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黎峒

来源 :现代青年·精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110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標题释义
  笔者不是“标题党”,题目虽响亮,却名副其实。先行释义。
  黎峒:历史上黎人聚居之地,其特定含义约相当于“乡”,每“峒”管数个、十数个乃至数十个自然村。既有替官府间接管治乡野的社会功能,也包含自然氏族社会的因素,这个意义上的“黎峒”,是研究黎族历史的重心。此外,“黎峒”字面上还有两个派生含义:一是指自然聚居点,即单个黎村;二是指聚居区,即整个黎区,两者皆不指向社会功能。本文的“黎峒”,指其特定含义而不是派生含义。
  为什么是“最后的”?黎峒古来就有,唐宋多靠笼络峒首以维持地方安静,并从中获得若干赋役。至于法理上以黎峒作为管治单位,最迟在明初已确立:“洪武初,尽革元人之弊……以峒管黎”(《嘉靖广东通志·琼州府》524页)。这个体制,除了“永乐抚黎”一度另尝新政外,明清一贯相仍,晚清峒首称为“总管”。
  不知道民初海南是否曾做过城乡居民点普查,总之,与迄今所能见到的1930年代各地图相比(如《海南岛志》中各县舆图、十万分之一带等高线军用地图等),这份《区域图》详尽得多。连五六户人的小村都记录在案,并绘有山岭、金矿、已成公路及计划公路,村与村之间相连小路均标注距离,非常清晰,笔触字迹极其认真,简直匪夷所思。
  在民国现存所有乡野地图中,此图之详尽绝无仅有,黎务局职员可真没有偷懒。
  逐一追溯
  老天爷如此厚爱,留此奇珍,当然不只是让人感叹一番就算。必须好好加以利用,为黎族史研究多作贡献。
  首先,在当代地图上尽可能多地寻回、确认这些黎村;在村落数量足够的基础上,复原各峒边界;再与历史上记载的相关黎峒辖区对照,寻找异同;然后分析相异的原因,以探寻黎峒构成和演化的规律……
  确认《区域图》所载村名(下称“旧名”)位置,相当费时费力。最终,在377个居民点追溯到179个,占总数的47.5%,将近一半。
  可考村名中,约四分之一与今名相同。其余的多半是谐音异字,如;番区峒旧名“有文”者,今名“油文”;阜青峒旧名“大虾”者,今名“大厦”等即是。旧名多偏向朴俗,今名则偏向文雅。
  还有相当部分,新旧名以粤语谐音。如加禄峒旧名“加景”,今名“加更”;七坊峒旧名“邦巉”,今名“邦溪”;番区峒旧名“甲救”,今名“合救”(粤语“甲”“夹”同音,“夹”“合”又同义,是两层转折)等。如此之多的粤语谐音,说明可能当年的调查员、黎务官多操粤语。
  又有小部分是以海南话谐音的。如林湾峒旧名“大雅”,今名“三雅”;白沙峒旧名“那邦”,今名“那放”等村即是。由于笔者对海南话所知有限,很可能出现漏判。   此外,是各种特殊情况。如加禄峒旧名“水蕉”,现代改名“水上”,由于近现代村子改名不少,笔者多半不知,漏判的当更多。又如七坊峒旧名“榨头”,今名应是“榕头”,海南地名几无以“榨”字开头的,疑“榨”系整理过程中“榕”字笔误;小水峒旧名“那王”,今名应是“罗任”,“王”字亦疑当年漏了偏旁,等等。
  辨识率最高的是龙头峒,25个旧名辨认出18个。由于自然居民点大多数沿着河谷山洼分布,巨大的松涛水库库区内,不少旧村已经移民消失,所以库区一带旧名的辨识率便相应较低。
  如果有适当团队协作,加以实地采访,该图旧名辨识率会进一步提高。
  在本文追溯的黎峒地图上,所有能确认居民点均以旧名标示,判断依据限于篇幅,不一一罗列。
  黎峒概貌
  现在,九个黎峒的辖区概貌就重现在当代地图上了,下简称为《追溯图》。
  千户大峒有四个:白沙峒,85个村,2271户;七坊峒,67个村,1624户;冯虚峒,72个村,1385户;小水峒,39个村,1038户。从占地面积上看,也是这四个峒最大。此后户数排列依次是:加禄峒,24个村,615户;龙头峒,25个村,547户;林湾峒,20个村,474户;番区峒,17个村,390户;阜青峒,16个村,237户。最后是鹦哥岭北麓的“无名峒”,9个村,145户,著名的红坎瀑布,就在该峒边缘。
  从《区域图》看,当代的大居民点,民初居民并不多。所有村落中,户数没有超过一百的。从经济形态上说,未有水利保障的初级农耕辅以采集狩猎经济,不可能承载太大的自然聚落。据一些农垦老前辈回忆,当年不少黎村就是以十来户这样的规模为主。最大居民点,是白沙峒的对鹅(今对俄),98户,有六条通道从不同方向通往其他黎村,并与冯虚峒、龙头峒直接连通。
  墟市是地区商品经济的晴雨表。该图共记载了黎区4个墟市,南丰市无疑最重要,至今仍存,其余三个已变化。一是加禄峒的大丰市,考其位置,应是今黎母山镇街区的前身;二是白沙峒的光化市,考其位置,应是今白沙县城牙叉镇街区的前身;三是冯虚峒的,也叫光化市,考其位置正在当代儋州与白沙县域的边界。这里是珠碧江上游三条支流交汇处,曾是地区性商品集散地,现代已无大村,老墟市已经消失。
  九峒之名,有些明代就见记载,如七坊峒、白沙峒,但是,除了番区峒有“分区”村与峒名相同外,其余各峒,都未见与峒名相同的居民点。相传“七坊峒”因有七个制糖作坊而得名,在《区域图》中果见“糖房”村,26户,位于今七坊鎮街区以西不远,今已消失。离现街区最近的是“高地”村,仅16户,而再往东就已经是冯虚峒界了。
  图中村名大多没有汉字含义,显然是黎语。边缘黎区个别村名有汉字含义,应该是汉名,体现了若干汉黎交融的文化特色。相应地,所有墟市及多数峒名含义清晰,折射出“汉人命名”“官府命名”的背景。
  《追溯图》各峒边界,在村名密集地段比较清晰,村名稀疏甚至阙如的地段,就只能按照大山大河走势来推测。这是人类不同社会集团最可能形成边界的地理因素,也是学界公认最可能的峒界规律。这样划分难免未尽准确,如能一步破译史料,当可提高。
  海南史料中,黎峒舆图是最为薄弱的一块,通常阙如,成为认真研究的拦路虎。例如前几年多个学术机构联办的“重走史图博之路”活动,在儋州南丰与昌江七叉之间,史图博记载丰富的白沙峒、冯虚峒诸村,就遗憾地完全空白。
  由于偶然机遇,现在终于追溯描绘出“四分之一”个黎区,哪怕晚清香便文经过的至文(永)、番仑、黎班等村,图中都有表示,原图还显示小路是如何连接并通往峒外的。今后研究相关记述,对照黎村道路,山形水系,一些谜团应该可以破解。
  仅是开始
  试探《追溯图》,为黎族史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窗口,但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结束。恰恰相反,新的疑问因此产生,新的研究也可能由此生发。
  仅设数问,作为这篇介绍性文字的结尾。
  一,黎峒的边界是否多变?
  按《追溯图》,七坊峒地域主要在今荣邦、帮溪、七坊诸乡镇,南缘以马岭——三分岭——白打岭一线为界。但是,仅仅在此前一百年成书的《道光琼州府志》,七坊峒辖村虽然只有二十六个,属地却宽广得多,包括三分岭以南的金波乡(该志载“金泊、玉华”),甚至南延至七差乡从合盆地(该志载“七差,从合”)。同样地,笔者初步复原道光间的冯虚峒、白沙峒地域,相比《追溯图》也有明显变化,至于清代元门峒,以及属琼山管辖的大水上、下峒、小水上、下峒,《追溯图》更是大变。
  二,跨方言区的峒如何运作?
  明清以来,黎区以儋州和崖州势力最大,常令官府头疼。从《追溯图》可见,在海南黎族五大方言区中,九峒除拥有润方言区全部领域,还兼有杞、美孚、哈方言区各一部分,研究价值非比寻常。
  这样,不少峒就是横跨多个方言区的,其社会交往、婚配习俗如何?
  上面两点,已经透露出“峒”域由官府行政划分的浓厚色彩。
  三,各县是否与黎务局平行行政?
  《区域图》地域横跨原儋、临、昌、琼山诸县,南丰市及番区等峒便属临高。昌、临无民国志,琼山民国志系清末民初之交所纂,皆可不论。与《区域图》同时代的1935年版《民国儋县志》,颇称详明,对民初黎峒却甚少涉及。该志民政项下所载八区三十二里,三万八千余户,全无涉黎户数,《区域图》儋境黎峒三市,该志《卷二·市镇》均不载,仅载靠近冯虚峒的和盛市:
  “和盛市,距县治百有二十里,属副太平,商店百间……黎民多出此市,货物以榔玉、笋干、甲皮、巉皮等为多。”
  按《区域图》,和盛市不归黎境,或许因此县志才予记载。县志载康熙间“乐善里七坊村”有村民试修水利灌溉,而《区域图》既不载各市户数,亦不标示“七坊村”,应该是其民不属黎户之故。
  可见抚黎局体制是独立行政,与县政府不相统属。《区域图》各村户数应亦仅限黎户,如黎汉混居村则汉户不录,汉村更不录。
  可惜黎务局撤销太急,善后衔接没跟上,相关的宝贵民族档案就此成批亡佚了。
  四,《区域图》因何到了广州?
  如此复杂的地图,是大量专业工作的结晶,即使临摹复制一张,也非常不易。最需要使用它的场所,无疑是黎务局官署。因何被送到省城了?
  可能性之一,用于向省政府报告。可能性之二,准备在省城安排印刷。可以用拷贝纸描图晒蓝,成本低但只有单色。通过制版套印双色或三色地图,1930年代已经普及。无论是哪种,也无论进展如何,黎务局体制猝然撤销,《区域图》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飘落何处了……
  南丰局有《区域图》,其它黎务局自然也有,也该遵“抚黎专员公署”指令送省。广东省档案馆等机构,说不定还有更多的相关“宝藏”呢。
  陈济棠“治粤八年,确有建树”,是改革开放年代邓公给予的历史定评。这份机缘巧合存留的黎务局《区域图》,惊鸿一瞥,让我们领略了陈氏治粤的亮点与局限。不但史料珍稀,背后的故事,更耐人寻味……
其他文献
我的父親是一名水彩画家,所以耳濡目染,我自幼就对绘画产生浓烈的兴趣,从小就开始画画。我的绘画想表达的是我内心深处的东西,不受条条框框的影响和制约,把我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我几乎每天都做运动,特别是瑜伽,在瑜伽当中释放我内心深处一些负面情绪,在冥想当中激发我的创作灵感。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
灿烂的阳光、蔚蓝的大海、浪漫的暖冬、翡翠的绿城……  三亚湾,东起鹿岭半岛,由三亚河口向西延伸至天涯海角,共拥有二十五公里绵长海岸线,在东西岛链的优雅围合中,形成中国大陆最南端一个优美海湾。三亚湾,位居三亚中心,是三亚最大海湾,与城区相融,与城市共名;在这里,浪花在城市的灵魂中激涌,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伴,人们在海湾中汲取灵感,生活获得了想象空间;而与之交融的土地上,已崛起了中国最具魅力的热带滨海旅
有些地方,去过一次,便不会再去,即便是必须去也是匆匆而归,不愿多呆。还有些地方,无论去了多少次,熟悉到每一条小巷,每一个转角都铭记于心,依然愿意再去。  约克,大概就是这样一座城。  早安,晨之美。  那日清早,天空湛蓝无痕,早晨七点,乌斯河两岸喧嚣还未开始,河水才刚刚从沉静已久的梦中苏醒,轻轻地流着,慵懒地淌着,苍茫水色从河里一直漾到天际,却未料东方的朝阳早就绽放出全部的热情,裹挟着微风吹起了一
他是一个80后的大男孩,有着对音乐执着的梦想,有着对音乐创作的无限灵感,有着创业的热情和信心,他就是海南本土音乐创作人——蒲成龙,同时也是三亚谱创音乐文化传媒公司的总经理。  再一次见到他时,已经不像几年前脑海里的印象,清秀的脸庞上增添了成熟的气息,深邃的瞳孔里对梦想的执着更坚定。他依旧这么随性、健谈、平易近人,但在谈话交流中,明显地感觉他思维空间更活跃、条理更清晰。  在学生时代,蒲成龙就是校园
孙冬,陕西人。现任三亚大小洞天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三亚市旅游协会会长、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会长、第六届三亚政协常委。2006年获“三亚杰出青年企业家”称号、2007年获“海南省最具社会价值杰出旅游人才”称号、2008年获“感动海洋十佳环保人物“称号、并被授予“海南省环境友好生态发展突出贡献奖”,2009年获“海南生态之星”称号、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发展特色旅游十大领军人物”,2013
明星、艺术家、诗人使得2016年《现代青年》杂志群星璀璨,风采夺目,经读者和本刊编委评选,2016《现代青年》年度人物评选揭晓。  2016年度十佳明星(排名不分先后)  王凯  有文章总结他的魅力在于“鹿眼、美手、低音炮” ,王凯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满意的。 ”  蒋欣  如果有人在跟我争,用尽心机来争,我一定就放弃了,我没有办法,因为我不是一个有心机的人,不会跟别人作
我这样做绝非有丝毫的客套和半点的虚伪,这样说也绝非泛泛的赞美之辞。确实文学从小就浸泡着我身心,至今还须臾不离伴随我,濡养着我。文学给了我丰富的灵魂,健康的心理,辩证的思维;文学给了我细腻的情感,博大的爱;文学还给了我锐利的目光,应变的机智和手法。总之,文学给了我一个什么都不缺的世界。总结我生活的历程,如果说我走得远一点,站得高一点,活得充实一点,那都是文学给我的,如果说我比别人多了点什么,那也只能
21岁的大连实德足球队球员权磊是我国腾空而起的足坛新星。他因夺得全国U-17冠军而名声大噪,因入选国奥队集训名单而引人注目。去年10月5日,权磊被砍的新闻轰动全国,此案迅速告破,幕后主使竟是他的前任女友!  足球明星与千万富姐究竟发生了怎样的爱恨情仇?女方为何要用“江湖”潜规则置权磊于死地?身中16刀、被医生宣布为“非死即残”的权磊为何能够奇迹般康复?2007年2月5日,随着3名犯罪嫌疑人被大连市
2018年,徐峥是影视圈十分有分量的一位人物。  在综艺节目《我就是演员》里,徐峥用一段“傻笑”即兴表演收获了满屏的关于演技的赞美,他振臂疾呼“好演员的春天到了”,为好演员摇旗呐喊,#徐峥力挺阚清子# #徐峥没选王媛可# 等与徐峥有关的话题屡次登上热搜。在骨朵艺人综艺嘉宾排行榜中,他以微博414的全网热度位居第五。  而在电影领域,徐峥上半年监制的三部电影《幕后玩家》《超时空同居》《我不是药神》,
当我被光击碎,大地漂浮着白色的盐末,这片蔚蓝,从未放弃对每一寸土地的浸泡与吞噬。理想的名词被定格在高处,风,凝固成屹立的岩崖、碎裂的遥远的时光。当蛮荒的一切彻底改变时,却永远无法改变。祖先的面孔与神一样。迤逦茂盛的森林筑就了生命皈依聚落的天空和大地——船形屋。  1  那些折断的脊梁,已被山脉接上;那些被挑断的筋脉,已被河流复原。众山之神,雷鸣的绿色风暴已悬挂头颅之上;众山之谷,黎明已揭晓这片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