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石油企业文化的转型与发展

来源 :企业文化·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创新逐步成为了当代企业文化的主题,对我国石油企业而言,社会的变革使石油企业文化面临重大的挑战,石油企业文化的转型迫在眉睫,本文对我国石油企业文化作出了分析,指出其存在的几大挑战,并探讨了石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石油企业;面临的挑战;文化转型;文化发展
  1 浅析当前我国石油企业文化
  1.1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是世界石油产销大国之一,我国石油企业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工业的恢复时期,主要是指1949年到1952年,在这个时期,百废待兴,作为国民经济的关键能源的石油工业的恢复迫在眉睫,所有,这个阶段国家对于石油工业的工作重点就是恢复已有的基本设施,发挥已有的设备能效,提高产量,并逐步发展。2)我国石油的初创时期,主要是指1953年到1959年,这个阶段国家成立了石油工业部,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资源勘探。3)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转折时期,主要是指1960年到1965年,在这个阶段中,我国发现了大庆油田、山东胜利油田等几个大型油田,这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布局。4)我国石油工业艰难地前进阶段,主要是指1966年到1978年,这一时期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严重影响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5)我国石油工业在改革中的发展阶段,主要指1979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我国改革开发的发展道路,我国石油工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前进。
  1.2我国石油企业文化的产生
  石油文化一词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首次提出,但是实际中,石油企业文化早着石油企业成立之时就已经开始了,并且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流传下来。在在我国石油工业开发建设的早期,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特殊性,会战式开发模式以及面临的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大致相同,油田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培育形成了以 “柴达木精神”、“玉门精神”、“三老四严”“大庆精神”等为代表的企业精神和理念,当时来说藏骨较小,传统的石油企业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统一的文化。传统石油企业文化可以理解成一种以爱国、求实、创业、奉献为核心的企业精神,科技先行的经营战略、艰苦创业的企业形象,自觉奉献的价值观念、严明细致的作风、出手过硬的素质。我国传统石油企业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就是爱国、求实、创业和奉献的企业精神。
  1.3我国石油企业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看着我国石油企业文化的诞生、成型、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这40多年来企业文化发展积淀的特征,可以将我国石油企业文化比作是准军事组织文化、混合文化、政治文化、独特的会战文化、榜样文化、达观英雄主义文化、开拓进取文化。
  2 当前我国石油企业文化所面临的挑战
  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对石油企业文化也提出了重大的挑战,传统的石油企业文化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2.1随着社会转型而改变的价值观的改变推动石油企业文化的改变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开始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开始想自由开放的国家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人们开始追求物质利益的生活,经济利益和经济成分,社会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就业方式和岗位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日趋多样化。同时,利益格局和经济结构的改变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观念发生了改变,社会上出现了各种畸形的思想观念,如享樂主义、拜金主义、个人极端主义等等。社会的转型给人们带来的改变不但给石油企业文化增添了活力,为石油企业文化的转型和发展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而且还使传统的国有石油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产生了距离,各种不健康的,消极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企业职工,尤其是一些年轻的职工。所以,社会的转型必然推动石油企业文化的改变。
  2.2石油企业制度的改变要求企业文化的重塑和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在石油企业中开始站不住脚,我国的石油行业的社会服务和生产方式开始进入市场经济模式下欲运行,石油企业开始了现代大型企业的建设进程,石油企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正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石油企业的重组改制涉及人事制度、企业管理体制、分配制度、用工制度、福利制度、裁员制度等多方面的内容,职工裁剪、机构撤并和下岗分流关系着企业职工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影响面及其广泛,如果处理不好,必将影响这个企业甚至是整个行业的稳定性。但是,石油企业的重组和改制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必然一步,传统的石油企业制度和文化制约着我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发展,所以,石油企业制度的改变要求企业文化的重塑和创新。
  2.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进我国石油企业文化的改革与创新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阻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使得各行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和活跃。国外的石油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改善管理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适应当代社会环境的需要,我国的石油企业在这个环境也抓住了历史的机遇,成功重组改制并在海外市场上成功上市,这标志着我国石油企业进入了世界性的贸易市场,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生产和经营都进入了国际性市场之中,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石油企业不断面对着国际市场上的石油巨头的挑战,国外石油巨头不断抢占市场份额,我国的石油企业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压力,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我国石油企业自身各方面的提高迫在眉睫,所以,这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趋势促进了我国石油企业文化的改革和创新。
  2.4石油企业需要新的企业文化来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
  知识经济的到来标志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的主要动力开始转向知识、技术和信息,企业发展的关键就通过创新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替代了物质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之间的竞争取决于企业水平的竞争和创新及管理制度之间的竞争。对石油企业来说,这种现象更为凸显。我国石油企业在之前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人力,技术和管理上的资源,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与世界上的石油企业巨头相比,我国的石油企业无论是从管理上还是人才的储备上以及技术的累计上都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现在社会的发展靠的是人才,人才的来源和凝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文化制度是否合理,我国石油企业十分重视精神教育和企业职工的培训,对文化整合的传统十分重视,这种特点与知识经济相结合必然为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带来强大动力。   3 我国石油企业文化的转型
  3.1政治型行政型文化转向经济型和经营管理型
  我国石油企业发展初期阶段的半军事化管理体制在后来开始转化为石油管理局体制,然而,长期形成的高度行政型的运行机制和政治化的管理体制依然还存在着,尤其这种体制衍生的一些思想观念成为石油企业及员工的集体意识。这主要表现在石油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高度政治化和行政化的企业运行机制两个方面。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开始变得不适应了,高度政治化的文化必须转向经济型、经营型的文化,企业文化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方针必须是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这样就能很好的调动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使官僚主义和官本位特权的思想意识不复存在,企业才能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成才观和人才观,把石油企业原来那种先进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转化为提升企业效益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经营理念和企业价值观,将企业文化的建设视为企业经营管理内在的一个部分。
  3.2依赖型文化转向自主型
  长期以来,石油工业一直是我国计划经济中色彩最濃、影响最深的行业,石油企业的物资供应、生产经营、干部任免、人员调配、医疗保障、工资福利等问题都是国家统一安排,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的计划,基本上可以作为国家的附属物。这种模式使得石油企业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权,对国家高度依赖,这种表现在企业本身,也表现石油企业的所有职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变,我国石油企业的重组的完成,石油企业如同其他大型国企一样成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以独立主体的资格参与市场交易与竞争,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决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随着国有企业原有的医疗保障、福利、养老等诸多问题开始社会化,石油企业员工开始面临着市场的岗位竞争,完全依赖于企业和国家来解决自身的生活中和工作中问题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就要求石油企业及其员工都必须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石油企业文化开始由依赖型文化转向自主型。
  3.3群体型文化转向个体与群体并存型
  群体型文化主要是指我国石油企业在长期的对国家经济建设的奉献和集体主义教育中所形成的一种强调集体力量、重视群体价值、以发挥群体作用为主的精神传统。这种传统在培养石油企业员工和调动全部力量解决科技难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也回避个人价值、忽视了个人利益、片面强调个人对群体的义务、不利于创造性人才成长等问题,不重视个人才能发挥、使个人的创造才能和主体意识的实现受到一定的压制,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率。现在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各企业都越来越重视企业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优秀员工进行奖励等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改善了工作态度,也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反过来,员工的认真工作必将企业带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企业文化必须实现从群体型文化转向个体与群体并存型。
  3.4外生型文化转向内生渗透型
  随着我国石油企业形成了以经济效益为企业目标的变革,企业文化的塑造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也是企业管理适应现代社会特点的自然选择,它不是单纯服从于菜项政治任务或某个政治目标,而是该服从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和企业效益的提高。这就要求把企业文化观念的变革和文化的建设纳入到现代企业改革的整体规划中去,制度建设与观念建构同步规划、坚持体制改革与文化转型、同步实施、协同作用,形成一种来自企业经营管理内在需要的企业文化。
  4 我国石油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4.1形成一种具有当代意识的企业价值观念
  价值观是任何一个企业的基本观念和信念的体系,它是整个企业文化的精髓部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转型其实也就是企业价值观的改变。石油企业爱国、求实创新、奉献的企业精神就体现了石油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然而在心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价值观念需要发生改变,赋予新的内涵,这需要石油企业确立与传统价值观念相融合的新的企业价值观念,例如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注重企业品牌价值的建设等。
  4.2重视石油企业品牌与形象的塑造
  现代市场的竞争也是企业品牌价值的竞争,拥有一个好的企业品牌和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保持企业长久竞争力的根本保障,也是企业无形资产最为宝贵的一个部分,石油企业同样也需要重视石油企业品牌与形象的塑造。
  4.3加强企业伦理建设
  当代世界重视对资源、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和人的全面发展,企业伦理日益成为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内在需求,也是一个企业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认同感的重要手段。我国石油企业向来重视企业伦理的建设,尊重企业员工,以无私奉献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了良好的道德形象,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石油企业更需要加强与拓展企业伦理建设的层次和范围,这主要包括了企业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和竞争观、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积极参与所在社区的社会事务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与关心职工的生活工作于发展问题等五个方面。
  5 结束语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新的社会环境,我国石油企业的转型迫在眉睫,石油企业需要通过自身的转型与发展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在新的环境下健康成长,本文对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作了简要的分析,指出了当前我国石油企业存在问题及需要改变的地方,为我国石油企业文化的发展方面指明了道路。
  参考文献
  [1]我为祖国献石油-石油知识与石油文化.辜忠涛.编/2006-09-01/石油工业出版社
  [2] 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优秀论文选编中国石油企业协会编/2011-07-01/石油工业出版社
  [3] 企业文化与企业人文指标体系 刘光明,夏梦.著/2011-06-01/经济管理出版社
  [4] 企业文化新论 秦建民.编著/2006-12-01/石油工业出版社
  [5] 现代企业文化——现代工商管理文库. 刘光明.编著2005-11-01经济管理出版社
  [6] 企业文化管理:中国企业进化之道 祝慧烨.等编著2011-07-01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单位:冀东油田公司南堡油田作业区)
其他文献
与“全面发展”理念相比,“核心素养”理念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和精细化,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发展方向提供明确的指导,促使学生通过学习同步发展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
目前高校音乐发展速度特别快,而高校的声乐教学的改革也在逐步推进,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继承优秀音乐传统,教学改革提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这样也有助于促进高
组织的硬度与组织的结构密切相关, 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的分子构成以及这些分子构成的组织形式. 然而, 传统医学影像模式(包括超声、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磁
摘要:自动化程度不高,加工精度低的普通机床满足不了市场需要,结合本企业实际分析了普通机床存在自动化程度不高,加工精度低的实际,提出了更换成自动化程度高的数控机床迫在眉睫,普通机床实现自动化和精密化改造势在必行。  关键词:钻床 数控 改造   1、引 言   目前,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多年累积生产的普通机床,这些机床自动化程度不高,加工精度低,要想在短时期内用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大量更新,替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要:作风修养是广大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根本保证,是一个人信仰追求、思想境界、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优良的作风反映出优良的党风和良好的政风,改进党的作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坚持党风廉政建设长抓不懈,提升广大党员干部作风修养,必须努力树立“六种意识”。  关键词:提升;党员干部;作风修养;意识;创新;  领导干部作风对党风、民风具有带动和引导作用,党风、民风反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视网膜黄斑部是人眼视觉最敏感的部位,它位于视网膜血管颞上及颞下支之间的6mm范围的区域,是眼底的后极部(约为视野中央6°),是维护中央视力的最关键部位,一旦这里发生病变,
当前,伴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基层通过网络反映人口计生问题的群众越来越多。做好网络舆情工作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手段,如何化解网络舆情,加强人口计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基层工作管理逐渐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非常现实的问题,需要我们正确面对,在实践中探索创新。  一、化解网络舆情,加强基层人口计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充分认识当前人口计生网络舆情的现状  当前,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把网络作为为群众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