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调查”契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探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t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微调查”契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设想,是高职思政课教学对微时代的适时回应。通过全新阐释“微调查”,探索“微调查”契入高职思政课中的独特价值和实现策略,高职思政课教学逐步构建“微而深厚”的教育教学体系。
  关键词: 微调查 高职思政课 实现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当下我们无疑已身处全面微化的微时代:微信、微博、微商、微叙事、微思维、微民主、微政治、微文化等,当一切趋于微小状态时,不难发现,平常性制约了宏大感,碎片化模糊了整体性,这种微形势触动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领域,促发了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思考和探新。
  面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高职思政课理应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指导思路,植根思政课优秀深厚的教学资源,主动转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创新性地将“微调查”契入思政课教学,借助多种微文化手段,把握思政课教学微理念和微策略,构建“微调查”基础上“微而深厚”的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承担起培养社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时代使命。
  一、高职思政课中“微调查”的全新阐释
  “微调查”之名源于互联网,原先专指网络上无缝覆盖各大社交网络的“在线调查自助发布平台”,用户可以参与由市场研究机构、营利或非营利组织甚至个人发起的调查。因此,网络平台的“微调查”一般属于专业机构运作,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专有平台。
  事实上,在今天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发展中,“微调查”作为互联网络早期单纯技术的应用身份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微调查”已被不同程度地纳入不同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尤其在现代新闻传播领域和现代教育领域里,初步呈现出了不同的姿态和一定的成效。
  一方面,“微调查”作为一种新闻传播新范式,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新闻报道和新闻栏目,且成果显著,典型案例为2014年9月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王刚发表“‘微调查’:与时俱进打造特色优势”,介绍人民日报的“微调查”栏目,从而“创新了报道理念,拓宽了报道模式,增强了传播效果”。届于此,新华网、江苏零距离等多家媒体相继实践该方式,收效颇丰。新闻传播中的“微调查”具有“微小、面广、有效、深刻”的特点,在引导舆论、确证真相、澄清事实、弘扬正能量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独树一帜、独具特色。
  另一方面,“微调查”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新手段,已逐步进入现代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尽管通过中国知网查找发现较少文章阐述“微调查”,但是确有文章研究对教学本身进行微调查,如费岭峰“教学微调查初探”、“微调查:让教学从‘经验’走向实践”等。其中“微调查”一词,指教师针对学生认知、学习起点、学生兴趣、学习效果等进行数据调查和周密分析,进而把握学生学习状况,从而有效实施教学的一种手段。尽管这种教学微调查主要针对教师,但其中充满大量实用而高效的调查方法与严谨而理性的调查精神,值得思考和学习。
  综上,“微调查”契入高职思政课教学是以“微调查”为切入点,发挥其“微小、迅速、有效、生动”等特征和效能,借鉴新闻传播和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微调查”实践经验,根植于思政课丰富深厚的教学资源,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微调查”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评价等要素进行全方位的教学设计,要求并鼓励学生根据具体“微话题”,运用“微报道”、“微访谈”、“微剪辑”、“微音乐”、“微小说”、“微小品”、“微诗歌”、“微故事”、“微电影”等互联网微方式进行选择、分析、加工和创作,阶段性地开展课堂展示与交流,引导学生对“微调查”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研究,最终形成音频或书面的调查成果,从而构建“微调查”基础上“微而深厚”的高职思政课生成性教育教学体系。
  二、“微调查”契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独特价值
  “微调查”相对于以往较为大型且形式严格的调查课题而言,具有“切点微小、有趣灵活、实用性高、见效显著”等特点,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符合时代气质和学生实际,因而“微调查”契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独特价值。
  (一)理论价值。
  “微调查”契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主动地认识和改造现实。“微调查”就是学生从认识向实践轉变的一种微型桥梁,关于“微调查”契入课程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教育教学理论,拓宽理论研究视野。
  “微调查”契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现了新时代思政课课程改革精神。目前思政课课程改革最突出的体现就是:重新审视课程设计,鼓励思政课教师针对具体青年群体,运用新途径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微调查”契入高职思政课不仅积极回应网络影像时代新趋势,大力发挥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影像资料、卡通形象、网络语言和时尚素材体验自主定制和知识重构的快乐,增加学习的获得感,而且有助于教师完成价值引领和理想信念的课程任务,而且能帮助高职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社会、自我,增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价值。
  目前思政课改革倡导思想政治教育实务研究,提倡不完全沿袭传统教育形态,而是倡导努力与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相适应。其实,多数高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都开展过社会调查方面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我们也看到其中的问题:思政课时有限,难以与理论教学协调;调查主题切口太大,学生无所适从;调查过程流于形式,学生敷衍了事;调查方式缺乏创造性,学生积极性不高。
  “微调查”契入高职思政课是对调查类社会实践教学的一次新策略,它突出了“微调查”小而灵活,简单而深刻,有趣并且有意义的特点,以此取代以往较为大型且形式严格的调查课题。这一举措为思政课教学一线教师提供了教学新空间,推动教学向柔性化和个性化发展,释放教学新能量;这一项目对高职学生而言,大大调动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推动学生向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进发;这一项目会形成简便操作的思路和方法,易于在思政课教学改革领域推广和分享。   三、“微调查”契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现微策略
  置身于微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课程建设理论向度而言,还是从教育教学实践向度而言,都面临着时代命题和现实命题的挑战,创新是寻求解决的根本出路。“微调查”契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教学改革,为高职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新手法和新体系,为高职思政课的出色发展和魅力显示提供了新策略。
  (一)洞隐烛微:把握学生心态,转变教学理念。
  高职思政课是影响青年学子的重要思想平台,是正确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渠道,是认识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思想阵地,是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当今社会思潮争论的理论基础,其课程本身的目标和特性决定了课程必然立于大格局和大视角。身处微时代的青年学生是微时代的天然主体,是互联网时代的原生居民,他们比较关注切身相关的利益和微小的感触。
  其实从根本上,“人必须具有超越性的精神要求,只有这样,人生才能充满浪漫和美丽”,“90后”和“00后”青年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生活的新人,他们本身正需要宏大的政治视野、严肃的理论思辨、深沉的时代情怀,才能紧扣时代脉搏,拥有饱满的内心,实现自身价值,构建完善的自我。但教学实践如何打通课程的宏观主题与学生的微观兴趣之间的关系,融合宏大历史叙事与微观日常叙事,是课程改革实施的策略问题。
  教学者应该因时而进,顺应微时代,更新观念,重视学生的微情感和微需求,在教学理念上寻求突破。“微调查”正是以“微调查”作为载体,运用其微型化、微小化、微量化的特点,对学生思想进行有效“微定制”,满足高职学生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各种现象的好奇心,构建起从认识向实践的一种微型桥梁,创造教学微环境,重视微熏陶,用学生熟悉而喜爱的方式,观察社会、关心国家发展,主动理解、把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成为大视野、大格局、大胸襟的时代青年,提高高职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自我解释、自我判断、自我解决的能力,为进入社会做最完善的准备。
  (二)积微知著:尊重学生个体,关注学生能力培养。
  “微调查”契入高职思政课,实际上是对个性化课堂的探索。这一探索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个体认知视角审视高职思政课内容,课堂要按照认知科学理论,尊重个体主体地位,重视个体实践参与,提升学生个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
  一方面,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才能。学生是理论认知的主体,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基于自身认知能力,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兴趣爱好对理论进行有选择性的认知与接受,理论的认同实际上是个体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因此,“微调查”应注意尊重个体在理论认知中的主体地位,在提炼“微话题”时可以征求学生意见,甚至可以向学生征求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微”话题;在“微方式”的选择中,依据学生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的方式;在阶段成果展示中,尊重每个学生的探索成果,倾听并记录,鼓励交流观点,碰撞火花。只有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学生才能积极地适应现实生活和改造客观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理论认知。
  另一方面,重视个体参与,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对于学生而言,“微调查”中的“微话题”在没有经过自身理论认知与学习之前,只是一种自在资源,只有经过主体选择、分析、加工和创作才能转化为一种对主体有用的理论资源,如果没有学生广泛参与的微创作,“微调查”契入高职思政课的良好收效将无从谈起。在创作基础上,学生个体交流尤为重要。书本理论认知能力的提升是需要通过师生或生生对话交流而达成的,没有这种微交流活动,就难以提高学生“微表达”的能力,遇到学习困惑时就难以获得有效的指导,理论认知水平就难以得到切实提高。
  (三)微而深厚:密切注重生成,追求教学新境界。
  “微调查”契入高职思政课从本质意义上打破了讲授式的教学,它已不再是单向而封闭的知识授受过程,而是教师、学生、课堂之间的开放式的对话与交流过程。因此,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生成性正是创新性课堂的重要特征,密切掌控生成性是目前教育教学追求的理想教学境界。
  追求教学新境界必然要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现实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学术素养和知识储备,遵循教材基础理论,把握“微调查”的全新内涵和教学流程,把学生当成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看待,课堂上要尊重和善待这种资源,使教学活动都能从学生实际思想状况和实际认知水平出发。
  注重分享技术生成。在“微调查”契入高职思政课过程中带有大量技术因素,比如会使用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技术,这些技术常常不是单一地使用,大多通过组合运用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微调查”带有的技术色彩会激发学生抒發自己的人生体验和表达自我的欲望,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和反思课程知识的积极性。
  注重引导观念生成。在阶段“微调查”展示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倾听学生对于“微调查”的设计、制作、调整和展示各环节的心理感受和经验分享,敢于接受学生对于“微话题”的质疑,能够根据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宗旨、人才培养方向等要素,对学生作品中呈现的观点加以引导和修正。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互动交流中发现并优选部分深刻清晰或富有创新的观点进行简要归纳,形成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达成共识,反哺原有的思政课课堂,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使高职思政课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理性成长,形成微而深厚的教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美]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译.教学勇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6.
  [2]苏春景.当代中国特色教学流派的生成机制[J].教育研究,2015(9):104.
  [3]李咏吟.审美与道德的本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2.
  [4]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3.
  [5]沈杰.“90后”:新时代变迁的风向标[N].中国青年报,2010-6-21(02).
  [6]焦卫云,商奉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式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5(9):5-7.
  项目介绍:2016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微调查”契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设计与应用研究》(批准号:2016SJD710053)。
其他文献
传统以虚拟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在可扩展性和灵活性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其资源分配往往被视为约束优化问题和简化成多维装箱问题,随着云计算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很难在规定的时间
814针剂对移植性肿瘤的抑制实验曾元范,颜克海(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510630,广州)根据中医君臣佐使复方用药的传统,研制成814静脉注射液,各项质检指标经检
笔者所在的医院是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市级妇幼专科医院,近年来,随着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先后又有三家市级医疗(计生)院(所)并入其中.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构筑灵活的用人
(接上期) 20日龄:法氏囊弱毒苗1.5只份/只,饮水免疫.38~44日龄:每10kg水加蒽诺沙星原粉1g,连续饮水2d.然后,每10kg水加0.5g,连续饮水5d.
摘 要: 在分析了校企合作式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毕业设计总体模式,进行了具体实施机制的分析研究并予以成功实践,为高职毕业设计改革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 高职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环节[1]-[2]。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实践能力,体现出
摘 要: 本文受Lauren Freeman语用学观点启发,尝试从宏观上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性、连续性的安排,并通过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语法动态化教学过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 动态化语法教学 整体化教学安排 强化巩固  随着教改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英语教学活动也有了很大变化。以语法教学为例,在一线冲锋陷阵的教师们不断探索着新的教
【正】 在当代发达国家,企业经理人的薪酬结构较以往有了较大变化,以股票期权为主体的薪酬制度已经取代了以基本工资和年底奖金为主体的传统薪酬制度有关统计表明,全球前500
在“为”与“位”的关系问题上,通常的说法是:“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才能更好地有为”。但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有为”的不见得“有位”,“有位”的未必一定“有为”。毋宁说,“有为”
在基层中医院,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一部分职工价值观念陈旧,行为方式保守,竞争意识淡薄,影响和制约着医院进一步发展.为此,除了加快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