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养儿:让乡村与童年更近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xc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窗户的灯光照着院子,鸡鸭狗兔羊都安安静静,天天坐在我腿上,我抱着她。村子里有说话的声音、狗叫声、电视响声、蟋蟀叫声,还有烧火的烟味、做饭的香味,泥土的湿味。过两天我们就可以去西瓜地买西瓜,种白菜和萝卜……中秋节我们可以看到清清楚楚的月亮……冬天烧土暖气的时候,我们可以在炉子里烤我们自己种的红薯。”
  在新近出版的《下乡养儿》一书中,冯丽丽以日记形式记录了她和丈夫带着女儿天天搬到京郊农村,用亲近自然疗法治愈家庭的失败与伤痛的故事:因孩子恐惧上学,连睡觉都怕,跟校方沟通、接受心理辅导都无果,这对夫妇辞工下乡带孩子,在农村呆了4年,最终让孩子找回快乐,返城读书。
  其实,即使没有这本书,“下乡养儿”的话题,也让不少为人父母者有着参与讨论的热情。课业负担的沉重、日渐污浊的空气、不再安全的食物,让人想念乡村的迟缓与清洁。可以说,“下乡养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育儿可能,却也是一场奢侈大胆的行为。无论是几年前北大MBA夫妇带女儿隐居终南山,还是最近武汉7对父母带孩子回农村自教的现实案例,下乡养儿既是一个热闹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尴尬的存在。
  武汉山村:7对父母的选择
  “下乡养儿”对成日困于城市车马喧哗之中的家庭,很有吸引力。下乡识野趣,亲近大自然,关心粮食和蔬菜,不仅符合孩子的天性,对成年人也是一种愉悦的生活体验。正因返璞归真,回归了乡土的朴素人情,冯丽丽夫妇才找到了更符合孩子天性的成长环境,孤僻、胆小、沉默的孩子,重新回归自然、健康的成长状态。
  冯丽丽一家在京郊山村居住了四年;无独有偶,一年多前,武汉也有7对父母将孩子从武汉市区带到黄陂区木兰乡,他们在一个小山村找到一所废弃小学,改建成集住宿、学习一体的场所后,家长充当起老师,闲时就与孩子一起开荒种地。
  这7家家长是好友,平时总带着10个孩子在一起玩儿、读书。孩子长大后,大家觉得在城市奔波相聚浪费时间,顾及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便萌生了搬到农村去住的想法。
  他们选择的这个山村并不封闭,村里建筑整齐漂亮,村边小河潺潺,周遭小山环绕。合伙租下村中一所偏安一隅的废弃小学,简易装修后,大家便从城区搬来安营扎寨;除了偶尔利用周末回城度假,多数时间都住在村里。
  宿舍楼后院,是家长带着孩子开垦的菜地,白菜豌豆长得郁郁葱葱;厨房里堆放着有机稻米和周边村民送来的南瓜。“过简单的生活,只吃素食,穿最普通的衣服,一个月有300元钱就够了。大家彼此关系单纯,每晚8点就上床睡觉,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一位妈妈说。
  在山村,孩子们的教育全由家长授课。早晨7点半起床,吃过早饭,孩子们坐在蒲团上,诵读四书五经;之后,大些的孩子学数学、书法课程,数学课主要由游戏和故事等手法构成,讲求实用性。3岁以下的孩子主要就是玩。每周五,孩子都要去周边小山“探险”,摘野花找石头。周六有一节英语课,跟老师朗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远离城市的污染和喧嚣,保护孩子的天性,尽可能给他们自由,一片没有污染的人文和自然环境,陪伴他们一起学习和成长,这就是我们想给孩子们提供的生活。”一位妈妈这样解读她心中的“世外桃源”。
  在山村,孩子们有专门的图书室,摆着教育、科学、绘本类书籍。孩子们没有考试,但也有任务,是跟家长一起刷墙布置教室、填埋垃圾、种菜浇水等,大点的孩子自己手洗简单衣物。“很多人以为教育就是上学考试。而我们认为,让孩子跟父母在一起劳动、读书,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们可以在自然中学习,从模仿父母中学习。”家长之一万老师说。
  下乡养儿利弊何在
  据了解,武汉7对父母中实际常在乡村陪伴孩子的多为母亲,父亲在城市赚钱养家。这些家庭有的是私营业主,有的是教师出身,也有个别家长是“海归”。他们主张“在家上学”,还在网上成立了“在家上学联盟”,已有南京、上海、北京、广东、成都等20多个分站点。
  针对上述7家家长的做法,武汉市教育局有关人士指出,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虽然孩子也在接受教育,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送其入学”接受教育。只是,《义务教育法》并未明确规定,若不按条款行事家长会受怎样的处罚。该人士称,家长的教育资质未经认定,孩子们又没有学籍,教学质量也无从评判。
  对此,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冯桂林则认为,这是一种值得倡导和肯定的现象。这些家长是在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一种探索。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弊端就是忽略了健全人格的培育,造成了对孩子的童心和人格的压抑。不过,冯桂林也认为,这种尝试具有风险性,将来会在升学、社会评价和认可等方面存在系列问题。所以,如果其他家长没有足够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知识,就不能盲目效仿。
  当然,理想与现实之间难免存在鸿沟。陶行知曾说,儿童生活即儿童教育。在儿童教育作家三川玲看来,实际上“我们提供给儿童的,都是虚假的购买来的生活”——比如农作,是去大棚里面摘下成熟得刚刚好的草莓,然后用比市场更贵的价格去购买;不去真正的沙滩或泥地里玩耍,而是到商场围起来的15平方里面花30元玩一小时干净的沙子;不在田间地头、小区楼下跟小伙伴游戏打闹,却在优雅漂亮的早教机构,跟一群突然认识的孩子“社交”。
  几年前,北大MBA的孟尧夫妇就因眷恋传统文化,带女儿西西隐居终南山多年,用诵读经典的方式教育女儿。孟尧认为,居住在山林中更适于对西西的“格物”教育。西西每天早晨6点起床,6点半诵读《论语》等经典,9点读英语,午饭后背《诗经》,午休后抄写英文和古汉语,晚上画画用毛笔白描勾勒花卉、古装人物或等,听妈妈讲《说文解字》。
  在孟尧的理解里,终南山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格物”条件。山谷里前后数里地不见人烟,屋子附近的榛子林下常传来野猪刨土的声音。离家不远的山头长满了松树,被西西爸爸修整成一个茶寮。每有访客,西西乐于给他们当向导,奔跑在最前面,她还认识周围所有野花以及各种不知名的昆虫,记得每一个节气。   《下乡养儿》出人意料地热销,说明不少家长有让孩子脱离现行教育框架的强烈欲望。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深泉学院,今年5月,重庆南开中学彭书涵被美国深泉学院录取,引发了一阵“深泉热”。加州沙漠地带的深泉学院,是一所只有25个学生的“初等学院”,突然在一个十几亿人的国家走红,耐人寻味。
  深泉学院更像一个教育乌托邦。学生在这里学习、劳动和自治,学校牧场上有三百多头牛,一群小伙子在这里除草,挤奶,修水管。其实中国有类似的学校,如安徽休宁的“德胜-鲁班木工学校”。深泉那种山谷、土地,中国到处都有。现在也有家长,在做这方面尝试。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周末或假期,携一家老小上山下乡、亲近自然。但如果要让一户城市家庭长年携家带口居于乡下,过那种与世隔绝的瓦尔登湖式生活,恐怕也没有几个家庭有这样的勇气。学者熊培云说:“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向天地开放的年轻生命,也为今日不曾带自己的孩子久居乡村而耿耿于怀。”
  “下乡养儿”仍显另类
  目前,置于当下常见的教育路数中,“下乡养儿”仍显另类。有人认为,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现行教育体系下,恐怕没有多少家庭拥有这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资本与勇气。在城市囊括了绝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的情境下,下乡是否会让孩子失去教育先机,是家长的普遍忧虑;其次,父母有较高的收入,足以负担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开支也成为“下乡养儿”必备的物质基础。
  教育资源的城乡不均,成为多数家长对下乡养儿的最大担忧。“农村的教育方式比城里更加‘应试化’,这对小孩的成长不利。”有家长担心,乡村教育资源不足,让孩子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在需要拼攒努力的时候,实力不足”。
  其次,孩子在乡村的人身安全,也让家长无法放心。没有护栏的水塘,散养的猫狗,监管不严格的商品,卫生习惯与孩子欠缺的自理能力,也是家长不能放手的原因。如此,孩子的乡村体验,就被加上诸多限制,如时间不能太长,必须有父母陪伴。
  对比下乡养儿和城市养儿,冯丽丽也认为各有利弊,“乡下有大自然,有动物,有邻居,但生活比较单调,有好多我们不太接受的思想。城里有书,有博物馆,有比萨饼,但是孩子可能对四季,对自然缺乏感受。”因此,她建议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如果条件具备,尽量利用两个地方的优点。”
  冯丽丽的女儿天天,如今带着这种美好的感受回到了城市。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局,“只要他们还活着,生活就还在继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一个又一个的麻烦等待他们去解决,他们在面对,在改变。”曾连载《下乡养儿》的《读库》主编张立宪说。
  下乡生活会给孩子们留下难忘的记忆,而家长也意识到这种体验的重要,然而,几乎没有几个人愿意将孩子放在乡下养。父母当然无法放弃现有可以支撑生活的一切,包括工作、社会关系。而乡村,也不再是想象中的模样,虽然天空清朗、树木挺拔,但城市化所不可避免的问题已经在侵蚀着乡村原有的样貌——它们头也不回地走在了消失的路上。重要的是,城市的教育资源依旧为乡村不可匹敌。
  尽管乡村意味着新鲜的空气、自由的空间、缓慢的节奏、放松的心情,孩子体验乡下生活,可以增长见识,懂得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但在面对是否愿意把孩子放在乡下这个问题,多数家长认为,生活、工作、家庭都在城市,都市人距离乡村已经越来越遥远,下乡养儿是一个不现实的话题。
  有为数不少的家长表示,可以尝试寻求两种教育模式的融合,吸收这些父母对教育的某些理念和做法,在生活中实施。也有人认为,越来越多人放弃学校教育,这也提醒教育部门应当思考如何在当前国情下,构建更多元化、更符合孩子发展的教育模式。
  或许,“下乡养儿”顶多只是一种个性化尝试,它值得被包容和理解,却很难具备推广价值。从另一层面来说,“下乡育儿”给我们的启示,也绝非是把教育探路导向“下乡”这一条道那么简单。学会因材施教,学会顺应教育规律与尊重孩子天性,恐怕才是“下乡养儿”真正给出的教育密码。
  或可预见,未来的孩子,也许将会与乡村越走越远了。从乡土社会中走来当代中国,其实在靠血缘维系着农村和城市的人际关系。多数孩子的下乡体验,是源于父母探望长辈时顺便为之,当父辈彻底消弭了这种关系,试想,孩子的乡土生活还有多远?
  正如一个孩子所说:“因为家乡不在乡村,我没有去过。”
其他文献
我到北京后,已经十几年没有吃到海鲜了。  最近在电视屏幕中看到《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勾起了我对家乡海边美味的忆念。  这部纪录片的第二集,说到了台州三门湾海涂上的跳跳鱼,它也叫弹涂鱼,在滩涂上灵活地跳跃着。老家的人叫它弹胡。弹,是它行动的方式,总是在海滩上昂着头,蹦蹦跳跳。渔民们就会知道潮水的涨落。因为它以弹跳为生,行动灵活,因此也成为口感最好的餐桌美味。在镜头里,赤杨村渔民杨世橹,戴斗笠,挎竹
期刊
编者:2014年1月15日,5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辗转2800多公里,到达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海子乡新场村骑龙小学,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支教活动。本刊记者马慧娟作为支教志愿者参与了本次活动,亲身体验并记录下山区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我们刊登部分内容,希望以此唤起更多人对山区孩子,特别是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抵达,震惊!  “劳动力均从事第一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其收入来源主要以在家
期刊
美国一家名为“空中食宿”的租房网,近日推出大批名人住过的房屋出租,其中就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的两居室公寓,标价135美元。这是一间两居室的房子,位于纽约上东区,奥巴马在这里读书时,曾租住过两年。房子里所有家电设施一应俱全,只是客厅和厨房较小。奥巴马在《我父亲的梦想:奥巴马回忆录》中提到过这套公寓。  除奥巴马的公寓外,这家网站也出租很多其他名人居住过的公寓,像好莱坞明星艾娃·加德
期刊
美国的霍华先生读中学的时候,家里没有钱,他只能在学校的福利社里洗盘子、擦柜台、卖冰激凌,挣钱交学费和生活费。在他拼命干着这些活计的时候,他的同学们在打网球或者跟女同学约会。  显然,霍华也不满意自己的生活,他不甘心眼下的状态,他希望自己能够改变命运。可是,想来想去,他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命运。既然没有什么办法,再埋怨也没有意义。他想,自己应该努力使自己喜欢眼下的工作,让自己的工作可爱起来。于是,他
期刊
炎热的夏天悄然来袭,“解渴消暑”自然成为人们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西瓜味甜爽口,不仅消暑止渴,而且富有营养,被人称为“夏季水果之王”,备受人们的珍爱。然而,西瓜也是一位很好的导游,带我们在炎炎的夏日里展开一场奇妙的旅行。  山东省东明县  东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鲁西南平原,全境系黄河冲积平原,百里平畴,一望无垠,总面积1369.8平方公里,是黄河入鲁第一县,东临菏泽,东南与曹县交界,南与河南省兰
期刊
1979年4月,我在村小学读二年级。  那是一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我长得细细瘦瘦,豆芽菜似的,营养明显不足,只是成绩还好,班上四十多个同学,不想考第一都很难。时不时捧回一张奖状,邻居们都抢着看,满口赞美,然后将自家的孩子一把扯过来,一顿臭骂。这很让我父母受用,备感脸上有光,更让我感到读书有奔头。  那天早晨,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我将母亲用烂衣服拆洗下来的布缝制的书包抱在胸前,向家长要两分钱,买一
期刊
我曾写过一首自嘲的打油诗,其中有这么一句:“半生奔忙驴盘磨,老来何惧鬼打墙。”驴盘磨见是见过,其感觉如何只有拉磨的驴自己知道。鬼打墙倒是亲历过一回,至今想来还毛骨悚然。  先说驴盘磨。小时候在姥娘家住时,最喜欢看碓磨。农家院里的磨房,一般设在一进街门那两间南房中,窗户很小且遮得严实,里面就很幽暗。当间一盘石磨,围着磨盘的一圈地面,坑坑洼洼的是拉磨驴踩出来的。驴套在磨杆上被蒙住眼,以防它转晕了不听使
期刊
继李克强被赞“最佳高铁推销员”后,习近平主席也在欧洲卖力地推销起中国核电。此次德国之行,主席夫人彭丽媛现场拍照用的手机是中兴nubia(努比亚)Z5 mini(号称手机里的单反)。一举带热国产手机销售,中兴通讯股价连续两日飘红。  各国政要出访时总要扮演超级推销员的角色,这些幸运的产品除了高铁、核电、电子产品,也有一些很另类的个案——  2013年4月25日,法国总统奥朗德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最
期刊
邵逸夫晚年经常去泰国休闲养生,第一次下榻巴提迈饭店就感觉很不错,第二次再入住时,他对饭店的好感迅速升级。  那天早上,他走出房间去餐厅时,楼层服务生恭敬地问道:“邵先生是要用早餐吗?”  邵逸夫很奇怪,反问:“你怎么知道我姓邵?”  服务生说:“我们饭店有规定,晚上要背熟所有客人的姓名。”  这令邵逸夫大吃一惊,因为他住过世界各地无数高级酒店,但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碰到。  邵逸夫走进餐厅,服务小姐
期刊
6月8日至11日,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览会在京举行,本届展会以“节能低碳 清洁空气”为主题,大批中外企业携带清洁空气先进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来此参展,成为最大亮点。本届展会特别设置“清洁空气及环保区”,还首次设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节能低碳环保产业联盟专区”。  清洁空气,“神器”亮相  今年环保展上,清洁空气的各项“神器”成为了主要亮点,如可降低路面飞扬尘土的固化剂、近100%的空气超净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