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变化及模式建构的思考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DAO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路不仅拓展了人们的生存空间,而且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态环境。借助网络,人类真正进入信息时代,突破了传统信息媒介对人的时空限制。作为代价,网络也给人类社会发展也带来了各种矛盾和冲突。网络带来的这种超越以及超越道路上的冲突,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环境带来了全新的改变。由此也引发了我们对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本问题的思考。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
  关于网络,我国学者冯鹏志从技术的角度下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网络(即指计算机网络),就是将各自独立的电脑处理节点(node)通过线路(电话线或光纤)连接而成的信息技术系统,它是一个建立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由成千上万个相互协作的电脑信息网络组成的技术集合或信息技术系统。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传播技术和信息观念的革新。人类现实的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要求以及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之间的互动,直接导致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
  1.信息化
  网络最大化地催促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构成 的物质基础。互联网对 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因为网络,人们“将会出现形形色色的种类。由于大家各有不同的信息偏好、娱乐习惯和社会行为,你的界面会有别于我的界面。大家在巨大的数字生活调色版上,各取所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的信息化特征除了表现为教育资源开发方式、信息内容存在形式的数字化、多媒体化之外,也表现为教育主客体参与途径的开放性、信息传受双方的开放性等等互联网行为特征。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思想道德观念、意识形态领域也变得复杂多样,社会各阶层不得不面对多元的思想观念、价值尺度的困扰和影响。当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是抓住信息时代的机遇,拓展网络资源,适应信息化发展,实现网上网下两手抓,两个空间互影互动。
  2.全球化
  当全球化趋势随着网络的推进而日益明确之后,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内涵不断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扩展。人们不仅需要全球化的知识,更需要全球化的眼光、勇气和道德,不仅要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而且要尽可能了解世界范围内其它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尊重彼此的生活和生命。网络生态环境中的信息资源意味着开放和共享。一方面,受不同意识形态主导的政治观点、多元的思想观念在互联网上各行其道,虽然不时有争辩、对抗,甚至直接引起网下社会的连锁反应。另一方面,很多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观念、伦理标准被不同身份、不同层次的网民普遍接受,得到世人的认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的全球化挑战,正是体现在全球化多元思潮与本土化价值尺度的矛盾冲突之中。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环境的变化
  网络已经形成了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态环境。我们可以借鉴文化构成的三种要素学说(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从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三个层面来谈网络思政教育的内部环境。物质环境是指以与互联网相关的技术及其设备;精神环境主要指网络带来的生存方式及其精神内涵;制度环境包括与网络相关的规章制度、组织形式等。
  首先,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环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16日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报告》显示,网民年龄方面,过去五年内10~29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保持高速增长,目前已接近高位,未来在这一人群的提升空间有限;而50岁以上人群的互联网使用率变化幅度很小;30~39岁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逐步攀升,目前还有一定增长空间,将成为下一阶段网民增长的主要群体。从学历方面看,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目前基本饱和;过去5年内,高中学历人群的渗透率增长最为明显,2011年网民比重也已经超过九成,达到90.9%;而在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渗透率增长始终缓慢。未来中国整体网民规模的增速会进入平台期。可以预计的是,随着我国互联网基础建设的继续投入和技术设备的不断完备,人们接入和使用互联网的门槛将进一步降低,为我们通过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信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
  其次,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环境。互联网能够迅速形成全球化的生态环境,是因为有相应的适用制度。网络联接本身就是协议的结果,网络发展的过程也是网络协议发展的过程。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规章制度的建立及其有效执行,是充分使用有益于人类的那一刃,而避免使用损害人类的那一刃的重要手段。“我们目前可能处于历史纪元的碰撞中,我们最后要做的事情是找到‘控制和指引’互联网的‘力量’。这就是我们这些千百万互联网用户的责任,我们必须把它做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网络制度环境的重要元素,一方面要使用网络媒介来传播符合思想政治目的要求的信息,另一方面又要遵守网络传播规则,采用最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方式手段完成思想政治工作任务。
  再次,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环境。网络被人称为“第四媒介”,说到底是因为颠覆了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和解读方式。与网络相关的事物,其存在价值不仅表现在具体的生活内容上,最重要的是精神意义上。
  一是自由精神。如果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网络精神,那就是一种自由的精神。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了一直追求思想自由的理想。网络无疑保证了这种理想在一定意义上的实现。然而,盲目地追求绝对的网络自由,又使一部分网民走入极端。比如,网络黑客的破坏性行为造成的损失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BBS上的胡言乱语有时在某个行业甚至全社会造成广泛的不良影响。由此而见,服务于现实社会并遵守网络秩序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是网络自由精神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是创新精神。互联网是人类创新的产物,不仅成为人类实现知识创新、价值传播的工具,就连网络本身的创新也在不断地受着不同思想、价值观检验和挑战。现对于传统的信息媒介而言,互联网已经作为创新扩散的源头,每天都有大量的新技术、新概念、新内容在传播,各种思想、技术、价值观也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不同网民的“围观”和评价。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创新精神不仅仅是技术采用层面的尺度,更是内容开发、意义解读层面的与时俱进。   三是平等精神。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生态环境,有与生俱来的平等性特征。网络的平等性使存在于网络上的个人、组织之间真正实现了平等交流。网络虚拟性和匿名性保证了不同阶层、不同观点的网民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最大限度的享受言论的自由和民主。这无疑是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进步。但是,平等的交流要以互相尊重为前提。当前,网络上经常出现的“语言暴力””文化霸权”“政治攻讦”等网络事件,恰恰就是网民自律精神的缺失所导致的思想无序、政治无序的网络乱象。
  四是开放精神。因特网为基础的信息高速公路是遍布全球的媒介网络,网民个体的活动与交往范围可以通过互联网扩大到全世界,这种开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开放,是至今为止最广泛、最深层的开放。开放所带来的多元融合与冲突影响着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文化政治评价。需要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警惕的是,文化强权主义在开放、自由、平等外衣下挑起的文化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网络思政教育模式建构的基本问题
  “模式建构”,是设计、构造、组织以形成或建立事物存在和运行的样式或形态。模式建构理论认为,任何模式建构应该关注的基本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或指导思想;二是模式建构的目标确立;三是活动实施的内容选择与组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现实性的网络存在,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网络存在。我们要对其进行模式建构,无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形态的设计或构造,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样式的设计,乃至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方式、方法和规则的采用或选择,等等,这些都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必须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了解网络生态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状态和相互作用,进而为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出相应的实践程序和操作规范。
  如果把上述思路和程序按照模式建构理论所关注的基本问题来划分,我们认为,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关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模式建构的理论层面;第二,模式建构的方法论层面;第三,活动实施中的构成要素层面。同时,我们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构应遵循如下的思路和程序:其一,确立网络生态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并明确其目的。这是模式建构的认识前提和逻辑起点;其二,掌握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这是模式建构的前提性任务;其三,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关系组合,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平台;其四,制定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程序、原则理念和基本规范;其五,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施合理性分析,多方面、多层次检验模式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冯鹏志.伸延的世界——网络化及其限制.北京出版社,1999.33-35.
  [2][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188.
  [3][美]Patricia Wallace著.谢影,苟建新.互联网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3-14.
  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资助课题“传播革新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与优化研究”以及2011年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网络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变革与建构”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分析上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方法经内镜胃窦活检粘膜用快速尿素酶测定法及细菌学涂片法对3318例受检者检测Hp,而后对各种上消化道疾病Hp阳性率进行临床分析
本刊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集结号”。各地高校师生在学习讨论全会公报时普遍关注改革的目标怎样如期实现,表示将用实际行动将改革蓝图变成现实。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给了我们一段难得的休息时间。然而,节前各大城市出现的严重交通拥堵,却让不少开车外出的司机过的心烦意乱。《经济半小时》通过10月8、9、10三天对北京、广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小鼠淋巴瘤细胞(EL4)的毒作用及维生素E(VitE)对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分别用10、100、500、1000μmol/LDBP作用细胞24h,并且VitE进行干预,检测细胞增
目的 探讨血清P53抗体水平的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3例肺癌患者和32例经手术或化疗治疗后的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并以34例健康
一、目前各个高校的图书馆主要属于公益性质,服务对象主要是在校师生  一般而言,图书馆的功能定义为从事信息的供给活动的机构组织。从这样的意义分析,图书馆是对整个社会教育起到了基本的保证作用。图书馆是满足整个社会的共同性的需求机构。高等学校的图书馆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在校的广大师生,是一种追求服务的公益性行为。同时,其公益性以及社会教育性不能完全与现在的文化产业化独立开来,因此高校图书馆的产业化是在保证其
创新,是一个从0到1、从无到有的过程,其间“九死一生”、极其艰难,制度创新亦然。做别人没做过的事,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既需要不惧风险、勇往直前的胆识,也要有下深水、涉险滩的闯劲
报纸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下行胆总管结石取石是近年来逐渐开展的微创治疗方法。但全胃切除患者在ERCP下行胆总管结石取石术目
目的 了解前S2(PreS2)与乙型肝炎有无病毒(HBV)复制的关系,对于判断病情与指导治疗的意义。方法(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该院门诊病房3242例就医携带乙型肝炎不同病毒标
56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经高压氧治疗收到满意疗效,观察其病程、病情与疗程、疗效有明显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