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之女因父之名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1月22日,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里奇兰森特老人中心,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走完了85年的人生。她名叫拉娜·彼得斯,这听上去像个普通的美国人。但事实上,她的原名叫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Swetlana Allilujewa )。
  她的生父,正是前苏联元首约瑟夫·斯大林。
  从“红色公主”,到抛国弃子的叛逃者,再到穷困潦倒的异乡客,斯维特兰娜的轨迹跨越大半个地球。但是,她至死也未能摆脱“斯大林女儿”这个显赫的标签,尽管她表示自己“更希望是一个木匠的女儿”,而不是斯大林。
  正如斯维特兰娜《致友人的二十封信》一书的介绍所言:斯大林女儿的一生,呈现出铁幕政治下,一个正常人追求自由与人性时,辗转哀号的痛苦。
  
  父女情
  1926年2月28日,斯维特兰娜·斯大林出生,她是约瑟夫·斯大林最小的孩子,也是他和第二任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唯一的女儿。像苏联大多高干子弟一样,斯维特兰娜被保姆抚养。
  童年时期,斯维特兰娜极其爱父亲。母亲对她从没过分亲昵的肢体接触,在回忆录中她写道:“爸爸却总把我抱起,喜欢声音很响地亲我,把我脸吻得挺湿,温存地叫我‘小麻雀’、‘小东西’。”
  “向我们的女主人斯维特兰娜致敬”,斯大林手下的官员会这样给她写信。在“大清洗”最厉害时,他在度过签署死亡命令的一天后,回到家还没脱大衣便喊:“我的小女主人在哪里?”
  斯维特兰娜喜欢他们在祖巴洛瓦的乡间别墅度过的时光,在那里她过着“无忧无虑,充满着嬉戏、有益的消遣、学习和欢乐的童年生活”。
  “但与此同时,”英国《每日电讯报》称,“成千上万的人正被迫在集体化的体制下忍饥挨饿,或者在古拉格集中营里劳作至死。”
  好景不长,1932年11月8日,当斯维特兰娜还是个六岁孩子时,她母亲在和丈夫吃饭时,因为琐事争论。随后,她拿枪指着脑袋,打死了自己。
  死亡原因被官方通报为阑尾炎。与此同时,斯大林把妻子的自杀看成对他的背叛,随后把她很多亲戚都流放或处决了。与斯维特兰娜很亲近的姨妈和舅妈,都突然从她的生活中神秘消失。
  斯维特兰娜长大了,有着一头红发,脾气像她父亲那样固执、激烈且难以预测。当斯大林仍像对一个小孩那样宠爱她时,却发现很难应对她叛逆青春期的到来,他严厉地批评女儿穿着膝盖以上的裙子。
  16岁时,斯维特兰娜在一本英国杂志上看到关于母亲自杀的报道,对父亲的认识逐渐清醒。“我心中的有些东西被摧毁了。”她回忆,“我不再能遵从父亲的话和意愿。”不久后,她与一位犹太电影制作人刘夏·卡甫列尔坠入爱河,斯大林以间谍罪逮捕了卡甫列尔,并将其监禁10年。
  1944年春天,斯维特兰娜告诉父亲,她想和莫斯科大学的犹太学生Grigori Morozov结婚。斯大林对这个消息毫无欣喜之情。“春天来了,你想结婚了。见鬼去吧,你高兴怎样就怎样。”两年后,斯维特兰娜和Grigori原因不明地离婚。
  而在斯大林的极力主张下,斯维特兰娜无奈地与党内冉冉上升的官员Yuri Zhdanov结婚,但这段婚姻不久后也宣告结束。
  
  叛逃美国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患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享年73岁。斯维特兰娜被带过去见了他最后一面。她在《致友人的二十封信》中描述道:
  “死亡的痛苦极其可怕。我们看着他慢慢地咽气。在最后一刻,他突然睁开眼睛,目光扫视了屋里所有人一遍。那是可怕的目光,疯狂,愤怒,充满着对死亡的恐惧。然后,他突然举起了左手。姿势带着恐吓,令人难以理解。接着,在最后的努力后,他的灵魂从肉体里扭曲出来。”
  随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批判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秘密报告。该报告于1956年6月4日被美国《纽约时报》全文发表,震惊世界—它通篇直接激烈谴责斯大林。
  斯维特兰娜在回忆录《致友人的二十封信》中提到,父亲的名字从神坛上跌落下来,她从克里姆林宫搬了出来,在莫斯科外文书籍出版社从事翻译工作。
  1967年,在冷战最高峰,斯维特兰娜借护送异国恋人辛格骨灰回印度之机,向美国驻印度大使馆请求政治庇护。斯大林之女抛下儿女,叛逃美国,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苏联高层震怒。
  4月,斯维特兰娜抵达纽约,媒体在机场已守候多时。她在随即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谴责苏联。英国电讯报评论道:“世界上最匪夷所思的政治难民,在(对西方)最有利的时机,站出来公开批评她的父亲,以及他所支持的一切。”此时,她的两本回忆录—《致友人的二十封信》(1967)和《仅仅一年》(1969),已让其成为西方世界的名人,并获得250万美金出版收入。
  据纽约时报报道,在定居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城后,她公开焚毁了自己的苏联护照,并称将永不回国。她谴责其父为“道德和精神上的魔鬼”,称苏联已“烂到骨子里”。
  斯维特兰娜流放海外的日子,并不开心。她常对记者诉说自己的孤独,和对在苏联一双儿女的想念。1970年,46岁的她和美国建筑师威廉·卫斯理·彼得斯结婚,改名叫做拉娜·彼得斯。1978年,她获得美国国籍,并注册成为共和党人。
  
  更愿意做木匠的女儿
  拉娜永不能安定下来,和美国丈夫的婚姻因永无休止的争吵,在四年后止步。她很快花光了出版回忆录挣的钱。那段时间,她开始改变口风。1983年,据《时代》杂志报道,拉娜宣布收回当年对父亲的批评。“如果他知道我所做的一切,他会枪毙我的。”
  1984年,拉娜违背立下的“誓言”,重返苏联。据《纽约时报》报道,拉娜表示在西方她其实是中情局的宠物。她很快恢复了苏联国籍。
  无奈的是,拉娜留在苏联的子女拒绝见母亲和妹妹。重新适应苏联生活以失败告终,她再次宣布,放弃其苏联公民身份,并在1987年携小女儿回到美国,自此定居在威斯康星州。《纽约时报》称,拉娜否认了此前的反西方言论,表示“中情局宠物说”完全是外界对她的误解。
  1988年,拉娜又回到英国。据英国电讯报报道,上世纪90年代,拉娜住在伦敦一家为有严重情感问题人士设立的慈善之家里。此后,她又返回美国威斯康星州,长期居住在里奇兰森特老人中心一所公寓里,直到患大肠癌去世。
  在最后这近20年的岁月,拉娜过得十分潦倒,曾被传出患有妄想症。她想找出版商出版最后两部回忆录,却屡吃闭门羹。她指责俄罗斯人、美国人和英国人的阴谋,将她排挤于公众关注之外。出版商的解释更加气人:“这些书写得不咋地。”
  “我不再抱有愉快的幻想,我能从‘斯大林女儿’的标签下解脱出来。”她在几年前的采访中说,她常常遗憾,母亲为什么没和一个木匠结婚。她更愿意做一个木匠的女儿。
  据威斯康星期刊报道,她的公寓墙上,摆满了家人的照片,唯独没有一张是父亲斯大林的。记者Doug Moe问她:
  “你觉得你父亲爱你吗?”
  “爱。我看起来像他母亲。我有一头红发。我全身上下都是雀斑,像她一样,”拉娜继续说,“他是个非常简单的男人。非常粗暴,非常冷酷。他体内没什么复杂的成分。”
  “你会常常想起他吗?”
  “不会,”她说,“他毁了我的生活。”
  拉娜极力澄清人们关于斯大林为其留下巨额财产的传言。“他绝对不会给任何人留钱,包括他的孩子,他相信钱是邪恶的。”她表示,自己每月仅靠700美元的社保基金维持生活。
  Doug Moe说,她永远都会记得,拉娜同她首次在其公寓见面时说的话:
  “不管我去哪里,这儿,或者瑞士,或者印度,或者随便哪个地方,澳大利亚,什么岛屿。我永远都是我父亲名下的一名政治囚徒。”
  
其他文献
我对90后是失望的,因为我对任何形式的封闭都心怀警惕。当然,你可以理解成我嫉妒,也可以理解成我心虚,青春的盘子里,菜换了一轮又一轮,无敌的是盘子本身。我也希望真理停留在年轻的那一岸。    蒋方舟,80后作家,七岁写作,九岁出版第一本书《打开天窗》,2005年担任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主席。    我之前总是被前辈打量,等到90后长大到足以成为一个词,我立刻用银簪在自己身后划了一条大河波浪宽,忙不迭地跳
与中国经济发展同步的,是企业负面信息曝光的频率。拒绝承认,幻想隐瞒,让中国企业们在面对危机时, 反应总是跟不上当前的网络节奏。这样一个新时代,每个企业都可能成为各类危机的麻烦者。当危机来临时,企业应该如何正确面对?    刚刚过去的7月,似乎是不少企业的危机期。先是宣称家具全部都是国外进口的达芬奇被查出,其部分产品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产”;接着知名餐饮企业味千拉面一直标榜的“猪骨熬制”的汤底实则是
两年前,当陈罡和吕刚第一次模仿《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系列那样,把网友写的游记、交通、食宿、景点和贴士分门别类整理编辑,并排版成像书一样的“旅游攻略”放到自己创建的“蚂蜂窝”网站上供人下载时,他们并没想过后来会多么受欢迎。  两年后,这个简陋得近似于个人网站的旅游社区,注册用户已从当时的15万,飙升到200多万,攻略书也从原来的寥寥几本,增加到囊括五大洲甚至南北极在内的数百本—在
闾丘露薇  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著有《行走中的玫瑰》、《无薇不至》、《不分东西》等。    因为要去新加坡,同行的伙伴毫不犹豫把身上的香烟全部扔掉,这让我觉得有些惊讶,因为对方可是一个对于很多规定都不太愿意遵守,更不要说自觉遵守的人呀。比如在香港坐出租车,每次都要提醒好几次,他才不情不愿地扣上安全带,就算香港室内全面禁烟,他也总能够找到为了做生意而网开一面的餐厅包间,这让我这个从小就遵守各种规定的
美国特拉华州的瑞和帕斯海滩上,落日的余晖在金色的沙滩上拖出最后一缕光芒。“角鲨头”啤酒吧的喧闹刚刚开始上演。  帕特里克·帕特悠悠地晃进酒吧。这位66岁的考古学家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副教授。他身穿皱巴巴的Polo衫、走形的卡其裤和皮便鞋,在一群套着毛衫和法兰绒裤的年轻酒客里看起来颇为扎眼。  但酒吧老板卡拉季安看到他却眉开眼笑,像迎接首席贵客一样对他举起了酒杯。从某种角度来说,帕特的确是这里的贵宾。
“你也是从《哈利·波特》的第一集就开始追吗?”我问干女儿格格,一辆喷绘着《哈7》广告的双层大巴像骑士巴士那样飞快从我们身边掠过。格格不可置信地看着我说:“拜托,那年我只有4岁。”  这让我几乎想给她一个恶狠狠的眼神——我和一个“当年只有4岁”的小姑娘一起兴致勃勃地跑去英国找霍格沃茨魔法学校,这事儿,是不是会凭空让“那年4岁”四个字把自己映衬得满面沧桑呢?    喷绘的9
最近在电视里看到一件事:某少妇遭遇家暴欲离婚,每次去找丈夫谈判时都被打成猪头,她只好拉上派出所所长当保镖,丈夫这回没动手,但却怒骂妻子跟五旬老汉私通,声称择良辰吉日再继续给妻子整容。我心想:即便有这五旬奸夫,那年轻丈夫亦不算太丢人,这年头行房频率最高的只怕都是五十多岁之人,若那妻子寻一人瑞勾搭成奸,那才叫天崩地裂颜面尽失。  世间之暴力,包括家庭暴力,都是必须谴责的,不管其缘由。有些国家据说可把通
A先生的税单可能就是你我的税单,A先生关于税收的疑问也可能就是你我的疑问。    A先生可能是我,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任何人,他是中国最普通的一个三口之家中的丈夫和父亲。  在西方,“纳税人”的概念就等同于“公民”,突出的是纳税人对政府的义务和权利。而在以流转税为主要税种的中国,很多“税”被隐蔽在了商品的价格之中。和大多数人一样,A先生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在“纳税”。只是很突然地,他想做一些改变。 
有生趣  Bloom EAC Angled  如同躺在一大片花瓣上,整片超细纤维缝制的靠垫被钢基的树脂骨架托起。受到曼妙盛开的鲜花的启发,这个躺椅上有数百个微妙的纹理,躺在上面赏月时不会产生任何打滑或阻塞的感觉,隐形的人体工学支撑也形成了自然起伏的舒适坡度。    有气氛  DING3000 Multistar  不只是情人节才需要营造气氛。户外烛光晚餐,一家团圆也可以很有格调。无论家里有多少人共
如何打理资产永远也找不到标准答案。通胀抑或紧缩未明的情况下,中产们打理财富还是遵循最简单的道理:让现金动起来;安全比收益更重要;一个“篮子”只赋予一个目标。    中产阶级——以前人人羡慕的称谓,如今却是城市中最焦虑的一族,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杯具”。收入不菲,但高压力透支着他们的身体;家底不薄,但高房价吞噬着他们的财富。面对今年更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产们的财富往何处放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放银行怕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