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有其原生价值,当文本进入课堂的时候,它的价值在师生(尤其是老师)的设计下,发生了变化,从而有了文本的教学价值。那么文本的教学价值,也就是教学内容如何确定呢?笔者就以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和鲁迅的名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说明。
  为行文方便,还是先简要介绍两课的基本流程。《登岳阳楼》——预习检查(诗人简况、字词读音、关键词解释、诗句赏析的选择);诗歌朗诵的情感把握;诗所描绘的内容的复述;寻找每一联的密码;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情景化描述;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看过钱绍武“杜甫”塑像后的感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前两节课所学;出示学生预习“每课一问”中“最有价值的问题”;由第一段和第九段略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走进字里行间研讨“三味书屋”还是“我的乐园”吗;引入散文主题的四种理解。
  我想,下列五个方面应该是这两课教学内容最后确立的基本依据,不妨看看——
  依据一:文本的原生价值
  文选式教材所选的课文,事先并非为语文教学量身定做。它在进入教材之前,仅仅是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或者是传达一种事实的信息,或者是传达一种思想情感的信息。文本的这种信息价值,李海林老师称之为“原生价值”。当下很多语文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有这样三种情况:一是“浅解读”,在文章表面滑行;二是“硬解读”,主要表现是望文生义,或者主观臆测,这样的人是很容易自以为有“深度”的;三是“他解读”,也就是依赖“教参”和一些资料,做一个搬运工。这样的三种解读方式恰恰都在忽略文本的原生价值,由“作者主体”走向“读者主体”而不自觉。
  杜甫的诗情感深沉,“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乍看上去,是说在江南遇到李龟年,他乡遇故知了,其实,则隐含着对唐王朝由盛而衰的痛心与无奈。“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也蕴含同样的沧桑巨变之痛。“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坼”,一“浮”,似暗指国土分裂与百姓漂泊流离的生活。“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是身世之叹,更是国家灾难之忧。“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旧痛尚在,又添新痛,横流的是涕泗,心存的是忧国忧民之心。不能读懂诗联后面的含义,沉郁顿挫的杜诗也就成了打油诗。一些老师在教《登岳阳楼》的时候目标只有两个:一是背诵和默写,再是诗的主旨的背诵。笔者的这节课,主问题(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寻找每一联的密码”。并且这个活动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又能紧扣诗作的核心问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原生价值是很丰富的,其中很值得玩味的是语言与鲁迅精神生命的关联。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也就是说,文本的语言是作者生命的存在。有学者指出,中学语文教学最大的弱点,往往是读懂了文字,却没有读懂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灵。这一课的主问题是“走进字里行间研讨‘三味书屋’还是‘我的乐园’吗”,问题的本身是来自学生的“每课一问”,而探讨“三味书屋”里的快乐是解决主题多元的关键。
  教学内容的确立,逻辑起点是解读出文本的原生价值,也就是要“学什么”或者说“教什么”;而不是挖空心思去想“怎么学”,更不是“怎么教”。
  依据二:文本体式
  王荣生教授说:“阅读,是某种特殊体式的具体文本的阅读。在备课时,教师的文本解读,要依据这种体式的特性。合适的文本解读,有两个特征:第一,阅读取向常态,也就是像正常人(具有较高阅读能力的人)那样来读一个作品。第二,阅读方法要契合这种文章体式本身所要求的。这种体式的文章要读什么,读哪些地方呢?要合法,要有理据。”罔顾文本体式特征,由你是散文、小说、诗歌,还是说明文、议论文,一律“四步曲”:一读检查预习,二读整体感知,三读佳句赏析,四读延伸拓展。
  眼下大家都在当心孩子们的作文的“文体不清”,究其原因,十分复杂,其中两个因素不可忽略,一是孩子们在大量阅读“心灵鸡汤”的文字,语文老师也乐于推荐这样一些东西;二是教材“主题组元”模糊了文体的界限;三是某些名师的所谓版块式示范课的负面影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分析“长妈妈”“闰土的父亲”“寿镜吾”的人物形象都是分析小说的路子,如果的确需要分析,其取向还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因为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走进字里行间,探究作者的精神生命,并由此辨析“主题四说”,则成为本节课的主要目标,这才是散文教学的路子。《登岳阳楼》,寻找每一联的密码,体会律诗的含蓄美,并由此体悟杜甫的人生境界,用诵读来表达自己的体会,则又是律诗这种体式的教学方法。
  依据三: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孙绍振老师对于语文教学现状有过无情的揭露:“方法,在根本上是错误的,实际上是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没有难度的,大讲特讲,……白白浪费了自己和学生的生命。”《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011年版”坚持了这一说法。但也有学者指出这一界定未能揭示语文的本质属性,因为数学既有“工具性”的一面,也有“人文性”的一面。
  前几天我听一位老师教学王安忆的散文《我们家的男子汉》,整节课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你心中的男子汉是怎样的?”“文中的男子汉又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对文中男子汉说几句话。”说这节课是一节“思品课”你一定不会反对吧?吕叔湘指出:“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言语是精神家园的基石。只有细读文本言语,牢牢抓住言语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才能使文本这株大树根深叶茂,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深度建构。《登岳阳楼》一课的重点放在每一联背后的“密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通过语言文字,探究鲁迅先生“存在的家园”。这两课都是走进语言文字,并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学生分析“我”“作戏”“画画”那段说:我认为“三味书屋”既是“我的乐园”,又不是“我的乐园”。第24段中,不论是游戏,还是画画,都是趁着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没有百草园那般无拘无束,“偷得浮生半日闲”。“于我们是很相宜的”,在先生读书的时候,我们在下面偷偷地玩,这种偷来的快乐才是难忘的快乐,有了“不少”的“画的成绩”“成片段的”“一大本的”。这位学生披文入情,一句“偷来的快乐”活化出了鲁迅当初的感受。   依据四:学情
  学界时有诟病语文课堂“少慢差费”的言辞,有人提出“学生会的坚决不教”的教学主张,也就是说,教师要教的,是学生读不会的地方,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有一位名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很不成功,他自己也很郁闷,课下一个劲儿地埋怨这个班的学生不配合,似乎课的不精彩全是学生的错。其实,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根据学情。而要根据学情的前提,是了解学情。备课要“三备”,备教材,备教法,还有备学生。
  如何了解学情?笔者的办法是请孩子们完成一张“预习单”,“预习单”上还附有文本的“背景资料”等,题目则围绕文本的原生价值设置,最后一题必定是“每课一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1.何首乌不能成仙,文中是说“我”上当了吗?2.园子很美,为什么“我”要去破坏它呢?3.插入“美女蛇”的故事,会不会破坏百草园的美?4.先生对“我”问的问题为什么不予理会?5.学生上课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多人溜到园子里?为什么同学们要“一个一个”走进去?6.“我”小时候为什么不认真听讲?7.“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什么关系?这第7个问题有10人在问,占全班总人数的35%,于是这节公开课就围绕这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展开。《登岳阳楼》“最有价值的问题”是“本诗悲伤色彩很浓,但为何前两联颇有豪迈气象?如何理解这种转折?”这是本诗教学难点,虽未能成为公开课的“重点”,但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所以,了解学情,并不是指对学生的情况泛泛而论,而是要针对某一篇具体的课文,去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哪些地方能读好,哪些地方可能读不好。更为重要的,要依据所了解的学情,决定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并与教学方法的组织发生必要的关联。
  依据五: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
  语言是表达思维结果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核心内容。思维应具有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条理性和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智力的核心。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听说读写的活动主要是进行想象、分析、综合和判断,始终贯穿着思维活动。好的课堂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交给学生追寻真理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揣摩文意便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条理性的过程,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便是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引导学生写作便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广阔性、创造性和深刻性的过程。可见,语文教学不管哪个环节都充满着学生思维的锻炼。
  笔者听过一位很不错的语文老师也上《登岳阳楼》,一节课45分钟,前20分钟复习了五言律诗的几乎所有知识;后25分钟逐联分析“写了什么”,不断在诗联的“表面滑行”,过程中还背诵了对解读《登岳阳楼》几乎毫无用处的诗词,课后大家都在感叹孩子们背了很多诗词,也很佩服老师在课文外所花的工夫。但课堂是孩子们创造的地方,不是死记硬背的场所。这样的只有记忆的再现,没有思维深度的课堂如果成为语文课的常态,我们培养的恐怕只是“复读机式”的人了。
  在上《登岳阳楼》时,最后笔者请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看过钱绍武杜甫塑像后的感想”,孩子们说“骨瘦如柴”“身薄如纸”,我又问,哪个更准确?“身薄如纸。”那么,他的神态呢?孩子们说:“抬眼望前方,目光忧虑。”那么,将“身薄如纸”与“目光忧虑”结合起来,你看到了怎样一个杜甫?孩子们立刻联系刚刚学过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句子,说杜甫虽“穷”却还在“忧国忧民”“兼济天下”“身薄如纸,情重泰山”。
  诚然,以上五个因素只是静态地影响教学内容,具体到课堂,还有动态的、生成性的内容也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实际呈现,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镇江市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各专业学会和地方学会的秘书长或通讯员参加了会议。朱永铭秘书长在大会上总结了1990年学会工作(“工作总结概况”见本刊1991年第2期),张庭宝副秘书长对1991年学会工作要点
如何评估我国出版界现状,怎样进一步繁荣出版?日前,新闻出版署图书司司长杨牧之就此向本刊记者发表了谈话。 对出版界现状和 出版工作的估计 对近几年整个出版工作,杨牧之用
开发农技图书市场,亟需建立由新华书店、当地政府、农技科普队伍、供销社组成的“四位一体”(即一主三依靠)的发行体制。“一主”是:新华书店要充当主体。其作用是牵头、疏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带状疱疹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1].本病常突然发生,主要表现为成簇性的密集性小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常伴有神经痛和局部淋巴结肿痛.近年来报道有关治疗
阜阳市局 £4a 局长——_MINtkMMtgj’#lnH$B——q.M——D收束志不他只邀狲位J则【科校为先导推动地租工作.B为广为戳民U用凶盼引眯B.习.互们羹宽.互狈槽竺汹IAn.刊 办好杂志。必
阜阳市局 £4a 局长——_MINtkMMtgj’#lnH$B——q.M——D收束志不他只邀狲位J则【科校为先导推动地租工作.B为广为戳民U用凶盼引眯B.习.互们羹宽.互狈槽竺汹IAn.刊 办好杂志。必
一直以来,文言文是江苏各市中考语文的必考题型,考查内容也渐有变化。以2014年江苏各地中考卷为例,盐城市的是比较阅读: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墨子·兼爱》(一课内一课外);镇江市为比较阅读,欧阳修《醉翁亭记》和宋朝王谠《唐语林》(一课内一课外);徐州市也是比较阅读,是张岱《湖心亭看雪》和袁宏道《初至西湖记》(全课外),连云港、无锡都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外),其余不一一赘述。纵观江苏省近几年而
为配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增强反和平演变的意识,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精神,武汉大学出版社近期出版下列新书: 《中国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丛
亲爱的读者,由本刊举办的“您最喜欢的栏目和文章”《中国水产》1990年读者评刊活动圆满地结束了。两个多月来,我们先后收到读者寄来的评刊信达几百封,这些带着深厚情谊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