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管理学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模式与路径

来源 :中国中医药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医药管理学研究范围涉及到中医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和中医药健康产业领域。建设中医药管理学重点学科,有利于提高中医药事业管理学科水平,促进中医药事业管理的学术发展,提升中医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水平。中医药管理学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模式与路径研究是中医药管理学重点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特色与优势。本文探讨如何依据中医药院校特点,运用现代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借鉴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医药健康管理,促进中医药资源和医疗服务技术在中医药管理学研究的各个方向更好地实现医疗保健、养生康复科学管理特色和优势,提升医药管理和团队建设,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事业管理高层人才,从而实现学科专业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中医药管理学;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方式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11.004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11-0013-04
  Abstract: The discipl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management covers the fields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and health industries of TCM. Construction of key discipline of TCM management can help improve the level of disciplines of TCM cause management, promote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CM cause management and enhance the training level of specialties of TCM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he research on the goals, model and path of key discipline of TCM management is the core issu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key discipline of TCM management, as well as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management disciplines in the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features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ying health management of TCM by us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odern management and modern economics can promot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TCM resources and medical service technology and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As a result, all directions of TCM management can better achieve scientific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health care and health rehabilitation. Also, it can enhance the level of TCM management and team building and train outstanding senior personnel of TCM cause management, so as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specialties’ overall level of the discipline.
  Key words: TCM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key discipline; development modes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知识源泉。由于中医药学具有整体性、辩证性、实践性等传统思维和技术特色而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发挥我国医学上特有优势,传承与创新中医学,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政策与管理问题。中医学在近代发展遇到了困境。在现代科学主义话语权下,中医学要生存就必须与时俱进。首先,教育模式从师承转变为院校教育,把技术进行分科,教育内容分专业,结果专业越分越细,形成中医药专业的碎片化和技术的实验化。古代中医与中药是一体化的,现代教育则分离开了,形成医不懂药、药不懂医。中药资源的质量日趋下降,中医师的中医水平不断下滑。中医药面临的这些困境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制度问题。
  制度是引导社会行为的最有效工具。建设中医药管理学重点学科,就是运用新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法律法规政策,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医药资源和医疗保健服务更有效地为居民健康服务。运用制度促进传统中医药学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推进中医药服务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需求,更有效地为国民的养生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服务。由于现代医学发展遇到了困境,其片面、静止、孤立的思维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局限性,其服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促使医学转向,而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的要求正好与中医学的实践性、整体性与个性化诊疗思路相一致[1-2]。中医学以患者健康为中心,大医精诚的人文情懷有利于医德建设。这给新医疗改革背景下中医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经济新常态需要研究新医疗制度建设。借鉴精准医学,发展现代中医学,充分挖掘中医药蕴藏的无限潜力,促进中医药事业更好发展。   1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定位
  1.1 概念界定
  学科是学术范畴,指高校教学、科研等功能单位,占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资源,遵守特定的研究规范,具有规定的知识形态和动态运行能力的学术共同体或专业组织,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3]。而重点学科是指高校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重点投放于某些学科,以使其学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学科群或学科体系中发挥学术主导和关键作用,这些学科被称为“重点学科”[4]。
  1.2 学科定位
  中医药管理学是一门中医学、中药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它是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融合,重点研究传统中医药在现代医药卫生事业中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将中医药特色与现代管理相结合,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如何将中医药资源和技术进行有效合理配置并及时提供给国民,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促进和保障国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建设原则和目标
  2.1 总原则
  遵循科學性原则,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建设需符合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遵循特色性原则,基于中医药的特点研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特殊规律;遵循规范性原则,规范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活动与过程,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遵循交叉性原则,管理学各部分内容在不同层次上与中医药学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同时注意与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协调性;遵循引领性原则,重点学科应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起到引领作用;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学科范围内的各部分建设内容循序渐进,逐步实施;遵循系统性原则,规划内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支持,互相之间不可分割。
  2.2 目标
  2.2.1 总目标 以提高中医药事业管理水平、引领中医药服务事业和中医药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为核心,探索中医药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通过充分整合中医药学科和管理学科资源,进行学科的交叉整合,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明确科研重点,构建科学合理的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不仅要提升中医药事业管理的学术水平,而且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研究高水平的科学,全面提升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中药产业的进步,实现学科专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2.2.2 分目标 在现代管理理论指导下,以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研究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主要研究领域,研究中医药的知识、技术特征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对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有效方法;研究中医药资源优化配置与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运用政策科学理论与分析方法,针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研究中医药立法与政策科学问题;研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及制度化建设,有效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研究大卫生、大中医视角下中医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建设模式
  3.1 宏观模式
  建立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宏观模式,以学生培养为基础,进而推动学术发展,最终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形成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金字塔模式(见图1)。①学科建设是为专业建设服务,因此应从培养人才抓起。包括编写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经济与管理类教材;支持建设中医药管理类精品课程;支持建设特色和重点专业;支持教育教学项目的研究;围绕人才培养,引进社会管理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定向培养社会适用性人才,突出专业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推进教育管理创新;开展专业教育联盟,优化教育资源[5]。②学科建设要深入开展中医药经济、管理、政策类的科学研究。在国家层面,省部级及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需要研究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增强学科团队的科研能力;提升学科的学术发展水平,在中医药管理学科不同的研究方向发表高水平论文。据笔者初步统计,截至2014年9月,全国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共获得各级各类项目78项(含教育研究项目),其中国家级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24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63篇,其中SCI论文6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论文(含CSSCI扩展)36篇,核心期刊299篇。这些成果有效促进了中医药经管类人才的教育与培养。③不管是培养人才,还是开展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的功能最终是服务社会。所以,该模式的最高层是要将教学与科研能力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即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部门培养合格人才,开展课题研究,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力。
  3.2 中观模式
  建立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中观模式,是根据波士顿矩阵的思路,以学科影响力和学科发展力为指标,构建学科的波士顿矩阵模型(见图2)。学科的影响力高表示其占有率高,其在学术资源、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占据较高的地位,一旦加大投入,其发展前景自然广阔,学科的发展力高,此时学科就可形成一定的品牌水平,相当于“明星类水平”。学科的影响力比较大,但尚未得到大力发展,此时需注重学科研究水平的提升,能力越强,承担的项目就越多,获得的资金也越多,可以为打造学科品牌提供资金,因此学科研究水平可被称为“金牛类水平”。重点学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可能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此时如果学科团队能积极充分发挥作用,那么学科的水平就能得以提升,打造出品牌;如若学科团队水平低,则学科的水平就只能下降到教育层面上的水平,因此学科团队水平可看作“问题类水平”。随着社会需求的提升,学科仅仅拥有教育能力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要求,有可能使学科处于被淘汰的境地,因此被称为“瘦狗类水平”[6]。如同产品的波士顿矩阵一样,学科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其能力的地位会在学科发展力和学科影响力的相互作用下有所转变,因此需充分利用学科波士顿矩阵进行建设,努力打造出重点学科品牌。
  3.3 微观模式
  建立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微观模式,凝练好方向,以团队建设能力水平为横轴,以科研项目水平为纵轴,使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稳步、有序地向前发展,形成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坐标轴模式(见图3)。①学科建设需要凝练出学科发展的方向。学科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的风向标,也是该学科团队特色能力的体现,表达了学科建设的核心能力,形成长期可持续的科研平台。②加强学科团队的建设水平,学科团队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是学科研究的资源基础。其中最关键的是学科方向带头人培养,需要通过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选派骨干教师去国外进修深造或国内其他名校做访问学者,同时需积极引进适合本学科方向发展的优秀人才,形成与学科发展特色相适应的高水平、结构优良的学科队伍。③需要提升学科科研项目发展的研究水平,通过组织高水平、高层次的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学者讲学,共同主办学术会议等方式增加团队的信息交流和提升团队的科研水平。重点学科更需要获得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使团队建设能力与科研项目研究水平均衡发展提升,促进中医药管理学科逐步向高水平学科稳步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新一轮信息化建设的高潮席卷全国.山西省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争取早日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化,成为适应
本文通过对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近年来传统期刊管理模式下期刊利用率情况统计分析,提出了建立校际间图书,期刊网络,统一协调期刊征订,从传统服务转向网络信息资源库建设与网络
分析山西省主要支柱产业--煤炭行业面临的困境及实施洁净煤技术的现实和战略意义,实践的重点是煤炭洗选、型煤加工、燃烧中固硫、洁净燃具、煤层气开发和煤副产品综合利用,限
目的 探讨婚姻质量与夫妻个性特征的相关性,为提高婚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对165名已婚者采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评定婚姻质量,艾森克个性问卷评定个性特征,对评定结果进行相关
目的评价瑞波西汀与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研究组口服瑞波西汀治疗,对照组口服舍曲林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
<正>21世纪人类将步入网络经济时代。网络经济是指由于信息网络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导致信息取代资本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配偶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50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配偶设为研究组,50名非肝炎患者配偶设为对照组,采用自拟一般
介绍了板带钢轧制时实现板形自动控制的3个条件,即板形检测技术、板形控制数学模型及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和板形控制技术.
目的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血压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情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研究组联合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