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疗法预防慢性每日头痛患者头痛发作的效果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z364088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疗法预防慢性每日头痛(CDH)患者头痛发作的效果。

方法

选取100例CD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物反馈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50例。生物反馈组接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每次训练时间为30min,每周2次,连续治疗8周,疗程结束后每个月强化治疗1次,至12个月随访期末;药物治疗组根据预防性用药原则选择及使用药物。分别于治疗后3、6和12个月随访时,记录各组患者的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月急性止痛药使用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VAS评分、头痛发作频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反馈组患者3、6和12个月随访时的头痛发作频率分别为(3.54±1.64)、(2.48±1.55)和(3.10±1.26)天/月,与药物治疗组[(4.46±1.59)、(3.44±1.59)和(3.86±1.03)天/月]相比,显著降低,且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6和12个月随访时,生物反馈组各随访时间点的头痛发作持续时间评分[(1.52±0.76)、(1.40±0.72)和(1.42±0.70)分]均低于药物治疗组[(2.28±0.88)、(1.86±0.92)和(1.76±0.89)分];3、6和12个月随访时,生物反馈组各随访时间点的月急性止痛药服用天数[(1.74±1.02)、(1.32±1.31)和(1.26±1.00)天/月]均低于药物治疗组[(2.64±0.92)、(2.06±1.36)和(1.92 ±0.80)天/月],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药物治疗相比,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更加有效地预防CDH发作,且安全性更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M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高信号血管征(HV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间经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患者纳入标准:(1)发病8 h内;(2) MR检查资料完整,包括常规平扫、液体衰减反转恢复、DWI、MRA,DWI阿尔伯特早期CT评分(DWI-ASPECTS)评分≥7分;(3)血管内治疗
目的探讨前置胎盘患者的MRI征象和临床特征与发生剖宫产大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剖宫产分娩证实为前置胎盘,剖宫产前1周内行MRI检查且临床资料完整的363例患者,其中19例合并胎盘植入,54例发生产后大出血。分析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MRI征象和大出血的关系。单变量分析采用四格表χ2检验,并计算优势比,多变量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剖宫产次数≥2次、胎盘覆盖瘢痕、子宫局限性隆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引导下Ommaya囊置入术治疗颅内囊性占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8例颅内囊性占位(包括囊性胶质瘤、囊性转移瘤、放射性脑病囊性坏死)患者,采用神经导航引导下Ommaya囊置入术治疗,并对患者的病历资料、病情转归、CT影像检查结果、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囊性胶质瘤患者中,临床症状和体征好转、日常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6例颅内动脉瘤患儿(≤16岁)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本组儿童颅内动脉瘤占总颅内动脉瘤发病率的0.78%,其中男14例,女2例;前循环动脉瘤12个,后循环动脉瘤5个;大动脉瘤(直径11~25 mm)4个,巨大动脉瘤(直径> 25 mm)2个;复杂动脉瘤14例。本组患儿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复发及死亡的关系。方法连续选择自2005年9月至2011年3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799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收集其人口学信息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入院24 h内测定血浆Hcy水平,根据Hcy水平分为正常Hcy组(Hcy<15 μmol/L,n=2267)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组(Hcy≥15 μmol/L,
目的探讨梅毒性脑动脉炎性脑梗死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鉴别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2月至2014年8月收治入院的20例梅毒性脑动脉炎性脑梗死患者(梅毒组)及8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与粥样硬化组患者比较,梅毒组患者起病年龄较低[(47.4±11.3)岁vs. (62.7±11.0)岁]
目的比较精准立体定向清除术与保守治疗治疗小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价和资源耗比。方法选择广东省医科大学附属南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小型高血压性脑出血(15~30 mL)患者共68例,采用前瞻、随机、对照和盲评的临床研究方法,将其分成定向引流组(32例)和保守治疗组(36例),根据动态CT、GCS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其早期临床疗效,根据住院日及住院费评
多肽类激素kisspeptin是由Kiss-l基因编码的一类C末端具有精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多肽类激素,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近年研究发现,多肽类激素kisspeptin在生殖内分泌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调控性腺轴,参与个体性分化、性发育、性成熟、月经周期及妊娠过程。同时,多肽类激素kisspeptin被证实与特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IHH)、女童特发性性早熟、卵巢早衰(POF)、多囊卵巢综合征(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遗留神经系统慢性损伤的主要原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增加。VEGF具有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及参与神经保护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并参与HIE的各个病理生理环节。笔者通过综述HIE中VEGF作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采用VEGF治疗HIE的给药方式、时间与剂量提供依据,以避免VEGF治疗的负性效应,充分发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