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看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因此必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
一、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融合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当今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语文信息的社会,学校、家庭、社会、书籍、影视、广告、标语等等,语文信息源无处不有。小学生不可忽视对语文教科书的学习——从中掌握学习方法,如查字典,理解句子意思,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等。但最终要能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课外书,从中汲取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在课内教学中注意总结学法,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学法进行课外阅读实践,尽量做到学习一篇课文时,能阅读一两篇相关的课外文章或某部书籍。如教《桂林山水》一课,引导学生去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的《桂林山水为什么那样秀丽》一文;教学《三顾茅庐》一课,引导学生去阅读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主要从这几方面寻找:1、相关题目、内容的读物;2、相关体裁的读物;3、相关作者的读物;4、相关拓展,补充性阅读。
二、激发阅读兴趣与布置一定阅读量相互渗透
据有人调查表明:小学生对课外阅读有浓厚兴趣的几仅占便宜5—10%左右,经常阅读课外书的约占据10—20%。由此可见,主动阅读课外读物的小学生还是少数。因此,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具体方法有:1、介绍一些儿童感兴趣的、情节生动、语言流畅的读物,如,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童话传奇等。2、举行讲故事比赛:3、举行摘记、读书笔记展览;4、举行古诗词诵读比赛等等。前一项活动是从选择读物生动的内容入手,通过引导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后三项比赛是从引入竞争机制着手,通过展开竞赛,促使学生主动去寻找有关材料阅读,在比赛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渐培养阅读兴趣。
其次,要布置一定阅读量让学生阅读。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任务驱动下,人能积极启动其思维,动作等。阅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作为小学生,辨别能力和抑制能力比较差,由教师布置一定量的阅读是很有必要的。到底要布置多少的阅读量?应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生个体实际来定。以下介绍有些教师的做法供大家参考。低年级:每天课外阅读不少于20分钟,能每两天读一篇简短文章(或儿歌),每周能背一首古诗。中年级:每天课外阅读不少于30分钟,每天读一篇简短文章,每周能背一首古诗词,背10条成语、谚语、歇后语、名人名言等,每学期阅读两本儿童读物。高年级:每天课外阅读不少于45 分钟,要有坚持天天读书看报的习惯,每天读一篇文章,每周背2首古诗词,背记10个成语,10条歇后语或谚语,10条名人名言等,每月阅读一本书。
通过开展激发兴趣阅读和布置一定阅读量阅读,双管齐下,互相促进,激发兴趣,养成习惯,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三、 近期效益阅读和远期效益阅读交替进行
所谓近期效益阅读,就是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收效快的读物。如让学生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读物或小学生作文选等。这对完善学生的课内阅读和写作,有明显的效果。
所谓远期效益阅读,就是学生目前阅读的东西,虽然与教科书的学习关系不大甚至无关,对学生目前的语文学习成绩提高作用不大,但对学生初中、高中、大学的学习,乃至其将来成才,却起着巨大作用。如引导学生去阅读古诗词、中外名著、科普读物,背记名诗名句、成语、歇后语、谚语等等。这些阅读属于积累沉淀式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乃至对学生将来成才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将近期效益阅读和远期效益阅读结合起来,使学生的阅读得到优化,产生最佳的效益,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环境之中。
四、课外阅读与摘抄写作互相结合
语文素养包括阅读理解和写作运用。阅读是理解,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表达,又得益与阅读,两者密不可分。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扩大知识面,积累语言,学习写法,仿效写作,提高写作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这里要注意三点:1、精读于略读结合。精读,就是对一些名家名篇要多读几遍,不仅要了解它的思想内容,还要揣摩它的写作方法:为什么写得这么好?略读,就是对一些报刊杂志,一般的文章和书籍,只要浏览,或有选择读一读,大体了解主要内容即可。2、要注意摘抄精彩片断。对一些经典美文,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揣摩,其中一些好词好句,精彩片断,要及时分门别类摘抄在本子,做好语言积蓄,以备日后进行诵读和写作引用。3、要注意进行仿写练习。对于美文,在诵读和揣摩写法基础上,应进行仿写,这样做到读中悟法,读中学写,读写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有效地弥补了课内阅读的不足,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课外阅读的面越广,接触的语文材料就越丰富。同时,课外阅读还陶冶着学生的性情,帮助学生形成综合的语文能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注重课外阅读的实效性,这将是今后学生发展的主流。
一、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融合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当今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语文信息的社会,学校、家庭、社会、书籍、影视、广告、标语等等,语文信息源无处不有。小学生不可忽视对语文教科书的学习——从中掌握学习方法,如查字典,理解句子意思,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等。但最终要能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课外书,从中汲取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在课内教学中注意总结学法,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学法进行课外阅读实践,尽量做到学习一篇课文时,能阅读一两篇相关的课外文章或某部书籍。如教《桂林山水》一课,引导学生去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的《桂林山水为什么那样秀丽》一文;教学《三顾茅庐》一课,引导学生去阅读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主要从这几方面寻找:1、相关题目、内容的读物;2、相关体裁的读物;3、相关作者的读物;4、相关拓展,补充性阅读。
二、激发阅读兴趣与布置一定阅读量相互渗透
据有人调查表明:小学生对课外阅读有浓厚兴趣的几仅占便宜5—10%左右,经常阅读课外书的约占据10—20%。由此可见,主动阅读课外读物的小学生还是少数。因此,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具体方法有:1、介绍一些儿童感兴趣的、情节生动、语言流畅的读物,如,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童话传奇等。2、举行讲故事比赛:3、举行摘记、读书笔记展览;4、举行古诗词诵读比赛等等。前一项活动是从选择读物生动的内容入手,通过引导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后三项比赛是从引入竞争机制着手,通过展开竞赛,促使学生主动去寻找有关材料阅读,在比赛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渐培养阅读兴趣。
其次,要布置一定阅读量让学生阅读。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任务驱动下,人能积极启动其思维,动作等。阅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作为小学生,辨别能力和抑制能力比较差,由教师布置一定量的阅读是很有必要的。到底要布置多少的阅读量?应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生个体实际来定。以下介绍有些教师的做法供大家参考。低年级:每天课外阅读不少于20分钟,能每两天读一篇简短文章(或儿歌),每周能背一首古诗。中年级:每天课外阅读不少于30分钟,每天读一篇简短文章,每周能背一首古诗词,背10条成语、谚语、歇后语、名人名言等,每学期阅读两本儿童读物。高年级:每天课外阅读不少于45 分钟,要有坚持天天读书看报的习惯,每天读一篇文章,每周背2首古诗词,背记10个成语,10条歇后语或谚语,10条名人名言等,每月阅读一本书。
通过开展激发兴趣阅读和布置一定阅读量阅读,双管齐下,互相促进,激发兴趣,养成习惯,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三、 近期效益阅读和远期效益阅读交替进行
所谓近期效益阅读,就是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收效快的读物。如让学生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读物或小学生作文选等。这对完善学生的课内阅读和写作,有明显的效果。
所谓远期效益阅读,就是学生目前阅读的东西,虽然与教科书的学习关系不大甚至无关,对学生目前的语文学习成绩提高作用不大,但对学生初中、高中、大学的学习,乃至其将来成才,却起着巨大作用。如引导学生去阅读古诗词、中外名著、科普读物,背记名诗名句、成语、歇后语、谚语等等。这些阅读属于积累沉淀式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乃至对学生将来成才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将近期效益阅读和远期效益阅读结合起来,使学生的阅读得到优化,产生最佳的效益,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环境之中。
四、课外阅读与摘抄写作互相结合
语文素养包括阅读理解和写作运用。阅读是理解,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表达,又得益与阅读,两者密不可分。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扩大知识面,积累语言,学习写法,仿效写作,提高写作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这里要注意三点:1、精读于略读结合。精读,就是对一些名家名篇要多读几遍,不仅要了解它的思想内容,还要揣摩它的写作方法:为什么写得这么好?略读,就是对一些报刊杂志,一般的文章和书籍,只要浏览,或有选择读一读,大体了解主要内容即可。2、要注意摘抄精彩片断。对一些经典美文,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揣摩,其中一些好词好句,精彩片断,要及时分门别类摘抄在本子,做好语言积蓄,以备日后进行诵读和写作引用。3、要注意进行仿写练习。对于美文,在诵读和揣摩写法基础上,应进行仿写,这样做到读中悟法,读中学写,读写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有效地弥补了课内阅读的不足,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课外阅读的面越广,接触的语文材料就越丰富。同时,课外阅读还陶冶着学生的性情,帮助学生形成综合的语文能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注重课外阅读的实效性,这将是今后学生发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