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通道外科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

来源 :国际外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00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回顾性分析实施快速通道外科程序前后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恢复情况.方法 130例接受择期开放性胃癌手术且无并发症发生的胃癌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快速通道外科实施与否分为传统处理组(n=65)和快速通道外科组(n=65).对两组患者术后饮食、液体输入、恢复活动、术后住院时间和出院后康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快速通道外科组术后开始活动、进流食和固体食物时间和停止静脉输液时间均优于传统处理组[0.3(0~1)d vs 3.3(2~4)d,0.2(0~1) d vs 3.5(3~4)d,3.3(3 ~4) d vs 5.6(5~6)d,3.4(3 ~4)d vs 5.2(5 ~6)d;均P=0.000],前者术后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6.6(6 ~8)d vs 8.6(8 ~9)d,P=0.000].两组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于术后14 d均有所减少,但传统处理组术前活动水平更高,其减幅更大[5.0(3~6) vs 3.0(3 ~5),4.0(3 ~6) vs 3.0(3~5);均P=0.000].两组术前疲劳强度相似,出院后14 d传统处理组明显增高,但在30 d时恢复到正常水平[2.0(1~5) vs 3.0(1 ~5),2.0(1~5) vs 2.0(1~6);P=0.005,P=0.065].传统处理组术后14 d时总睡眠时间明显长于术前[9.0(6~11) h vs 8.0(5~10)h,P=0.000],而快速通道外科组则无明显变化[8.0(5 ~ 11)h vs 8.0(6 ~ 10)h,P=0.327].结论 快速通道外科程序能减少术后应激并加速择期及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的胃癌患者的康复过程。

其他文献
1 引言  根据输血小板阈值原则,无出血的病人仍需作预防性血小板输注.20世纪90年代,这一阈值为血小板计数20×109/L.嗣后人们对20×109/L水平的有效性产生疑问,提出更低水平的阈值(Gmur等1991年;Beutler,1993年).90年代发表的研究支持Gmur等(1991年)的观点,提供了更多表明10×109/L阈值水平是安全的数据,血小板输注显著减少.Gmur等(1991年)对某
早在20世纪70年代,腹腔镜技术已经被用于刀刺伤等腹部创伤的诊断中[1],但较高的漏诊率限制了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迄今仍有一些医师不主张对腹部创伤的患者应用腹腔镜探查[2-4],但由于在刀刺伤等开放性腹部损伤患者实施的开腹手术中阴性探查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更新、完善,许多损伤能够在腹腔镜下妥善处理,因此腹腔镜技术在腹部刀刺伤等开放性腹部损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逐
期刊
MicroRNA(miRNA)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的非编码小RNA,通过与mRNA互补结合转录后抑制靶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一些miRNAs通过调控肿瘤相关基因表达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
一例血型为O型的患者在意外地接受了供者血型为B型的心脏移植近5年后,患者由于移植物血管病变而死亡.在移植后44个月期间,应用了免疫组织学的单克隆抗体技术,对同种移植心脏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ABO血型抗原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移植物内皮细胞血型抗原逐步从B型转变为O型.移植物的这种血型抗原变化在术后的第14个月被发现,在观察的后期这种变化尤其明显.观察表明植入患者体内的同种心脏内皮的血型物质在移植后1
目的 总结面部创伤急诊处理与美容修复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0年1月-2012年8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烧伤整形外科中心治疗291例584处面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遵照医学美学和整形美容外科原则,不刻意强调清创时机,采用高压冲洗技术彻底清创;若无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新的缝合技术分层严密缝合,针距和边距为0.2 ~0.3 cm,若有皮肤软组织缺损,按照“宁近勿远,宁简勿繁”的修复原则,分别选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烧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提高糖尿病患者烧伤的治愈率.方法 对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近5年来收治的46例糖尿病烧伤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补液抗休克、控制血糖、手术和对症支持的综合疗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经3~7d空腹血糖均下降至10 mmol/L以下,28例手术患者空腹血糖下降至8 mmol/L以下;除1例病情较重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外,其余均治愈,治愈率达9
众所周知,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怎样有效地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
期刊
邻苯二甲酸酯与雄性生殖系统异常有明显的相关性,可引起动物生殖器畸形,雄性雌性化,青春期发育异常,睾丸间质细胞数目、形态以及合成的雄激素量异常.不同的研究者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