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沫蝉幼虫的泡沫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要从它们的生理习性说起。与其他蝉的幼虫一样,沫蝉幼虫也有一个尖锐的吸管状的嘴——刺吸式口器,它们依靠这条吸管插入植物组织内部,以吸取植物的汁液为生。幼虫每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不停地取食植物的汁液。或许它们认为守着一口汁液源源不断的“甜水井”,所以对这些汁液并不珍惜,被它们吸入体内的大部分汁液还没有被肠胃完全利用就直接从肛门排出来了。与此同时,它们还从尾部腹面的两对黏液腺体中分泌出一种黏液,然后依靠腹部不停地前后蠕动,将这两种液体混合搅拌成泡沫,最后裹覆全身。
更有趣的是,在制造泡沫时,沫蝉幼虫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泡沫覆盖全身,它们会将头朝向地面,利用重力原理使腹部末端的泡沫迅速流向头部,从而覆盖全身。
“吐泡泡”其实是沫蝉幼虫的一种防御行为。
沫蝉为什么要吐泡沫呢?它们的泡沫又有什么作用呢?我经过化验发现,沫蝉泡沫的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及一些盐类。我们知道,有少数昆虫能分泌类似泡沫的物质作为自己的化学防御武器,沫蝉的泡沫是否也具有化学防御作用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把从野外带回的沫蝉幼虫分成三组,分别放在三个玻璃瓶里。1 号瓶里放洗掉了泡沫的幼虫,2 号瓶里放洗掉了泡沫的幼虫和一些蚂蚁,3 号瓶里放没有洗掉泡沫的幼虫和一些蚂蚁。
结果发现:在2 号瓶里,洗掉了泡沫的幼虫仅仅在几分钟后就遭到蚂蚁的攻击;在3 号瓶里,蚂蚁在对有泡沫的幼虫试探几次后就兴趣索然地离开了;在1 号瓶里,被洗掉了泡沫的幼虫仅仅在十几分钟后就又开始制造新的泡沫了。
接着,我又做了一个实验:把沫蝉幼虫的泡沫再去掉,然后分为两瓶,并在其中的一个瓶里放入它们喜爱的枝条。结果是,有枝条的瓶子里的幼虫在半小时内便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再次严密地包裹在泡沫里;而在没有枝条的瓶子里的幼虫却无法再制造泡沫了,两个小时后,它们娇嫩的身体表面逐渐干涩,看上去虚弱不堪,奄奄一息。当我将枝条放入瓶内后,仍然有几只过分衰竭的幼虫死去了。

显而易见,“吐泡泡”其实是沫蝉幼虫的一种防御行为:泡沫既可以保护它们不受蚂蚁、蜘蛛等四处游荡的猎手的打扰,又能维持它们娇嫩身体表面的湿润。另外,植物的存在是它们制造泡沫的基础。不过,当幼虫蜕变为成虫后,就不再分泌泡沫了,此时沫蝉已发育出两对坚韧的革质翅,并且具有超强的跳跃能力,不再需要“吐泡泡”这种特殊的防御行为了。
由于沫蝉幼虫拥有这些神奇的泡泡,它们在自然界的天敌很少。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泡泡,沫蝉在许多地区并不受人们欢迎。这是为什么呢?沫蝉成虫的繁殖策略是以量取胜,当大量沫蝉出现时,它们惊人的胃口对植物来说是一种灾难。巴西有一种专门取食禾本科植物的沫蝉,一年至少祸害1.5亿公顷牧草,使牲畜食物短缺,造成该国畜牧业的巨大损失。在我国南方农村,沫蝉被称为“雷公虫”,原因大约是因为被其祸害过的稻田看上去如同遭了雷击。有人主张对沫蝉“格杀勿论”,但我以为,大多数沫蝉取食的并非人类的经济作物,而且某些种类的沫蝉已不多见,甚至已经濒临绝种,不应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