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和择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日趋增加,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顺利就业。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超过600万,庞大的就业大军加上金融危机引发的用人单位裁员、减招等状况,使得压力重重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严峻形势。当前,大学生要克服就业心理误区、缓解心理压力,化危为机,顺利实现就业突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正确面对问题,树立理性的适应竞争的心态。当前大学生的严峻就业形势是客观存在的,怨天尤人、消极逃避都不能解决问题。既然我们不能改变就业形势,那就应从改变自己做起,树立理性的适应竞争的心态:对就业形势(包括整体形势、本学校形势、本专业形势等)有一个清醒的、客观理性的认识,并不断地调整个人择业标准,调整择业、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就业并不是终生就业,任何结果都有一定的暂时性,暂时的挫折并不是人生的“滑铁卢”。那句歌词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其次,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我定位。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塑造清醒充实的自我。
定位就是指毕业生能把自己放在最适合于自己的位置上,充分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环境,并在客观的基础上评价自我,对适合自己的环境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准确定位可以避免患上“信息强迫症”,消除对海量就业招聘信息产生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感,有针对性地搜集就业信息。同时准确定位让毕业生不至于孤芳自赏、好高骛远、朝秦暮楚或者在设置就业目标与方向时模糊不定。
大学生可以到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让老师帮助自己做职业兴趣测评,对自己的能力、人格、兴趣、处理问题的方式进行综合测评,以帮助自己发现或了解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有针对性地投放简历和参加招聘会。切忌让“喜欢导向”主导自己的就业观,一厢情愿地选择职业。喜欢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因为喜欢是自我认同的一个表现,而适合是社会适应、社会认同的一个表现。套用一句流行语: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的。
再次,走自己的路,切莫盲目从众、攀比。在就业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容易忽视自身所学专业和自身的性格特长而盲目从众,找工作时往往不由自主地跟回学攀比。很多毕业生急功近利,看到同学纷纷签约,按捺不住躁动,仓促签约,事后又反悔、毁约、赔偿等。
克服从众攀比心理从根本上要求大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弄清自己的优劣势,对自己准确定位,建立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今天,不妨采用“先就业,后择业”的方式。近年来,很多大学生选择当村官、下社区、进民企,就体现了大学生们就业心态的日益成熟。
第四,积极优化性格,勇于推销自己,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竞争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有时失败在所难免,大学生应当对择业中的压力、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提升“挫折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要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保持坚定平和、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就业心态,努力克服焦虑、紧张、自卑、恐惧等不良就业情绪。
另外,很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就业礼仪常识和技巧,在面试中羞羞答答,着装不够得体,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和信心,导致自我推销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无法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自信源于实力,魅力来自言行”。大学生应学习一些必要的礼仪常识,提升自己的礼仪水准,使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合乎礼仪、表现自如得体。
最后,构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心理免疫力。所谓社会支持系统,是指当社会个体有所需求时,能为其提供社会支持的社会关系体系。具体来讲,是指那些能传递肯定、鼓励、安慰、赞扬、理解、包容等积极心理信息的人和社会关系。当前,巨大就业压力下导致很多大学生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和焦虑、失眠等情绪障碍。通过构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帮助摆脱焦虑、紧张心理,寻找到可以宣泄情感与压力的渠道。对毕业生而言,通过建立广泛、良好的友伴关系,可以和同学之间资源共享,以获得可利用的有效支持资源。
内因是决定一切因素的关键。要想从根本上持续有效地改善毕业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除了构建社会支持系统以外,还要加强心理素质的自我训练,要学会心理调适,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当出现心理压力时,应主动调节自身行为,运用积极自我暗示,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使自身的心情、情绪、意志、兴趣甚至生理状态,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另外,毕业生应掌握增强心理免疫力的比较实用的方法,如回避法、自我安慰法、幽默法、补偿法、宣泄法等,从而有效地调节情绪,宣泄烦闷,预防心理疾病。
克服从众攀比心理从根本上要求大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弄清自己的优劣势,对自己准确定位,建立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今天,不妨采用“先就业,后择业”的方式。
首先,正确面对问题,树立理性的适应竞争的心态。当前大学生的严峻就业形势是客观存在的,怨天尤人、消极逃避都不能解决问题。既然我们不能改变就业形势,那就应从改变自己做起,树立理性的适应竞争的心态:对就业形势(包括整体形势、本学校形势、本专业形势等)有一个清醒的、客观理性的认识,并不断地调整个人择业标准,调整择业、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就业并不是终生就业,任何结果都有一定的暂时性,暂时的挫折并不是人生的“滑铁卢”。那句歌词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其次,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我定位。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塑造清醒充实的自我。
定位就是指毕业生能把自己放在最适合于自己的位置上,充分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环境,并在客观的基础上评价自我,对适合自己的环境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准确定位可以避免患上“信息强迫症”,消除对海量就业招聘信息产生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感,有针对性地搜集就业信息。同时准确定位让毕业生不至于孤芳自赏、好高骛远、朝秦暮楚或者在设置就业目标与方向时模糊不定。
大学生可以到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让老师帮助自己做职业兴趣测评,对自己的能力、人格、兴趣、处理问题的方式进行综合测评,以帮助自己发现或了解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有针对性地投放简历和参加招聘会。切忌让“喜欢导向”主导自己的就业观,一厢情愿地选择职业。喜欢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因为喜欢是自我认同的一个表现,而适合是社会适应、社会认同的一个表现。套用一句流行语: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的。
再次,走自己的路,切莫盲目从众、攀比。在就业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容易忽视自身所学专业和自身的性格特长而盲目从众,找工作时往往不由自主地跟回学攀比。很多毕业生急功近利,看到同学纷纷签约,按捺不住躁动,仓促签约,事后又反悔、毁约、赔偿等。
克服从众攀比心理从根本上要求大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弄清自己的优劣势,对自己准确定位,建立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今天,不妨采用“先就业,后择业”的方式。近年来,很多大学生选择当村官、下社区、进民企,就体现了大学生们就业心态的日益成熟。
第四,积极优化性格,勇于推销自己,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竞争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有时失败在所难免,大学生应当对择业中的压力、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提升“挫折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要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保持坚定平和、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就业心态,努力克服焦虑、紧张、自卑、恐惧等不良就业情绪。
另外,很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就业礼仪常识和技巧,在面试中羞羞答答,着装不够得体,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和信心,导致自我推销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无法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自信源于实力,魅力来自言行”。大学生应学习一些必要的礼仪常识,提升自己的礼仪水准,使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合乎礼仪、表现自如得体。
最后,构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心理免疫力。所谓社会支持系统,是指当社会个体有所需求时,能为其提供社会支持的社会关系体系。具体来讲,是指那些能传递肯定、鼓励、安慰、赞扬、理解、包容等积极心理信息的人和社会关系。当前,巨大就业压力下导致很多大学生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和焦虑、失眠等情绪障碍。通过构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帮助摆脱焦虑、紧张心理,寻找到可以宣泄情感与压力的渠道。对毕业生而言,通过建立广泛、良好的友伴关系,可以和同学之间资源共享,以获得可利用的有效支持资源。
内因是决定一切因素的关键。要想从根本上持续有效地改善毕业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除了构建社会支持系统以外,还要加强心理素质的自我训练,要学会心理调适,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当出现心理压力时,应主动调节自身行为,运用积极自我暗示,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使自身的心情、情绪、意志、兴趣甚至生理状态,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另外,毕业生应掌握增强心理免疫力的比较实用的方法,如回避法、自我安慰法、幽默法、补偿法、宣泄法等,从而有效地调节情绪,宣泄烦闷,预防心理疾病。
克服从众攀比心理从根本上要求大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弄清自己的优劣势,对自己准确定位,建立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今天,不妨采用“先就业,后择业”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