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岩溶地区帷幕灌浆单位注灰量与单位透水率相关分析

来源 :水利水电快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a1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碳酸岩地区岩溶洞(隙)的发育具有较高的不均一性,在岩溶防渗工程中,帷幕灌浆的单位注灰量对工程投资影响较为突出。为更好地了解岩溶地区帷幕灌浆的规律,结合几个岩溶区帷幕防渗工程的实测资料,对岩体的单位注灰量与单位透水率及其帷幕灌浆压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一元和二元双对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单位注灰量随单位透水率的增大而增加,并伴随灌浆压力的增大也相应增加,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且显著相关。论文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帷幕灌浆单位的注灰量预测提供相对可靠的资料。
  关键词:帷幕灌浆;单位注灰量;单位透水率;岩溶地区;云南东部
  中图法分类号:TV534.5 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74/j.cnki.slsdkb.2021.08.013
  文章编号:1006 - 0081(2021)08 - 0067- 06
  滇东地区是西南岩溶区的主要分布地带,与贵州和广西典型岩溶发育区紧密相连。研究了滇东岩溶地区部分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帷幕灌浆实测资料。这些工程均按规程规范[1]要求施工,数据可信度高,参考价值强,且对灌浆过程中遇到的特殊情况处置及时、方法合理,形成的帷幕防渗体经过帷幕灌浆检查孔检查和初步蓄水验证达到了预期效果,主要代表性工程有石林地下水库、羊过水水库和洗洒水库等。
  1 工程概况
  羊过水水库总库容3 131万m3,坝址及库岸帷幕灌浆轴线地带为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12)砂泥岩,深部为石炭系上统(C3)石灰岩。2007年水库蓄水后即发生了库区渗漏,2014~2018年进行了防渗勘察及处理,补充帷幕坝址及右岸灌浆段总长408 m,库区左岸断层影响带FG段灌浆帷幕长240 m,单排孔,孔距2 m。帷幕防渗灌浆工程量为:砂岩钻孔3 879 m,灰岩钻孔33 869 m,灌浆总进尺29 233 m。
  石林地下水库总库容648.82万m3,其中地下蓄水量273.25万m3,地面库容375.57万m3。坝址及库岸帷幕灌浆轴线地带为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及石炭系上统(C3)石灰岩夹倒石头组(P1d)泥质灰岩、砂页岩薄层,帷幕灌浆轴线全长4.84 km,除岩溶发育的枢纽区设置双排孔,孔距2.0 m,排距1.0 m,其余区域设置单排孔,孔距2.0 m,右岸中部至尾段孔距3.0 m。施工中局部地段作了加密处理,钻孔总进尺17 1542 m,灌浆总进尺155 364 m。
  洗洒水库扩建工程扩建后总库容2 478.0万m3,库区左岸为石炭系上统(C3)石灰岩,帷幕灌浆轴线长796 m,单排孔,孔距2.0 m,灌浆总进尺10 944 m。
  上述帷幕灌浆方式采用孔口封闭,自上而下分段循环灌浆[2],逐序加密的原则施工。段长首段2.0 m,第二段3.0 m,以下为5.0 m;灌浆压力大于水头压力的1.5~2.0倍以上,首段0.5 MPa,第二段1.0 MPa,以下各段递增0.5 MPa,直至3.0 MPa,深度大于40 m则为4.0 MPa。简易压水试验所用压力为灌浆压力的80%。最大压力不超过1.0 MPa。若注灰量大于1 000 kg/m,且注入率无明显下降,压力无明显升高时,则待凝间歇6~8 h后复灌,直至达到设计灌浆压力并正常结束。
  2 分析方法
  资料取自上述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帷幕灌浆实测资料共47 659段,其注灰量情况统计见表1,剔除少量的偶遇极值和异常值[3],本文共选择上述工程帷幕灌浆成果检测数据共45 325组,进一步作单位透水率与单位注灰量双对数相关分析。
  2.1 帷幕灌浆单位透水率与单位注灰量
  (1)单位透水率q。
  (2)单位注灰量w。
  2.2 回归分析
  由于单位透水率与单位注灰量区间值域范围较大,为便于回归分析分别对单位透水率与单位注灰量进行对数计算,即采用x=lgq和y=lgW,以缩小区间值域范围。帷幕灌浆单位注灰量最为密切相关的因素为单位透水率和灌浆压力,首先根据单位注灰量与单位透水率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并在此基础上,对单位注灰量与单位透水率和灌浆压力再次进行二元回归分析。
  3 单位透水率与单位注灰量的关系分析
  (1)不同岩体的单位透水率与单位注灰量关系。由于石灰岩岩溶发育的不均一性导致单位透水率差异较大[4],若岩溶裂隙贯通性较好,则单位注灰量相对较高,经统计碳酸岩平均单位注灰量为300~350 kg/m(表2);由于砂泥岩段仅以羊过水水库工程为例,砂泥岩分布于表层,风化裂隙发育,单位透水率偏大,但贯通性稍差,单位注灰量相对较低,平均单位注灰量为168.30 kg/m,详见图1。
  (2)不同灌浆压力下的单位透水率与单位注灰量关系。对于砂泥岩,由于岩体风化裂隙和层间裂隙发育,但贯通性较低,所利用的样本均位于表层30 m以内,因而所使用的灌浆压力相对较低,为0.5~1.5 MPa,大于1.5 MPa后多存在岩体破坏造成地表冒(串)浆,单位透水率与单位注灰量双对数线性回归分析见图2。
  对于石灰岩,由于岩体岩溶洞(隙)发育,贯通性较好,上部岩体岩溶洞(隙)最为发育,贯通性也最好,单位透水率较大,通常难以达到设计的灌浆压力,待凝复灌现象普遍,因此单位注灰量偏大,深部岩体岩溶洞(隙)发育程度和贯通性减弱[5],单位透水率减小,易于达到设计的灌浆压力。样本仅少量最小压力为0.1 MPa,普遍大于0.5 MPa,最大压力为4.62 MPa。单位透水率与单位注灰量双对数线性回归分析见图3。
  通常情况下,当岩体的单位透水率相近时,单位注灰量会随灌浆压力的增大而增加。对于中等以上透水岩体,压力提升较慢,多有间歇复灌发生,复灌段占总样本数的2.7%,溶隙内填充物大部分可在2.5 MPa压力以下,多为1.5~2.5 MPa压力下被破坏。单位注灰量随灌浆压力的增大而增加,但伴随压力的增大,增幅变小,而对于10 Lu以下弱透水岩体,溶隙不发育且溶隙宽度细小,通常多小于1 mm,压力提升较快,可快速达到3.0 MPa或以上,单位注灰量随灌浆压力的增大而较1.0 MPa压力下的单位注灰量略有增加,其散点见图3,由于砂泥岩位于表层且灌浆压力普遍较小,样本数偏少,僅对石灰岩按照单位透水率区间对灌浆压力平均值和单位注灰量平均值统计见表3。   不同灌浆压力下单位透水率平均值与单位注灰量平均值相关图见图4。
  根据对石灰岩在不同灌浆压力段条件下,由单位注灰量与单位透水率散点和平均值进行双对数回归分析,按平均值回归分析较散点回归分析其相关系数相对较高。由于所采集的数据点分布较为分散,按一定比例的数据(剔除一定比例的大值和小值后所剩余样本比例),砂泥岩数据相对较少按60%、石灰岩数据相对较多按80%、其余各压力段也按80%的样本数据回归可获得一个量值(截距)区间(即斜率不变,上、下限平移),则相关系数越大,相关性越好,截距区间范围就越小。按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80)的截距区间更便于其他工程参考,成果见表4。
  对于一些具有充填的岩溶裂隙,伴随灌浆压力的增大存在多次待凝复灌问题,这些地段单位透水率多为中等透水。当单位注灰量大于1 000 kg/m且注入率无明显下降,压力无明显升高时,则待凝间歇6~8 h后复灌,直至达到设计灌浆压力并正常结束。一般随复灌次数的增加,单位注灰量也随之增加,其单位透水率与单位注灰量相关图见图5,由单位注灰量与单位透水率散点和平均值进行双对数回归分析,成果见表5。
  综合帷幕灌浆单位注灰量与灌浆压力和单位透水率进行双对数二元回归分析,采用散点回归得到回归方程为:[M=313.407P-0.223q0.160],复相关系数为r=0.547≥0.50,中度相关,详见图6。按一定比例的数据(剔除一定比例的大值和小值所剩余的样本比例),按70%的样本数据回归获得的截距区间为47.678~407.228,则相关系数为0.833,具有显著相关关系。
  采用不同单位透水率区间平均值与灌浆压力平均值、单位透水率平均值(表3)进行双对数二元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为:[M=36.131P0.360q0.778],复相关系数为r=0.838≥0.800,显著相关,按80%的数据样本回归获得的截距区间为7.702~80.502,其回归方程:[M=(7.702~80.502)P0.360q0.778]的参考意义更为显著。
  4 结 语
  通过上述相关分析,帷幕灌浆单位透水率与单位注灰量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相关关系。单位注灰量随单位透水率的增大而增加,单位注灰量与单位透水率存在指数函数且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伴随灌浆压力的增大而增加,也具有较为显著的指数函数相关关系。由于岩溶裂隙内的填充物大部分可在2.5 MPa压力以下,多为1.5~2.5 MPa压力下被破坏,但对于10 Lu以下弱透水岩体,由于岩溶裂隙不发育且溶隙宽度细小,内部充填物很少以至于单位注灰量随灌浆压力的增大而增幅减小,仅较1.0 MPa压力下的单位注灰量略有增加。由于帷幕灌浆受到灌浆方式等诸多客观因素制约,单位透水率与单位注灰量相关系数还不够非常显著,但可为类似工程帷幕灌浆单位的注灰量预测提供相对可靠的资料。
  参考文献:
  [1] SL31-2003 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
  [2] 李茂珍.水文地质压水试验[M].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82-89.
  [3] 张苏民,钟龙辉,杨耀坤,等. 工程地质手册[M]. 2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528-530.
  [4] 张咸恭.工程地质学[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43-45.
  [5] 孙钊.大坝基岩灌浆[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122-125.
  (編辑:唐湘茜)
其他文献
摘要:乌东德水电站坝址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基本烈度高、防震抗震问题突出。为合理评价乌东德大坝等抗震设防类别为甲类的重要建筑物抗震安全性能,采用了概率法和确定性方法相结合的设定地震方法,结合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给定的输入参数、衰减关系和设计地震动加速度值,依据发生概率最大的原则和潜在震源中主要发震构造,确定了设定地震的震级和震中距,同时选用美国NGA中的AS08反应谱衰减关系,得到了与场地地震地质条
摘要:安徽省芜湖长江大桥建成运行20 a来,受建桥及上中游水库运用后水沙条件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桥位下游局部河势调整变化频繁,对河势稳定、两岸港口运行及航道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对工程河段水下地形等資料进行了河势演变分析。结果表明:芜湖长江大桥建成后,该河段演变主要表现为陈家洲、曹姑洲及其前沿浅洲等洲滩冲淤摆动以及洲滩间串沟随之交替变化,陈家洲、曹姑洲等洲滩不稳、汊道冲淤反复演变。建议尽早实施曹姑洲分
摘要:为了避免因一线技术人员现场抢险方案的错误判断而耽误抢险时间,或因技术错误和抢险方案制定不及时而导致溃口,根据防汛抢险实践和相关溃口失事案例,应用事故树分析法建立了现场抢险方案错误事故树图。依据事故树分析基本原理,对堤防溃口的现场抢险方案错误实例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现场抢险方案错误共有7种事故模式,现场抢险方案的前瞻性、综合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是防范现场抢险方案错误的侧重点及主要控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创伤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创伤感染分离
目的:探讨妇科炎症常用的外用药物情况,促进妇科抗菌炎症外用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1 256例妇科炎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使用治疗妇科炎症外用药物的患者的基线资料、不同年龄用药情况、不同病种用药情况、用药频度、外用药物的日用量、外用药物使用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50-65岁患者妇科炎症外用药物使用比例高于其他年龄区间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病种(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念珠菌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其他)用药情况比较
目的:对抗生素滥用的根源以及危害进行分析,并为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可行策略。方法:采用系统分层抽样的方式,对2020年1-6月期间,在该院外科接受治疗的1 000例患者进行抗生素应用情况调查。结果:1 000例抽样患者中,共836例患者应用抗生素,其中单用一种抗生素患者占比最高,为60.28%;儿外科、泌尿外科以及眼科抗生素应用率较高,分别为95.23%、95.57%、98.07%;产科应用率最低,为53.15%;围术期,术前抗生素应用仅占18.65%,术后抗生素应用>5 d患者占比最高,为66.
目的探讨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SCZ)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血清炎性因子、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交互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SCZ患者79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肠道菌群、血清炎症因子和糖代谢指标,然后分析肠道菌群与炎症因子和HOMA-IR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双歧杆菌含量低于对照组,拟杆菌属含量高于对照组,血清肿瘤
目的:探讨妇产科患者常用的抗菌药物情况,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于该院妇产科出院的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结果:360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280例,占77.78%,其中以治疗为目的 220例,占比78.57%;以预防为目的 60例,占比21.43%。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10 d,平均使用时间(5.41±0.69)d。使用单味药进行治疗60例,占比21.43%;使用两味药进行联合治疗200例,占比71.43%;使用3
目的:分析药学干预在中药注射剂超说明书用药合理性中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使用的8种中药注射剂病历各100份作为对照组,另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使用的同样的8种中药注射剂病历各100份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中药注射剂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及其原因,分析两组不同中药注射剂超说明书用药情况。结果:干预组中药注射剂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占比为49.88%(399/800),低于对照组的79.38%(635/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超功能主治、超溶
摘要:为了分析分汊河道上多泵站联合运行条件下各泵站进水侧流态,并进行整流方案设计,采用软件ANSYS,基于N-S方程,应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对分汊河道上相邻3座泵站进水侧的整流效果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无整流措施时,一站进水侧出现了大范围的回流和漩涡;二站的引河扩散角位置出现脱流现象;三站进水侧出现偏流,特征断面流速不均匀。通过加设两道底坎,一站进水侧水流原有紊乱流动结构得到了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