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张沛然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anh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伙子,你是个好人!”1938年,年仅13岁的张沛然,在重庆帮助了一位老奶奶。临别时,老奶奶拉着他的手,说了这句话。
  “我是个好人,我要干出个好人样儿来!”纯真的张沛然,从那一刻起,就在心里播下了助人为乐的种子。
  1960年发生的一件事,让张沛然坚定了“一辈子做好事”的信念。
  当年,张沛然因病从青海来重庆就诊。“这是多年高原反应引起的突发性心脏病,病人生命危在旦夕!”主治医生李振益决定立即对张沛然动手术。
  血浆不够!手术遇到难题。
  “救人要紧!我的血型和他吻合,抽我的!”危急时刻,李振益献出300毫升鲜血,救了张沛然。
  “醒过来后,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像李医生那样做好事!要一辈子在医院当义工,报答这份恩情!”张沛然说。
  半年后,张沛然的身体康复,调回家乡江津工作,江津区中心医院便成了他践行诺言的“舞台”。
  1963年,独身同事罗善楷住进医院,张沛然照顾了40多天;单位一位女工的小孩生病,张沛然摸黑带去医院治疗,不小心滚了15级台阶,血流满面,脸肿得像葫芦,没过两天,他又上阵了……春去秋来,张沛然的服务对象由熟人逐渐扩大到陌生人。
  忙碌的张沛然干脆选择住在办公室,方便群众找他。此后,办公室成了他的固定联络点,直到退休。不论白天还是夜晚,只要有人求援,他都会披上衣服就走。1983年妻子伍兰珍退休,回江津定居,他也是如此。
  “我这辈子爱上了一个不回家的人!”妻子伍兰珍,选择了默默支持丈夫。
  1988年,张沛然退休了,但他更忙了,他在区中心医院做起了几乎24小时都能找到的全职志愿者。
  每天早上7点出门,到医院做义工,为病人引路、拿药、买饭、送饭……只要能做到的,张沛然绝不推辞。晚上7点,甚至9点才回家。22年,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一个冬夜,江津区贾嗣镇的钟丛玉老人突然发病,赶到医院时已接近午夜。为入院问题,家人急得团团转。这时,一位热心市民报出了张沛然的电话号码。
  熟睡中的张沛然,接到电话,立即起床赶到医院,帮忙安顿钟丛玉入院。
  后来,为方便别人联系,不打扰家人,张沛然用上了“专线”电话——自己配备了一部小灵通。有了专线电话,找张沛然的人越来越多。
  “刚开始,父亲的执著让我们很反对,但日子久了,我们也渐渐明白了他的想法。”张沛然的儿子张建说,现在全家不仅支持张沛然的做法,还在2007年4月,专门买了辆车接送他“上下班”。
  张沛然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2005年,張沛然八十大寿,原先只打算和亲戚朋友吃顿饭,没想到生日那天,医生、护士、病人……许多受他帮助过的人纷纷闻讯赶来祝寿,竟有90多桌!
  7月15晚,张沛然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身边的感动”节目中播出。画面中,85岁高龄、背已驼、发已白的张沛然,依旧为需要帮助的人忙碌着。
  节目播出后,众多网友被张沛然感动了,大家纷纷发帖表达敬意。
  “群众的认可就是对我最大的奖励。”张沛然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心还在跳,就要把好事做到底。”
其他文献
编辑同志:  你好。  我是一位上个世纪60年代出身的疏浚工。也许是我的思想陈旧了,我是越来越看不懂现在的年轻人了。  前段时间,电视、报纸上在讨论“民工荒”之类的话题。我觉得疏浚工这个行业目前就相当尴尬:干我们这一行的,绝大部分都是老头,再过十来年就要陆续退休了。人手紧缺,却招不到人。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却没有年轻人愿意来干,甚至进城农民工也不愿意干。  此前,我曾問过一个当“棒棒”的年轻人
15个退役老兵,日夜守护一个成了植物人的战友。半年后,奇迹出现了……    不抛弃、不放弃!    2009年12月5日凌晨,52岁的陈德满在卫生间摔倒了。  在离开部队20年后,这位前空军士兵的身体已经不再硬朗。  當天上午,巫山籍老兵彭渊堂的手机响了起来。电话那头,陈的妻子在大声哭泣:“彭大哥,来看看德满吧,他怕是不行了……”  彭渊堂赶到巫山县医院。很快,陈德满的巫山籍战友到齐了,一共15个
2010年2月23日,春节收假后的第三天。  重庆市南川区林业局局长王中伦一上班,办公室就送来一份文件。他一下子抓住了第四页的关键句:“实行五项不直接分管制度,党政主要负责人不具体直接分管财务、人事、工程项目、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等事项。”  同一天,南川区96个乡镇(街道)和区级部门的“一把手”,都接到了这份名为《南川区加强党政主要负责人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文件。  这份文件看似普通,却引发了一场
在搭建平台方面,虽然基层党组织做了一些努力,在培训、就业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這些工作还仅仅是初步的,有些工作还浮在表面,没有落到实处,甚至还有“真空”地带。  当前,企业和农村是金融危机肆虐的“重灾区”。一方面,出口需求减弱,企业不得不大量减产,减产就意味着要降薪裁人。另一方面,沿海大量企业关闭,各区县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据有关部门统计,高峰期每天有上万的农民工返城。  让企业度过“寒冬”,
2007年7月,骄阳似火。走进长寿区江南镇,曾经冷清的沙沱渡口变得热火朝天:工地上,建设者头顶烈日,挥汗如雨,奔忙于田间地头,挖掘机挥舞着铁臂,将一座座山丘夷为平地……这里正在建设的,是重庆钢铁集团的新厂区。  重钢的到来,将使这个小镇变成一座钢城。然而,今天沉浸在兴奋之中的干部群众,当初在获悉重钢搬迁的消息时,却是喜忧参半。     ■ 疑问    2006年12月底,一条消息让长寿区人民既喜又
“看,这就是我们楼下的黄皮匠,他是个热心肠。因为帮助人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在渝中区下半城二府衙社区,补鞋匠黄和平出名了。    有事就找“黄皮匠”    2001年,黄和平从四川广安来重庆谋生。在二府衙社区道边支起补鞋摊,黄和平就算安顿下来了。日后,社区的居民们都没想到,这个小鞋摊的主人“黄皮匠”,却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万金油”,任何人去鞋摊喊一声“皮匠”,生活中的一些小麻烦、小
在波音发源地美国西雅图,聚集着上千家航空配件生产厂商,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航空产业链。而在上海,这条产业链也在借助“大飞机”项目的落户,悄然进行布局。    布局大飞机产业:三大中心 一个心脏    2009年12月28日,上海浦东偏远的祝桥镇,上海市长韩正为一个新的制造中心,铲下第一铲土。研制国产大飞机公司——中国商飞的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到2016年将形成每年总装20架C919大型客机和50架A
在重庆,现在最时尚的口号是——生活向西。大渡口作为一种理想生活方式的符号象征,正在被放大。从一条街变成一座城,从城市灰瘤变成城市绿肺——这一番天翻地覆的升级换代,仰仗于大渡口区城市管理的三次“变脸”。    ■ 先治窝,后治坡    晨光熹微,“演唱团”成员陆续到中华美德公园“报到”:练嗓、独唱、合唱——“演唱团”的成员是一群画眉鸟。  “鸟友”邹开明说,鸟儿在绿树成荫的环境中情绪好,就会唱得更加
解放碑街道办事处离休干部董慧同志,虽已79岁高龄,但她凭着对党的深厚感情,仍然时刻关注着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每件大事。  党的十七大召开时,董慧因突发心脏病并引发其他老年性疾病住进重医附二院,但她还是尽量利用病房里的电视收看十七大的相关报道。10月29日,她对上门探望她的戴家巷社区党委书记明露霞同志表示,自己要为宣传十七大精神尽力,想捐1000元钱给社区党组织,用于购买十七大宣传资料,供社区党员和
规模最大的渝洽会开幕    4月18日,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第十一届中国重庆投资洽谈暨全球采购会开幕。本届渝洽会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届,展出面积达4万平方米,65家跨国公司来渝参展,共签约项目264个,签约金额1070.39亿元,比上届净增639.87亿元。渝洽会正在从一个西部投资贸易平台向全国的投资贸易平台进军。  (《重庆日报》4月19日、22日报道 记者 何旭 王海达)  一季度GDP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