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杨舒平毕业演讲事件网络舆论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feng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舆论爆发的现象加强了人们对网络舆情关注和思考。本文旨在对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杨舒平毕业演讲事件的网络舆论进行研究,分析该事件网络舆论爆发的深层动因,反思网络舆论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建构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论;研究
  一、杨舒平毕业演讲事件概况
  5月21日,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杨舒平的毕业演讲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因杨舒平的演讲内容涉及“清新的空气”和“民主自由”等议题,并将中国与美国进行对比,引起了媒体和网友的各种解读。
  二、舆论爆发的深层动因分析
  (一)重回部落化的媒介生态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具有极强的革命性,它已经并将继续对现实社会产生强烈的冲击,不断推动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深刻转型。[1]传播学的技术学派麦克卢汉在其著作《媒介即讯息》中用“部落化”、“脱离部落化”和“重新部落化”来比喻人类社会从早期的口头传播时代、印刷媒介时代到电子媒介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这种变化是媒介本身而非其内容带来的,因此,媒介本身就会产生讯息,媒介就是讯息。[2]按照媒介决定论的观点,媒介技术的发展是网络社会各种现象生成的根本原因。
  新媒介赋予了人们诸多权利,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扩大了人们的知情权;各类社交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发表个人意见的平台和观点交流的论坛,扩大了人们的参与权、讨论权以及监督权。舆论作为“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3],经由网络这一传播渠道变得日益复杂。在此次毕业演讲事件中,舆情的发展和演变离不开媒介技术这一要素。新媒体传播技术使得毕业演讲视频跨时空传播,为舆论的产生提供了事实基础,新媒体传播工具为舆论的产生和扩散提供了空间,新媒介的传播方式深刻影响了舆论形成的机制。
  美国当代传播学家梅罗维茨结合了英尼斯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和戈夫曼的“拟剧论”提出了媒介情景论,认为人们则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不同的情境之间可能出现融合,一种社会角色在不同情境下可能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在此次毕业演讲事件中,杨舒平在演讲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与其在中国的网络环境中扮演的社会角色产生了矛盾,新媒介使这两种情境发生了融合,由此导致舆论哗然。
  (二)、网络文化的现实继承性
  在网络信息环境中,传统主流文化与新兴的网络亚文化之间的对立、隔离和交融都会对网络舆论产生影响。在个人行为中,潜意识中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就会跳出来指导人的行动。如果有众多其他人在场,这些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会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指导群体的行动。[4]在此次事件中,指责杨舒平的发言是一种不爱国的行为成为了优势意见,占据舆论上风,体现的即是传统文化对庞大舆论声势的影响。
  由于网络社会的个体化、多元性等特征,后现代文化在其中有着丰沃的土壤。后现代文化特征多样,主要包括反权威主义、多元化、非理性、平面化及思维的否定性与权力话语的消解性。[5]受后现代文化影响,网民通过网络对政治权威进行消解,对理性权威进行否定。在此次事件中,不少网友对杨舒平演讲的内容呈现出了与主流观点截然相反的理解。这些言论主要以讽刺的口吻嘲解主流的爱国舆论,通过构造新的词语譬如“你国”、“小粉红”等表现出了对主流舆论的对抗。试图维持中国社会传统的文化秩序的力量与试图打破和解构原有的文化秩序的力量发生的冲撞与摩擦在网络舆论中得以体现。
  三、反思网络舆论产生的影响
  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假定个人具有一种“准感官统计功能”,能分辨出周围意见气候的优势意见和弱势意见。个人处于被孤立的恐惧,会倾向于表达处于优势意见的观点而对处于弱势意见的观点保持沉默。由此,优势意见会变得越来越强势而弱势意见则会越来越沉默。个人的决策常常会受到群体的影响,一方面出于群体压力不敢表达与主流舆论相左的观点,另一方面则依仗群体多数人的力量和法不责众的心理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后者常常会导致网络谣言、舆论绑架等网络暴力现象。
  (一)网络谣言的盘根错节
  由于互联网传播的种种特性,网络谣言的源头更难搜寻,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更难把控。在此次演讲事件中,网络谣言也是层出不穷。有网友传出杨舒平是“官二代”,其父是昆明的警察,甚至质疑其留学的巨额费用的来源,后被官方辟谣。还有微信公眾号撰文“披露”马里兰大学以及其校长的背景,“揭示”其反华倾向,把该毕业演讲事件解释为一场新的“对华舆论战”。一些似是而非、主观臆测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将会导致受众对该事件过度地解读,离事实真相越来越远。
  (二)多数暴政的舆论绑架
  网络舆论因为其群体的力量会使得许多网民丧失个体的思考而完全迷失在群体中。网络群体中的个体受到“暗示”机制的影响以及个人的从众心理所形成的庞大的舆论声势被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公众利用,渐渐形成了一种舆论绑架的现象。一些媒体或公众利用其占领舆论优势意见的位置,发表一些不负责的言论,不管其是否真实可信,并且利用舆论的力量对不同的声音意见进行打压甚至攻击。在此次事件中,一些网民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对杨舒平进行恶意的攻击,甚至对其进行人肉搜索,曝光其家庭住址等。这些行为严重地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当多数人的爱国情绪来势汹汹时,这种行为就很容易被视作合理的从而得到纵容姑息。
  四、建立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在探讨网络舆论时,不可忽视其在中国的特殊作用:它既是放大镜,对社会事件放大与监视,起到社会预警作用;又是民众话语抗争的渠道,是民众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博弈方式,对民众情绪起到排解疏导作用。[6]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一)避免传统文化的矫枉过正
  “爱国主义”情感本该是一种自然的,由心而发的感情,不应该被当做攻击他人的私器。在宣扬爱国主义教育、凝聚民族情感的时候,要避免矫枉过正的现象。如若纵容一些打着爱国主义旗号实则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则会让爱国主义的行为贴上“非理性”、“脑残”的标签。只有理性、开放的舆论空间,才真正有助于让正确的观点得到显扬,让谬论丧失生存空间。
  (二)警惕对主流的解构走向极端
  当前网络上的解构主义盛行,甚至出现一种走向极端的趋势。对一切主流价值观进行消解,否定一切,企图打破一切现存秩序,这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缺乏理性的、盲目的行为。这种对主流的拆解一旦走向极端,则会碰触到社会根基的底线。这并不利于持有不同观点的双方进行理性的沟通与交流。只有建立了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在面对杨舒平毕业演讲等此类事件时,我们才能不被任何情绪裹挟,理性地分析看待。
  注释:
  [1]张春华:《网络舆情:社会学的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第2页。
  [2]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第176页。
  [3]喻国明:《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1,第9页。
  [4]余秀才:《网络舆论:起因、流变与引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第184页。
  [5]余秀才:《网络舆论:起因、流变与引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第186页。
  [6]余秀才:《网络舆论:起因、流变与引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第268页。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教育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加强高校资源共享研究成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主要从中俄边境高校资源共享的定义、共享的目标和作用、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共享、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等方面,对近十年来中俄边境高校资源共享研究进行简要的综述。其中,学界对中俄边境高校资源共享的定义虽存在分歧,但共识在逐渐形成; 对中俄边境高校资源共享的目标与作用多从积极的角
期刊
【摘要】:“道”家的思想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我国当代设计理论创新的源泉。“道”家美学文化对家居设计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对当代家居设计产生更多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内核,让道家美学的文化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与当代人的家居生活方式相吻合。  【关键词】: 道家美学;家居空间;传统文化;设计  一、“道”文化概述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道文化 的收集者则是庄子。道家哲学思想的载体是《老子》和《
期刊
【摘要】:中国唐代女性服饰元素走向世界,唐诗英译起到巨大作用,但文化空缺现象导致了女性服饰翻译的困境。采撷《唐诗三百首英译》中一些女性服饰描写,通过对服饰质料文化,生态文化空缺两方面剖析,可知译者选择合适词汇填补了服饰文化空缺。 对于部分处理不足之处,可用释意,加注的方式来对空缺进行填补,再现服饰文化内涵。(与文章内容不同,文中使用的是音译+加注的方法)  【关键词】:文化空缺;女性服饰;填补策略
期刊
1. Introduction  Jean Rhys was a 20th century Dominican and British novelist who might be regarded avant-garde today. Her Wide Sargasso Sea which written for Rochester’s mad wife-- Antoinette in Jane
期刊
【摘要】: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经过了“语言学转向”“语用学转向”之后不仅仅局限于文本间的研究,翻译研究者开始将翻译研究的范围扩展到社会,主流思想,政治领域,大众心理。翻译经历了“文化转向”的文化学派研究,关于翻译活动的外部因素的研究给文学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试以霍克斯英译《红楼梦》为例,探究文化的各个方面在译本上的投射。  【关键词】:文化转向,《红楼梦》,翻译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
期刊
【摘要】:在当今的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两大绘画体系,一个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一个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绘画,这两大体系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由于东西方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了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出现了差异。  【关键词】:绘画;文化;中西比较;差异  一、中西方观念的差异  中国文化最基本的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认为世界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
期刊
【摘要】:民间工艺是我国各族群应民众生活的需求,适应各地的生态环境、由广大民众自发创造、享用并传承的民间技艺和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和美术品多具有民间自作、自用和自娱的性质,它不仅与民众的生活需要存在密切的联系而且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各种生计方式:农耕的生计方式、牧业的生计方式、渔猎的生计方式等,民众生活中的纺纱织布、制作器具、礼仪节日中的道具及装饰完全是出于本身心愿的质朴的、实际的生活
期刊
【摘要】:本论文主要探讨许渊冲“三美”论在诗歌翻译以及对不同文体翻译的指导意义,以实例分析“三美”论的精妙之处,并阐述如何将“三美”论运用于翻译实践中。  【关键词】: 许渊冲“三美”论 翻译实践  1. 许渊冲与“三美”  许渊冲是中国当代一位伟大的翻译家,精通英语法语。他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并在世界获得了极高的认可,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走向世界。2010年,许渊冲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
期刊
【摘要】:政治演说是政治语篇的一种重要类型。近年来不少人从评价理论的角度解析政治演说,但是,分析角度多是同时涵盖三个子系统,难免太笼统,难以从具体地某一角度分析政治演说中的人际意义的构建。本论文选取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就职演说,仅从评价理论的态度子系统出发,具体分析这篇演说。  1.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SFL)学以“系统”为基本范畴,以“功能”为核心概念,自创立以来致力于基于系统网络对语言的分析研究
期刊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情况及对课时分配的原理  传统文化折射出的中国人的人生观点,对我们的工作学习有着深刻的启示,通过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提取和吸收,学生可以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的责任感,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使得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合理的保护,而更好的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每个人更好的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所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也是高校大学生综合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