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厚植文化自信弘扬爱国精神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re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2月19日,习近平主席视察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在观摩了一堂中国历史公开课后,谈到了文化自信。他说:“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断流的古老文明。5000年的历史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认清了5000年,我们就会自然地形成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自信的底蕴、底气也是这么形成的。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我们才能更深刻理解现在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
  作为一名一线中学历史教师,笔者对习总书记的讲话深有感触。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它的智慧和成就是人类文明之光,几千年来一直闪耀在世界东方。近代以来虽然苦难深重,但是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优秀先驱们前赴后继,在黑暗中一直不断抗争、探索。“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前进道路的曙光,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经过“两个三十年”的艰辛建设积累,我们又富起来了。今天的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正在昂首阔步地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要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结合历史教材的优势特点,用具体的、灵活的教学行动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传承实践。
  一、历史教师首先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教师要有大局观念,要意识到肩上扛着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这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与使命。首先,历史教师要把握住讲政治、讲学习的正确导向,一定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武装自己,在课堂上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其次,要善于挖掘,厚积薄发,深入浅出,注重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有意识而又化于无形地去启迪、引导学生热爱我们的历史。第三,历史教师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真情实感和人格的力量去打动学生。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教师想要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子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子的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只有如此,他的观点、他的学识才能被学生所接受,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用心挖掘教材资源,活学活用,善于归类,以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优秀杰出人物的事迹为切入点,彰显我们文化的高度与亮度,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
  1.从中国古代史的杰出人物事迹中挖掘文化精神。从神农尝百草断肠而死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从文王拘而演周易到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从抗击倭寇的戚继光到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从商高发现的勾股定理到祖冲之推算的圆周率,从屈原的《离骚》到李杜的诗篇万古传,从两司马的宏文到唐宋的八大家,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劝天公重抖擞”的龚自珍……这些杰出人物的事迹犹如群星闪烁,遍布历史长河的星空,历久而弥新。回溯这些历史人物事迹,其实就是在具体地温习民族精神,汲取民族精神的积极营养,来培植我们的文化自信,照亮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
  2.从中国近现代民族抗争史中的杰出代表事迹中挖掘文化精神。在风起云涌的近现代史中,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可歌可泣。“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虎门销烟,抬棺出征的左宗棠收复新疆,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慷慨就义,天下为公的孙中山起共和而终两千年之帝制,为天下人谋幸福的林觉民写下荡气回肠的《与妻书》后从容就义……一部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在灾难与屈辱面前的抗争史,面对内外敌人,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为了人民的自由幸福,他们先知先觉,挺起了中国的脊梁,凝聚了民族精神,树立了民族的自信。
  3.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中挖掘蕴涵的文化精神。才华横溢的方志敏在狱中写下《清贫》《可爱的中国》能感动看押他的国民党监狱长;铁骨铮铮的杨靖宇让杀害他的穷凶极恶的日寇从心底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十五岁的刘胡兰面对铡刀大义凛然,“怕死不当共产党员”……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这是中华民族的血性,这是共产党人的担当,这是中华民族千古以来一脉相承的“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的文化基因,正是血脉当中的文化力量让我们无往而不胜。
  4.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挖掘典型人物。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艰苦奋斗迎难而上鞠躬尽瘁,两次进藏的孔繁森一腔热血洒高原,发扬螺丝钉精神的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两弹元勋”邓稼先隐姓埋名于大漠戈壁,为祖国奉献一生,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忠孝不能两全,30年未见老母,“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庆油田,常年扎根田间地头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医者仁心的钟南山大爱无畏最美“逆行”,保众生平安……不论在哪个历史时期,不论在什么样的历史关头,总有人挺身而出,这就是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这些都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
  三、开辟第二课堂,因地制宜地结合地方史的资源挖掘民族文化精神
  只有走出课堂,才能升华课堂。歌德说:“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激起的热情。”大同市作为历史上的“秦汉要塞、北魏都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这是一名大同历史教师可以就地取材的宝贵资源。从2017年开始,笔者坚持年年组织“我是大同代言人”的历史课外社团,几年来先后有112名学生加入该社团。笔者不仅带领他们实地参观驰名中外的云冈石窟、九龙壁、华严寺等国宝级文物,更多的时候是带他们在大同博物馆的几个大厅深研细钻、现场教学,这种社团活动激发了一大批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身边的历史、家乡的历史,具有先天的接近性、亲切性,只要善于引导,善于利用,这是最生动、最贴近的教材。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仅促进了教学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提升了素质教育成果,让祖国和家乡灿烂辉煌的历史永远植根于他们心中,激发和培养了同学们的家国情怀,让他们从少年时期就树立了“文化自信”的意识,总有一天,这种意识会成为他们报效祖国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学生求知欲旺盛、可塑性极强,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是中国的未来,也是意识形态领域争夺的起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凝聚人心、启迪智慧、助力伟大民族复兴的事业。我们的历史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它是文化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方面,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校)
  (责任编辑 张妤)
其他文献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较关注美术基本知识的传授与技能技法的训练与培养,内容形式都比较单一,导致学生慢慢地丧失了对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且缺乏一定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学,要求美术教师改变单一的知识化的课堂,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入每一堂课,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首要位置,根据不同学段、不同个性的学生,因材施教,在美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创作灵感。根据这一定位,作为美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能力、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向,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语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懂得如何为人处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小学生思想单纯、情感丰富,对他们爱好的事物往往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依据这一心理特性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让
期刊
化学教学是从初中二年级开始授课的,也是日后化学课程的启蒙阶段,在初中课程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在初二之前,学生并未系统地接受过化学学习,因此可能会出现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成为化学学困生的问题。造成化学学困生的原因有很多,简略地可以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造成初中化学学困生原因,接下来提出几点初中化学学困生转化的实施策略,以期与广大初中化学教学工作者交流探讨。  一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教学技巧,教师通过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纽带,是双方互动交流的核心。然而在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有效性欠缺的问题,一些时候课堂提问并未发挥出理想的作用。对此,本文就针对小学英语课堂提问效果不佳的问题展开分析,探讨其原因,指出课堂提问对小学英语教学所具备的价值,并给出实现高效化提问
期刊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再次明确提出“优化教学方式”,指出课堂教学要“探索基于学科的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我校紧跟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动态,把握新时代课程改革方向,大胆探索基于学科的综合化教学的方法与途径,重点研究了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一、探索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学科综合化教学的方法  项目式学习,帮助学
期刊
数学学科的学习需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课堂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数学知识的学习也必须层层递进,由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地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多进行思考,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关系不够和谐  在数学教学中发现,个别学生的思维发展比较缓慢,甚至出现畏难情绪,在课堂上表现得比较低沉。有的教师不太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导致课堂气氛过
期刊
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初中物理教师要积极探索以电子白板为主导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教学优势,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电子白板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功能,同时也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课堂教学互动性及有效性。本文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系统分析以电子白板为主导的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资源的整合策略。  一、增强对电子白板的应用认知,遵循整合原则  若想
期刊
生物课程是高中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课程,是集逻辑推理、观察判断等多种特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对于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新课改背景下,探索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  高中生物教师应深刻意识到,生物课程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对学生理性思维启发和引导的过程,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在此背景下要求教师将《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的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深入研究《电工电子技术》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实践,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对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通过课程思政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程思政激发学生的热情,探析课程育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电
期刊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授理论知识,还要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化学技能、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等,改善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化学课堂上,教师需从微观探析和宏观辨识、平衡思想和变化观念、模型认知和证据推理、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切入,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善于运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微观探析和宏观辨识能力  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类课程,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