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中折射的英雄主义精神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ry77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菲洛夫28勇士》是由俄罗斯导演基姆·德鲁日宁和安德烈·谢罗帕联合执导并于2016年11月24日在俄罗斯上映的影片。影片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德国法西斯军队对苏联首都莫斯科的疯狂进攻,苏军潘菲洛夫少将统领下的步兵第316师第4连28名战士誓死抵抗德军,坚守阵地,最终成功阻挡德军坦克部队前进。本文将围绕28位勇士的感人事迹,从保家卫国的信念、舍生取义的行动、爱国精神的传达三方面对英雄主义精神进行阐释和解读。
  由英雄衍生出来的英雄主义则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汉语大词典》对“英雄主义”的解释为:“思想观念的一种。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把英雄豪杰的品行当作最高人格来崇拜歌颂;其二是过分自信,轻视群众,喜欢表现自己。”潘菲洛夫28勇士顽强抵抗德国法西斯军队入侵的行为完全符合第一种解释,其内在折射的英雄主义精神散发着耀眼夺目的光彩。红军战士们为完成抵抗装甲战车进攻的任务,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拼搏进取以及甘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和行为深深震撼了受众心灵。
  一、保家卫国的信念
  “潘菲洛夫28勇士”的命名具有历史渊源。1941年11月16日,在莫斯科西北郊的激烈战斗中,来自第316师第1075步兵团的28名指战员面对优势敌人的进攻,坚守阵地,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均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由于第316师后来以其师长潘菲洛夫将军的名字命名,这一英雄群体被称为“潘菲洛夫28勇士”。
  影片开端的时间点是1941年11月14日,在一片白茫茫的大地上,树木昂扬挺拔,几个剪辑的镜头显示出几处错落别致的俄罗斯民族建筑。再次映入眼帘的便是劳作与聚群探讨问题的士兵,通过对话可知他们正在中尉的安排下商讨如何有效抵御德国的装甲车部队:怎样巧妙地使用反坦克枪射击坦克,如何用燃烧瓶投掷坦克。当战士们在雪地上拦着一个木头制成的坦克奔跑时,两位上年纪的老者在远处静静地旁观。所有的准备都成为大战前的戏剧性陪衬。
  影片15分钟25秒处,一位俄罗斯姑娘为一名战士默默送行的画面令人感动。两人见面的过程没有一句台词,士兵义无反顾地跑回军营、与姑娘静静站立的镜头成为永恒。面对即将到来的一场血战,战士们夜间集合时,中尉发出了铿锵有力且意义深远的战争动员训导词:“历史将会写下我们英勇光辉的一页。伟大的俄罗斯,我们已经无处退缩,莫斯科就在我们身后。”面对强敌入侵,逃跑或者后退都是对祖国母亲与人民群众的背叛与伤害,只有拿起武器用血肉之躯来重塑民族尊严的钢铁城墙。保家卫国的信念时刻激励着潘菲洛夫28勇士,他们用实际行动应对敌人的一次次进攻;飞翔的子弹、猛烈的炮火没有消磨掉他们斗争的意志,他们会在战友倒下去的同时,继续扛起战友的反坦克枪,向敌人的坦克一次次精准射击。
  电影创作之路充满艰辛和苦楚,遇到困难和挫折后,是放弃还是继续,这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选择放弃等同于放弃了一贯的信念,也许会重新进行人生定位和规划选择;选择继续意味着坚守信念直到成功。人们常说困难也是欺软怕硬,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要想取得成功,常需要信念的坚守。参与拍摄《潘菲洛夫28勇士》的两位俄罗斯导演名不见经传,他们依靠简陋的拍摄工具以及微薄的资金投入,却拍摄出了极具真实战争场景的大片,带给观众的视野冲击力与代入感完全超出了若干高资金投入电影,其对电影拍摄的专注与爱国精神的传达令人肃然起敬。
  二、舍生取义的行动
  这部电影之所以感人,其重要原因在于情感的真挚与细节的把握等层面无不浸透着思想美育的内涵美。相对于敌人数倍于自身的兵力而言,28位勇士的有生力量极其微小,但是当个体生死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相抵触时,英雄们定会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放在首位,舍生取义讲求的是“士可杀,不可辱”,更追求的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战争是无情的,28勇士没有选择后退或者逃跑,而是继续坚持战斗,直到敌军的装甲战车停止前进。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28勇士甘愿把个体生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这种精神境界赢得了战后世界正义之士的赞扬。
  微小与强大是相对而言的。客观世界中的微小并不意味着精神世界里的匮乏,现实生活中的强大也不意味着其内心世界中蕴含包容和豁达,人们常说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正如人们所说,“上帝关上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此中真理就包含了对立和统一的辩证关系。电影叙事中,若让坏人作恶却得到好报,好人行善却不得善终,必定与观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冲突,是无法使观众产生共鸣的。只有将善恶有报、因果循环的道德法则铺展开来,现实中的人们才会产生认同感,进而在生活中真正做到弃恶扬善,这是一种风气使然,而不是部分人认为的封建落后观念。《潘菲洛夫28勇士》就是依靠微小的力量战胜了强大的德国法西斯军队,这种舍生取义的案例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爱国精神的传达
  创作动机是表情达意的前提,这要判断创作者的主观意图。世间诸事无非喜剧或悲剧,悲喜交加方谓之人生。易逝的是生命,永恒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一部电影的时间是固定的,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却可以纵览古今,遍访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短暂与永恒又是统一的。28勇士的生命在战争流血牺牲面前是短暂易逝的,但是他们的精神是永恒的,他们赢得了世人的尊崇与敬仰。从“为人民服务”到“为人民出生入死”,这是一脉相承的,是对爱国精神的最佳阐释。苏联红军在战场上的坚强不屈秉持了列宁思想的衣钵,是苏联共产党领导军队建设中的光辉展现。
  坚守信念的前提是信念值得去坚守。电影导演也应该学习史官的实录精神——敢于表现真实。影片的思想理念是灵魂,真实表现人民的喜怒哀乐应该从爱国精神的真实呈现做起,只有做一个勇于担当的现实主义导演,才会创作出吸引广大群众眼光的优秀作品。虽然电影叙事情节多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工创造,但也蕴含了多个人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有超出常理的奇特构思,但没有超出现实世界中的个体人,一切电影创作架构都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整合、加工和再创造。电影导演作为创作主体,应该肩负还原历史面貌的重任,杜绝胡编滥造与假、大、空的催泪表演,展现的应是具有民族精神和英雄气节的历史经典,同时对其进行相应的情感赋予,更好地使观众产生心灵共鸣。
  四、结语
  《潘菲洛夫28勇士》通过时间发展順序讲述了动人的“以少胜多”军事案例,其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向观众呈现战争的残酷与冷血,亦夹杂着保家卫国的信念、舍生取义的行动、爱国精神的传达等理念。真实的历史人物作为创作原型,使人们在观影的过程中更好地产生审美情趣和历史回味。现实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未来的人们如何看待当代人,这些都需要实录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杜绝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需要电影导演扎扎实实的历史认知和实事求是的务实态度,信仰不掺假就是精神不掺假,精神的真挚热烈对应的是现实主义精神的延续和传承。
  (河北体育学院)
  作者简介:焦悦梅(1971-),女,河北保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俄罗斯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玉台画史》是中国第一部专题记载女性画家之史书,由清代女史学家汤漱玉撰写。载入《玉台画史》的223位女性皆为有才之人,处于明清时期的女才人更是占到142人,究竟是何种原因使得这个时期的女才人数量达到高峰呢?接下来,笔者就她们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反传统思想、生活与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  一、反传统思想  首先,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得经济活跃,导致政治、思想上的解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饱受战争摧残的意大利陷入崩溃的边缘,一些思想先进的意大利电影人开始利用电影反映社会真相。20世纪40年代末,他们站在反法西斯的立场上,将纪实美学融入电影中并将纪实美学推向高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由此诞生。同时,响亮地提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还我普通人”的口号。  张艺谋导演的经典纪实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了乡村代课老师魏敏芝答应高老师的承诺: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这个承
期刊
粤语童谣作为广东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极具岭南特色。犹记在孩童之时,中秋夜大家唱起《月光光》,玩耍时唱起《凼凼转》,在下雨天时,《落雨大》的旋律又会萦绕在耳边。除了朗朗上口的歌词和动人的旋律以外,粤语童谣还有许多独特之处,值得人们去挖掘探索。本文主要以赖广益改编的《落雨大》为例,研究其艺术特色和音律特点,探寻粤语童谣传唱经久不衰的原因。  一、粤语童谣概述  粤语童谣,顾名思义,即用粤语方言
期刊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判家,从现代角度看,其创作思想仍存在研究价值。李渔生平跌宕起伏,作品强调生活化与虚化,强调创作主体作用。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李渔文学创作思想,结合实际探讨其文学创作思想内的现代性元素,了解李渔文学思想的同时挖掘其创作思想内的主体特征,旨在从现代创作发展眼光看待李渔文学作品,推动现代文学创作的独创性进步。  明清时期,以文学批评为中心的文学家包括李渔与金圣叹。相较于金圣叹,李渔
期刊
古筝曲《大漠行》将中东异域风情与中国传统乐器相结合,展现阿拉伯民族风情的同时,讴歌古丝绸之路的盛况,使人们追溯盛唐文化的辉煌。本文以《大漠行》为赏析对象,分析中国乐器与阿拉伯乐曲風格融合带来的不同音乐景象,使人在乐曲中净化心灵、丰富想象,感受古代文化的绚烂辉煌。  作为洋溢着唐文化的音乐作品,《大漠行》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音乐风格,旋律中渗透东方民族的审美情怀。充满阿拉伯民族风情的乐曲让聆听者联想到壮
期刊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里,王尔德使用了一种类似于奇幻主义的写作方法,使得现实与虚拟现实之间存在一种潜在的联系。现实中的道林·格雷是美的,虚拟现实里画像上的道林·格雷又是丑的,两者之间通过道林·格雷这个介质来承接,使得他的美与丑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某种同一性,由此将当时伦敦上流社会人性中的丑恶揭示出来。  一、概述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著名
期刊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其在小说《雾都孤儿》中真实、露骨地揭露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和资本主义的黑暗。从创作背景来看,作者运用文学手段揭露社会深层矛盾,《雾都孤儿》体现出两种极端人性,流露出作者对幸福与美好的强烈渴望。  19世纪30年代,资产阶级统治下的英国社会存在十分严重的阶级矛盾,各种问题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狄更斯创作了自己的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雾都孤儿》。这部小
期刊
美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坎坷而艰难的发展,该阶段的现代文学作品中,超前的思想、多变的叙事手法、灵活的文体表达已屡见不鲜,时代环境、科技文明发展进步等影响着不同时期的美国现代文学作品生态观。按照美国现代文学发展特征、生态观演变趋势,美国现代文学可以划分为萌芽期、实验期、雏形期三个阶段进行生态观解读。  一、萌芽期美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生态观解读  萌芽期的美国现代文学作品主要阐释了三种不同的生态观,分别是环
期刊
角田光代小说《树屋》以日本平民家族藤代家为主人公,通过讲述三代家族成员生活史,将侵华战争、“东北开拓团”事件、战后学生运动、浅见山庄事件、漫画文化、泡沫经济及其破灭、熊猫赴日、奥姆真理教沙林毒气事件穿插其中,是一部以战争为大背景将历史照进现实的“大小说”。本文基于日本近现代史视角,以《树屋》为中心,研究角田光代小说的主题及人物形象。  一、研究背景  现代女作家角田光代与吉本芭娜娜、江国香织同被誉
期刊
“返乡”是现当代文学中不断被书写的主题,故乡既可以指向给予作者丰富生命体验的实体家乡,又指向现代人在精神失落后追寻的灵魂栖息地。从《高老庄》和《秦腔》,贾平凹笔下的农裔知识分子经历了从归乡到弃乡的人生体验,其间展现了城市文明对传统文明的逐步侵蚀。传统文明的场域变成荒野,进一步带来知识分子精神救赎的幻灭,这一创作指向的转变体现了作者对返乡困境和文化流失的思考走向成熟。  “返乡”是现当代小说中经久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