明生字新词的音、形、义,难句,疑惑问题以及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问题。如预习《轮椅上的霍金》这篇课文时,就会发现“光年”“黑洞”“太阳系”“银河系”等很多词语对于小学生而言,又抽象又空洞。不容易理解,必须翻查词典才能弄清其意义。若等待老师讲,那就被动了。
思。这是阅读的核心,也是预习的关键,它重在思考理解。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预习时,要求细读课文,思考预习题,了解课文思路(包括题目、段落层次)、中心思想(主题思想),分析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文章的优点,初步掌握课后思考练习的内容。这样,就为上课时全面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疑。这是预习的深化。古人说:“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显示出一个人的才能。”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疑,就是要求在精读课文,思考揣摩课文有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去钻研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就学得深刻,便于讨论研究。这也是一种较高标准的预习要求。一般来说,学生很少能做到这点。所以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发疑的习惯和兴趣。
议。这是预习过程中的讨论。预习虽主要是独立进行的,但有些问题和看法也需要与同学互相讨论才较明确,所以有人中说:“讨论是一剂健脑明目的良药。”这是有道理的。这里的议,就是要求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看法,提出来与左右前后的同学讨论,以求解决、纠正。这样,既可创设探索的气氛,又可活跃思维,提高预习效应。如上面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定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联。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要求预习新课文时要与学过的旧课文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综合力。
比。这是预习的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突出特点,分清优劣。比较法的运用,在单元学习中更为有效。要求在预习中把所阅读的这篇课文同本单元几篇课文或不同单元的其他课文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异同点,从而正确掌握预习课文的特点。这样便可培养学生鉴别欣赏不同文章的能力。
记。这是预习时的摘录和笔记,也是较好的自读法。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就是说,要求把在预习中发现的精彩语句、哲理性强的典故、警句,所理解的重要内容,尚未明白的地方,以及通过查阅资料、参加讨论所解决问题的答案以至心得体会等都可摘录、用笔记下来,为进一步研讨、听课、和积累资料作好准备。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区丁嘴中心校)
编辑/李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