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新论》增订本序

来源 :敦煌学辑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vv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研究是累进式的,一个方向研究到一定程度,可能会达到一个境地,一时间恐怕不容易再进一步,此时不妨换一个领域,做一点其他方面的研究。等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到这个领域,或许又有了新的想法,新的路径,从而又有了新的成果。我的敦煌学研究,也是如此。
其他文献
榆林窟第3窟主室南壁中部所绘西夏时期观无量寿经变是敦煌石窟中具有鲜明特征和风格的经变画,以音乐视角观察,该经变画所绘乐舞图像既有对前代经变画内容、形式和布局的继承,又有其特殊性的呈现。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全新乐舞形象的出现,与其他西夏乐舞图像间的一致性以及对西夏音乐史的反映。本文通过对该经变画各类乐舞图像的调查、梳理和考证,将研究结论与乐舞图像的特殊性相结合,在敦煌石窟西夏时期乐舞图像和西夏音乐史研究方面形成新的观点和补充。
通过分析有关西汉时期的文献记载,可知西汉祁连山并不专指一地。月氏始居地之祁连与霍去病攻匈奴所至祁连山对应今河西祁连山,李广利与匈奴右贤王交战的祁连天山、田广明将军号中的祁连对应今东天山。两山皆被匈奴称为祁连,都有“祁连”“祁连天山”的汉语称呼,后一山也被称为“天山”,前一山尚未见有汉语“天山”之名,表明当时中原汉人对两山称呼不定。东汉时期,两山在中原汉人的称呼中基本已各有专名。这一变化与西汉西向开疆拓土畅通丝绸之路密切相关,也体现了中原汉地对异城文化的认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