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沟渠植草拦截农田氮磷入河污染的有效性研究

来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ongha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过度施肥与降雨径流的耦合作用使得大量氮磷从农田流失进入河道,导致河湖水体污染.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尤其是热带–亚热带集约化农业坡地,土层浅薄、蓄水性差,在降雨条件下所施肥料极易发生径流侵蚀流失,通过沟渠进入下游河湖水体,导致水体污染.如何控制这种水蚀型面源污染物从农田向河湖水体的输送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在流域下游沟渠构建植物拦截系统,评价其减少坡面氮磷入河污染的有效性,为水蚀型农田面源污染物的流域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在广西客兰水库水源区那辣小流域,选择下游500 m长的沟渠,该沟渠接收流域上游来水并直接输入水库,隔段种植当地优势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Pers]和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以及引种植物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L.)Nash](于南宁花鸟市场购买香根草籽育苗移栽).在13次降雨事件下分别采集沟渠入口和出口处的水样进行检测,用以研究面源污染防治效益.[结果]与流域上游入口比较,下游植草沟渠输出水体中溶解态总氮(TDN)浓度由17.55 mg/L降至12.43 mg/L,NH4+-N由1.06 mg/L降至0.73 mg/L,NO3?-N浓度由15.10 mg/L降至10.92 mg/L,溶解态总磷(TDP)浓度由0.031 mg/L降至0.021 mg/L;植物对降雨事件下流域输入沟渠中的TDN、NH4+-N、NO3?-N和TD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1.90%、27.92%、29.80%和31.02%.[结论]在热带和亚热带集约化径流农业流域,选择连接上游坡地与下游河湖水库的沟渠植草,可以对流域流失氮磷实施有效地拦截和去除,是一个简单、可行、有效的农业面源污染流域防控措施,值得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土壤养分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为多元化轮作模式秸秆还田和水稻提质丰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8—2020年在陕西省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韩塘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包含轮作模式和秸秆还田2个处理因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油菜–水稻(R–R)、绿肥(紫云英)–水稻(G–R)、冬闲–水稻(W–R)3种轮作模式,每种轮作模式设秸秆不还田和秸秆还田,共6个处理.水稻收获后,测定了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以及0—20 cm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轮作模式和秸秆还田
[目的]种植利用绿肥和稻秸还田是水稻土培肥的重要措施.硝化作用是氮循环中的关键过程,我们研究了绿肥与稻秸还田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以明确紫云英–稻秸联合还田下的稻田硝化作用机制.[方法]水稻盆栽试验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单独紫云英(MV)、单独稻秸(RS)、紫云英+稻秸(MV+RS)、单施氮肥(N)、紫云英+氮肥(MV+N)、稻秸+氮肥(RS+N)、紫云英+稻秸+氮肥(MV+RS+N).研究了在不施氮和施氮条件下,紫云英、稻秸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性状及硝化作用的影响,并通过特异性细菌抑制剂(卡
[目的]果园豆科绿肥还田是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重要途径.研究不同绿肥替代化学氮肥比例对柑橘幼苗生长、氮素吸收、根系形态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以期为柑橘减施氮肥和实现绿色有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柑橘(Citrus reticulate L.)幼苗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供试绿肥为拉巴豆(Dolichos lablab L.)和印度豇豆(Vigna sinensis Hayata).在相同氮磷钾养分施用量下,设置5个绿肥氮替代比例:0(100%F)、25%(25%G+75%F)、50%(50%G+5
[目的]探讨紫云英在水稻生产中的增产降镉(Cd)效应以及降Cd的生理机制.[方法]5年田间微区定位试验设4个处理:不施任何肥料(CK)、翻压紫云英(GM)、单施化肥(F)和紫云英翻压配施化肥(F+GM),翻压紫云英的处理冬闲田种植紫云英,作为绿肥在早稻插秧前翻压还田.在双季稻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水稻植株样品,分为根、茎叶、籽粒3个部分,测定其Cd含量.[结果]1)与CK相比,F+GM与F处理5年水稻产量显著增加,GM处理从2017年起增产显著;与F处理相比,F+GM处理5年水稻均增产,其中2016与
[目的]研究生物有机肥和化肥对鲜食型甘薯干物质积累、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为鲜食型甘薯的优质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18和2019年,以鲜食型主栽品种\'济薯26\'为供试品种,在山东济南丘陵区进行了两年定位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单施化肥、单施生物有机肥、化肥生物有机肥配施处理.在移栽后50、100和150天,取样分析植株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于成熟期,调查分析块根产量及品质,以及0—20 cm土层土壤肥力指标.[结果]与单施化肥相比,单施生物有机肥和化肥生物有机肥配合处理均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