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和我最像的人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个和我最像的人,用她10年的青春,终于换来我如花绽放的娇颜,而她,却没落成一株乡间的野草,以另一种方式迅速凋零。
  
  A.你是谁啊?你怎么哭了?
  
  我和她越来越不像了。我穿职业套装,化精致妆容;她穿我前几年剩下的旧衣,面容憔悴,目光呆滞。我带她一起出去,没有人相信,我和她是双胞胎姐妹,曾经相像得连父母都无法辨认。
  她比我先从母体出来45分钟,这45分钟,成了我们彼此命运的分水岭。常常,在我把她敲碎的茶杯碗碟扫进垃圾桶的时候,在我不得不把她锁进小屋的时候,在我不止一次把跑丢的她从外面找回来的时候,我想,如果早出来的是我,我和她的人生是不是要重新写过?
  她的病其实之前早有迹象,彻夜不眠,精神恍惚,目光涣散,时而自言自语,时而又沉默不语。直到有一天半夜,母亲在睡梦中被刺耳的笑声惊醒,开门出来便看到她正站在房顶上,披着一条床单手舞足蹈,她唱:“小呀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母亲扑过去想抱住她,她躲避着往后退,盯着母亲惊恐地吆喝:“你是谁?不,不要靠近我!再过来我就跳下去……”
  医院的诊断结果出来,她竟是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医生问,她是不是受过什么大的刺激?我的心仿佛被人狠狠地抽了一下,火辣辣地疼。旁边的她却忽然很清醒地说:“那年小玉没考上大学我都没事儿,还能有什么刺激?”
  我抱住她瘦弱的肩,说不出话。泪,一滴一滴落在她的肩上。她的身体在我的怀里不安地抖动着,终于推开我,木木地问:“你是谁啊?你怎么哭了?”我再也忍不住,掩面而逃。
  
  B.咱们要争气,不能让人看不起
  
  母亲生我们的时候难产,做了绝育手术。村里人背后都说,老苗家是绝户头,将来连个传宗接代的都没有。在那个偏僻的农村,没有儿子不但让一村的人瞧不起,也会处处受人欺。没有儿子,父亲的腰就再也没有挺直过,见谁都是一脸谦卑的笑。所以,从小到大,我们听母亲说得最多的就是:你们俩一定要争气。
  我们俩在一个班读书,她比我聪明,也用功。事实上我和她,除了长得像之外,没有一点相像的地方。她温顺、懂事、细腻、敏感;我顽皮、泼辣、任性、虚荣。她不过比我大45分钟,却像个真正的小姐姐那样,处处让着我。每天上学前,她会仔细梳好自己的小辫,再来帮我梳乱蓬蓬的头发。上课时,我总是心不在焉,牵挂着树上那只鸣叫的蝉,或者抽屉里尚未读完的小说。她主动请求老师把位置调到我的旁边,帮我记笔记画重点。因为有她,我虽然学得三心二意,成绩居然一直都不错。
  那一次,我为了买一包棉花糖,借了同学大树5毛钱。过了嘴瘾之后才着了慌,因为根本没有钱可还。两天后,平时一放学就准时回家的她,一直到吃晚饭才磨磨蹭蹭地回来。回来后就低着头躲着父母跑进我们的小屋里。我跟进去,才发现她的鼻子流着血,额头上青一块紫一块,嘴唇肿得往上翘着。我一呆,马上就明白,一定是大树把她当成我给揍了。
  她没有怨我,只说:“小玉,以后不要再借人家钱了。咱们要争气,不能让人看不起。”
  
  C.梦想就像天上飘忽的云朵,似乎风一吹就散了
  
  她跟我描述她的梦想:考上大学,每天衣着光鲜地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买一套大房子,把爸妈都接出去,让村里那些笑话爸妈的人都看看,养女儿也能光宗耀祖。说这些话时,我们正蹲在茂密的玉米地里薅草。她的眼神飘过密密匝匝的玉米丛,看向远处连绵起伏的大山。梦想就像天上飘忽的云朵,似乎风一吹就散了。
  在等待录取通知书的那些日子,她和我一样惴惴不安忧心忡忡。之前父亲已经讲明,家里的条件,两个人只能供一个。我们睡在一张床上,那些晚上,她总是翻来覆去,折腾到很晚。有一次她忽然坐起来,试探着问我:“小玉,你有把握考上大学吗?你的英语成绩……”我不理她,闭着眼睛装睡。是的,我的英语成绩不如她,事实上我所有的成绩都不如她,可是,我不能放弃这个走出去的机会。她便叹一口气,重新躺下。我半夜睡醒,她仍然睁着双眼直直地盯着天花板。
  通知书还没下来,表姑从省城回来,说一个同事刚生了小孩儿,想找个保姆,一个月400块钱,管吃住。表姑说,这家人条件不错,看我们俩谁愿意去。每月400块钱,对我们一贫如洗的家无疑是笔巨款。爸妈都动了心,看看她,再看看我,拿不定由谁去好。我靠着墙,倔强地闭着嘴,目光冷冷地盯着她。她正在灶前烧火,背对着我们,看不到她的表情,只看到她瘦弱的肩微微有些颤抖。僵持很久,她终于开口说:“我去吧,小玉比我聪明,准能考上大学。我赚了钱供她……”说完她就急步进了灶房,门“嗵”地一声关上。灶膛里一根燃了半截的柴火掉了出来,在地上兀自燃了一会儿,便慢慢地熄了。
  16岁,那个沉闷燥热的夏天,成了我和她命运的分水岭。我到县城读重点高中,她去省城做了保姆。
  
  
  D.青春像一朵新鲜绽放的花,热烈而张扬
  
  她很少回家来,每月的400块钱,她只留下20块,剩下的都如数寄回家。那些钱变成了我的学费生活费、种子化肥农药。她不断地给我写信,叮嘱我好好读书,需要钱就和她说,末了,还是那句话:小玉,你一定要考上大学,为咱家争气!
  我从来不给她回信,我觉得她烦,她才17岁,怎么像个老妈子似的唠叨个没完?学校里到处是张扬的青春灿烂的笑脸,我很快便融入缤纷多彩的校园生活,操场上的排球比赛、春花灿烂时的郊游、暗恋的男老师、课桌抽屉里突然冒出来的纸条……我几乎忘了,在校园之外,还有一个和我一样有着如花青春的女孩儿。
  高三那年,我喜欢上隔壁班的男生。每天从他的教室窗户旁走过,心就像擂响的战鼓,“咚咚咚”,把胸腔震得生疼。若他正好在靠窗的位置坐着,又正好无意瞥了自己一眼,我便觉得浑身瘫软,灵魂出窍,脚下软绵绵的,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飘过去的。
  我学会描眉画眼,频频变换发型,可是仍然觉得自己是灰暗的,因为我没有李娜飘逸的丝巾,没有安小眉的纯棉长裙。我像一只灰扑扑的丑小鸭,梦想一夜之间变成白天鹅,让我的王子惊艳。
  我只好给她写信,说学校让买学习资料。其实我是想买那套牛仔背带裙,我试过了,白色的镶蕾丝花边的衬衣,纤细的腰身,修长的裙摆,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也能如此美丽。
  她很快就把钱寄来了,照例还是要我好好学习给爸妈争气要钱找她之类的老话。我把她的话丢在脑后,穿着那条裙子,守在那个男孩儿必经的路旁。而他,一直到毕业,自始至终,都没有正经看过我一眼。
  这场黯然憔悴的暗恋,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我高考失利,名落孙山。
  
  E.我的生命不再只属于我,我在为两个人活着
  
  她坚持让我再复读一年。其时我已心意阑珊,重回校园,却和一帮外校的问题女生混在一起,抽烟、喝酒、逃课……
  那一次,我和一个男生跑到省城去玩。我们去游乐场坐过山车,去看电影,去中心广场喂鸽子……
  就是在这时候我看到了她,她跟在一个打扮入时的女人后面,面色憔悴,干涩的头发束在脑后,弯着腰,低着头,怀里抱着一个两三岁的孩子。那孩子长得胖,她瘦弱的臂膀抱着已显吃力。女人一边走一边催她:“快走啊,这么磨磨蹭蹭的,要迟到了……”她紧走几步,怀里的孩子却突然哭了起来,她赶紧去哄,女人皱着眉头转回来,一把夺过孩子,厉声吆喝:“你到底会不会抱孩子啊?猪也没你这么笨的……”
  我的火“忽”地一下就起来了,“腾”地窜到她们面前,拉住那女人说:“你跟她道歉!”她看着突然出现的我,又惊又喜,抓住我的手臂,焦急地问:“小玉,你怎么到这里来了?……”
  女人不屑地看着我:“哪里来的小太妹,也敢在这里撒野?”我抓着她不放,不依不饶:“道歉!”她在我旁边急急地说:“小玉,别闹了啊……姐求你了……”
  女人冷冷地对她说:“苗小珠,你回去收拾行李,回家去吧。”
  她愣愣地呆在原地,半天才反应过来,连珠炮似的冲我嚷:“好好的你闹什么闹?你马上就考大学了,学费从哪儿弄?……”
  我低着头不答她,心却一阵一阵地疼。这个和我一样有着花季青春的女孩儿,用她的隐忍和委屈,为我换取绽放的机会。而我,却毫不吝惜地挥霍着两个人的青春。
  我开始拼命读书。因为我明白:我的生命不再只属于我,我在为两个人活着。
  
  F.我爱她,很爱很爱她
  
  我读大三那年,她出嫁了。嫁的是我们本村的一个男人,那男人老实得近乎木讷,根本不是她喜欢的类型,她也嫁了。她说父母年龄大了,得有个人在跟前照顾。结婚那天她哭得跟泪人似的,她一遍遍地跟我说:等你工作了,买了大房子,一定要把爸妈接去享享福。
  我还没有买得起大房子,她就疯了。
  母亲在电话里泣不成声,母亲说,她病后反反复复只唱那两首上学的歌,她是太想去读书了……我们一家人都欠她的……
  我无语,泪顺着面颊滑落。那个和我最像的人,用她10年的青春,终于换来我如花绽放的娇颜,而她,却没落成一株乡间的野草,以另一种方式迅速凋零。
  我把她接到我身边,送她去最好的医院治疗。不管她清楚还是昏迷,我都想让她知道:我爱她,很爱很爱她。
  (编辑·俞大振)
其他文献
贝多芬说:我情愿写10000个音符,也不愿写一个字母。  而我,情愿用10000个字,去换贝多芬的一个音符。但我知道,他根本不稀罕。  有什么办法?在伟大的艺术与它谦卑的粉丝之间,就存在着这种不平等。  但我依旧虔诚地朝拜着,并且相信:每写下10000个字,就与音乐圣殿的距离又近了一个音符……    在我这个年纪,贝多芬创作出了《第五、第六交响曲》,柴科夫斯基完成了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的《D大
凌晨寂静的雨夜,丁辰站在十五路首发站的站牌下,微湿的刘海遮住眼里琉璃的光彩,他看向身边的女人。  要一起撑伞吗?他问,语调温柔。  女人妖娆地看了他一眼,答应了。他的眼里带着孩童般的狡黠。  他们打着一把很大的蓝色格子伞走着。女人在旁边绕着头发问他,你真的只是想给我打伞啊。  他没有说话,只是沉默着,沉默着。  因为今天是他和女友分手一周年的纪念日,那天也是大雨,他打着向她那侧倾斜的伞。那时候的她
也许每个爱自然的孩子都做过同样的梦,他们只身踏进午后的森林,目光所及,细碎的光点斑驳摇曳,林间生灵周身似乎散发着迷人的光晕,因见到不速之客而轻轻颤抖的,不知是焦虑,还是喜悦。约翰·詹姆斯·奥杜邦就是这样的孩子,一个恨不得将一生抛进自然的孩子,一个恨不得用一生来描摹自然的孩子。  一、启蒙   约翰·詹姆斯·奥杜邦,1785年生于当时的法属殖民地圣多明戈。生母早逝,小奥杜邦被父亲带回法国,由善良的
猫要去参加一个聚会,就去了狒狒开的发廊给自己美美发。狒狒漫不经心地问道:“是哪类聚会呀?”一边说着一边给猫按摩着脖子,这样做是为了让猫放松一些,她对自己所有的顾客都这么做。“真希望你去的这个聚会不是在河边跳庆丰收舞的那种聚会,我姐姐去年去了,回来跟我说她从来都没去过那么闹哄哄的聚会,说是两只负鼠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就打起来,结果哪个姐妹,说不清是他们两个谁的媳妇儿,被推倒在地上的树桩子上了,一
最穷影帝  富大龙主演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已于9月登陆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当导演拿着剧本邀请富大龙出演男一号时,富大龙其实心里没有多少底气。从《天狗》中的护林人李天狗,再到《陆军特战队》中的陶虎,富大龙最拿手的是饰演军人形象;虽然在《隋唐演义》中演过隋炀帝杨广,但两部剧的人物风格不一样,一个是纯演绎,另外一个是历史剧;而且一个是昏君一个是明君。但导演却非常看好富大龙,觉得不管昏君明君实际上
五月的时候,去了密苏里州的小镇汉尼拔(Hannibal),当然小镇的名字并不是为纪念《沉默的羔羊》中那个著名的食人魔而命名的,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是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故乡。  下了笔直的乡间高速,车子沿着公路的弧线前行着,进入广阔如海的森林。没过多久,在一个平缓的上坡之后,小镇和密西西比河同时出现在眼前。引我们入镇的路叫做马克吐温大道,它的尽头再过两个街区就是阳光下安静的密西西比河。小镇把她
壹基金的典范工程的评选会上,一名专家毫不留情地抛出一个尖锐问题:你怎样看待机构创办人的位置?  站在台前的汇报人是孟维娜,慧灵智障人士服务机构的创始人,一位坚守了十数年的公益人。就在半分钟前,她还应对自如地在专家面前为慧灵审计报告中的一条不良评价辩护:不完美正好说明这份审计报告是完全真实的!  1985年,孟维娜创办国内第一家民办特殊教育学校慧灵,20多年后,慧灵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智障人士服务机构
魏老师姓魏,但大伙不称老师,背地里,叫他“为人民”。  小时候,魏老师的父母希望魏老师长大后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于是,就请了一个教书先生给儿子起了一个美美实实的名字:魏人民。  十五岁时,魏人民便辍学了,田里庄稼多,每天,他便跟着父母上山下田的干农活,村里人看着他高大魁梧的身材,都说,这娃有出息,将来肯定能干大事。  事实上,魏人民的“将来”早在辍学的那刻就已经定了型:要么务农,跟着父母;要么娶
昔日的校园里,好容易才迎来一次与老朋友小霏的见面,眼看着电话里的彼此原来真实都那样的憔悴,不由得心领神会,眼圈一红,要知道我们曾是校园里的嘻哈宝贝,所向无敌的迪士尼四眼鸡丁。距离分别三载的千言万语还没有来得及说出口,各自的手机却突然叫起来,顽强不息地一次又一次。  “幼儿园!”  我们异口同声的惊呼,眼眸里充满的是同样的不安和无奈,“不是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才来聚会吗?不该不会又是发生什么事情吧?” 
守岁是春节的一项传统习俗,也是过春节时的一项重要活动。“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除夕之夜,万家灯火,乐叙天伦,通宵不眠,以待天明,谓之“守岁”。  “守岁”活动由来久远,据史书记载早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守岁”。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雅士对守岁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为守岁赋于诗情画意。南北朝诗人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云:“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