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来源 :教师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a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学是青少年进入数学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具有初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激发数学课堂中学生兴趣谈谈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数学课堂;兴趣;初中数学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意识倾向性。数学学习兴趣是指渴望获得数学知识,探索数学问题的倾向性。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兴趣可以使学生的认知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从而注意力集中并积极地进行学习。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能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经久不衰的求知欲。怎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昵?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首先,要积极唤醒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 学习心态,从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醒其参与学习的热情。
  然而,有的教师认为,高年级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似乎已进入“休眠”状态,“导”也无用。其实不然,试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见识愈广、思维也愈成熟,“自主”的意识也就更强,他们怎会甘心做学习的傀儡?他们有他们的思想,他们有他们的见解,他们有交流自己想法的愿望与热情。只要教师能善加引导,相信星星之火,也可燎原。
  这一点,我在平时教学中深有体会。例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我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课堂旅游”的情境,激励学生量地图算旅程。这时,教师尚未向学生介绍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而故意让学生自己敞开思路,寻求计算旅程的方法。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质疑问难。此时再顺水推舟,让学生自己理一理:“要算出旅程,必须知道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有哪些能自己看书解决;还有哪些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就使学生在大脑高度兴奋的状态下,既紧张又轻松地认识和掌握了比例尺以及运用比例尺计算路程的方法。
  第二,挖掘教材兴趣因素,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有许多兴趣因素可以挖掘,尤其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既适合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又具可操作性的动手实践内容,增强了教材的人文性。[1]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易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并因此产生由此及彼地教学效果,例如在几何内容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简易制作,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再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圆,然后引导大家观察、比较、判断。这样的动手活动,学生兴趣很浓,既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又触及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的问题,学生动手活动的内容也可以为讲授新知识作准备和铺垫。
  另外,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巧设提问,可以较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中提供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提供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性的学习,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中我先提问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学生先是回答:是。然后我为他们准备了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木棒,让他们动手操作,学生很是感兴趣,在他们的动手实践中找到了否定的答案。 这是一个以数学活动创设问题情境的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例子。
  第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应破除教师中心论,“以学论教”,把“教”的主导作用通过学生“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出来,“教”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现在课堂教学多主张“老师少讲,学生多讲”,由老师引导、做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学会了思维方法,学到的知识也更灵活、牢固。那么怎样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呢?如何作适当的提示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通过发现法、比较法,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发现法。初中数学中的发现法教学,就是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借助教材去主动、亲自发现知识的过程。其步骤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探求问题的答案(实验、观察)→提出假设(猜想)→构造反例逻辑证明→得出原理或者概念→教师组织学生探求成果→评价探求结论与方法→引导学生应用发现的结果。发现法的教学是当学生在掌握前人已有知识时,不能简单地塞给他们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像前人那样去发现知识。用发现法教学,课堂显得很活跃,学生对教师预设的发现情境兴趣盎然,对亲自去探讨、概括,信心十足。
  2、比较法。数学教学,特别是数学概念的教学,用比较法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锻炼学生的智力。而且,有比较才能鉴别概念的本质属性,也只能通过比较或对比才能更好地把它们的本质揭露出来。如“等比数列”的教学,割裂地教,自然枯燥乏味,若与“等差数列”相类比的教学方法来教学,有利于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可以边总结等差数列的知识,又可以类比等差数列的方法来学等比数列。有了学习的方法,学生才有兴趣去学;有了兴趣,学习效果就越好。
  第四,密切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的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究其应用价值。” [2]当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会富有生命力。巧妙设置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创设自主参与的条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去,同时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抽象、枯燥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与情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例如,在讲授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情节:我先将学生分为8组,给每组准备了足够的一元和两元的纸币,看看共有几种方法能凑够十元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组同学各执己见,学习兴趣空前高涨。此时老师再适时对题目进行点拨分析,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后来在单元测试时遇到此类题目,全班同学无一出错。事实证明,当一个学生真正认识到这门课成为他实际需要的时候才会对它产生兴趣,只有把所学的东西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掌握。   第五,创造成功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有赖于成功,这是心理学给我们的又一启示。事实证明:一般情况下,不断获得成功,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的巩固和加强;而屡遭失败,经常受批评的、斥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直至完全丧失。由此可见,兴趣和成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课堂提问中,较难的问题请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较容易的题目,则要请水平较低的学生回答。不可让回答问题成为优秀生的“专利”,否则会让差等生自暴自弃,降低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在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巧妙地给以启发指点和鼓励,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这样因人而异、难易有别的提问,使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取得成功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从而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学习兴趣自然就浓了。
  例如我班有这样的一位学生,数学基础差且胆子小,怕老师提问。我在课堂上提一些较容易的问题要她回答,开始她不敢回答,在我的微笑、信任的眼神和鼓励的话语下,她回答的很好。全班同学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使该学生感到莫大的欣慰和鼓舞,数学成绩一步一步提高了。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六,融合数学于生活中,体现数学学习意义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并亲近现实的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让生活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3]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的思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数学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推进课程改革、落实课改精神的过程中我们数学教师要注重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总之,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数学过程,优化课堂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参考文献:
  [1]郎琴娣.新课程下科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0(05).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3]陈书礼.创设情境,优化教学.广东教育(教研版),2009年第三期
其他文献
所谓起始年级段,就是小一(小学一年级)、初一(初中一年级))。教师常说这一级学生好,哪一级学生习惯差,什么原因呢?最根本原因就是起始段的养成教育。教师应该特别注重起始几个阶段对学生的教育,起始年级习惯的养成对以后教育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本人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心有体会,现和大家探讨如下:  小一,关键是好习惯的培养及养成  入学是孩子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孩子从幼儿园到一年级是不同的两个环境。要让孩
期刊
【摘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了解当今的教育发展形势,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使尝试探究的学习方法得到更好的落实,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高效;再创新;团结协作;动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发展的过程。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全面、全程
期刊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对夸张修辞往往只重视单纯的语法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夸张修辞的审美情趣。本文就夸张修辞的审美情趣作以探究。  【关键词】夸张;想象;选择性;指向性;审美情趣;美感特征  夸张修辞的研究自孟子起,中经王充、刘勰等人的发展,及至现代修辞学的阐释,对其形式特征的认识已步步深入。本文则试图从审美情趣这个角度,探讨夸张修辞的特征。  一、想象是形成夸张修辞美学意义的第一个心理基础  夸张
期刊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作文时,学生常感到无话可说, 甚至感到头痛,他们不是不知道该怎样写,而是不知道 该写什么, 没有写作的“源泉”,就如同没有原料的工厂, 生产不出产品一样,正所谓“巧 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种情况的出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对日常生活中事物的 观察与发现,从而造成了大事没有、小事放掉的局面,当然就没什么内容可写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
期刊
【摘要】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青少年学生发展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益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愈发严重。积极探索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时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即是社会大家庭的关爱,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  【关键词】实践教育活动;心理偏差;实践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班主任是学校
期刊
【摘要】在我从事教育工作的八年时间里,我参与了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觉得管好一个班集体,是一件很有技巧的事情。管理得好,这个班级就很顺利,很有成就感,学生的成绩就比较突出。  【关键词】班级管理工作;纪律制度;班干部参与管理;善于沟通;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安全教育;思想教育;团结同学;促进友谊  在我从事教育工作的八年时间里,我参与了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觉得管好一个班集体,是一件很有技巧的事情。管理
期刊
从教三十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也近二十余年。这期间,我已送了几届毕业班,所代的每届学生小干部都无比得力:当我不在班里,或我外出讲课,或有病请假时,学生们都能在班干部的管理下,朗朗地读书,安静地写作业,正常地学习和生活。同事们都开玩笑说:“你是怎么遥控指挥班级的?”这些都要归功于自己培养的极为负责任的小干部啦!  说来可笑,去年我又新接一个班。我想一年级刚入学,正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培养班
期刊
【摘要】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对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
期刊
用运动的观点来探究几何图形变化规律的问题称为运动型问题。此类问题特点是:图形中的某个元素(如点、线段、角等)或整个几何图形按某种规律运动,图形的各个元素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互相依存、和谐统一,体现了“变”与“不变”、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思想。此类问题集代数与几何的众多知识于一体,渗透了分类讨论、转化化归、数形结合、函数方程等重要思想,综合性较强,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数学能力有很好的促进
期刊
【摘要】农村初中学生在刚接触英语是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和兴趣,然而在最初的好奇与兴趣之后,学生就为掌握大量英语单词,大量的语言点,和大块的语法发愁了。于是无论初一的英语课堂怎样的活跃,到了初二初三都变得很沉闷。学生们觉得英语枯燥,找不到成就感。老师们感慨总是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如何有效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英语的持久兴趣?这一问题不容忽视的摆在我们英语教师的面前。  【关键词】沉闷;成就感;初始兴趣;志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