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海文化场域中左翼话语空间的建构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翼文学的生成逻辑,不仅来自苏俄、日本的理论影响,也不仅在于国内社会经济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动荡,而且与1930年代京海文化场域有着重要的关系.正是在京海两大文化场域的激荡中,左翼文学逐渐对接起五四新文化内部生长的文化逻辑,从中国文学本土文化资源里攫取到内在的生命力.但同时,在京海二元文化场域的掣肘下,左翼文学为了占领、扩大自己的话语空间,不得不与多个文学流派进行话语博弈,这也使得它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文学话语构型.
其他文献
《秦腔》精细勾勒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真实而复杂的乡村政治图谱.在“乡政”层面,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权力在乡村的基层代理人,存在着基层权力异化现象,而蜕变为“营利型经纪”,向农民过度索取资源;在“村治”中,村庄政治极富复杂性与戏剧性,村干部之间基于利益进行多维的权力博弈,宗族势力与新兴资本也深度介入了“村治”权力之中.除此外,“返乡”与“在城”的地方乡村精英,在地方逻辑支配之下,亦有着隐形的影响力,勾连着乡村政治运作.贾平凹对“乡政”“村治”“隐形地方逻辑”的深描,真切再现了 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中国乡村政治
语义杂糅是20世纪90年代诗歌重要表意方式之一,主要表现为异义杂糅、异质杂糅和异声杂糅.因表达方式形成的异义杂糅,与同一语式和相反语式虚词的大量使用有关;异质杂糅通过“相异”与“互破”两种方式,把语义无关、不相容甚至互斥的词语组接,表达复杂的意义;异声杂糅则通过“多声部独唱”与“多声部合唱”两种发声方式,打破自吟的封闭言说模式,呈现出内爆与敞开双重趋向.语义杂糅搅乱了词与物的原有对称关系,丰富了意义的层次,同时也增加了写作的变数与理解的难度,其得失,对于现代汉语诗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沈从文四十年代的思想和文学写作状况一直较为复杂.有赖于解志熙先生对长久佚失的《题记》的发现,沈从文未曾真正付梓出版的《七色魇》得以重现它原本完整的面貌.本文试从《七色魇》文本内部的形式视野和形式症候出发探讨沈从文四十年代的思想构成和变动,把形式化的“文体综合”试验视为作家的思想在具体的历史和现实情境之间往返摆动的中介性平台和支点,以呈显沈从文1940年代遭遇的主体性困境和危机.而此种既混杂着潜能和前景,也包含着矛盾和裂隙的主体性难题,不仅与1940年代一批避居国统区大后方的学院知识分子的写作实践之间建立了
人类不仅创造了文明,也导致瘟疫的频繁爆发,在与病毒博弈中不断刷新文明的记录.瘟神的造访促使驰骋当代文坛的女作家予以思考,分别书写了鼠疫、霍乱、禽流感、“非典”、花冠病毒等突袭而至的疫情,她们以对生命的诠释为核心内涵,将现实关怀、历史场景与未来预测从容叙说,重构灾难骤降时生死场上的鏖战,从中可以感受到颇具女性特色的人性开掘、精神救赎及其审美意蕴.
作为人文社科前沿性学术范畴之一的比较生态批评,由美国学界于21世纪初首倡提出,当下呈现方兴未艾之势,未来延拓空间可期.比较生态批评贯穿于美国生态批评研究的延拓历程,历经了由自发呈现至自觉推进的发展进程,相关研究实绩体现出对比较文学本体研究的深拓,且呈现出超越冲突的文化价值理念与交叉学科范式.与此同时,依据中国对比较生态批评的引介与研究状况来看,相关研究在范围、数量与影响力等方面尚待发力.比较生态批评在美国的发展态势,对于中国在时代语境中提升比较生态批评意识、自觉推动比较生态批评理论建设、拓展比较生态美学与
刘震云是文坛怪杰,不仅创作多变、风格诡异,且能量兼涉文学与影视.他的创作驱动是什么?如何整体把握他的变化,评价他在小说与影视间的跨界书写,特别是那标志性的“幽默”与“喜剧”?其“说话”风格的历史渊源、困境与创新在哪?怎么理解那宛然天书的大部头《故乡面和花朵》?本文将刘的书写置于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探索转型的大背景中,通过考察刘的创作活动——包括书写、访谈、演讲,他与冯小刚、王朔等的交往合作等,详细阐述了以上问题.刘氏创作的“始源”触发要归于乡土与“1990年代”的狭路相逢,系乡土“关系”生存与市场私利扩张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