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盼顺风还逆风r——浅谈当代扇面书法创作方向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zhan2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的文人墨客偏爱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早在东晋时期,王羲之“竹扇题字”的故事就为我们展现了扇面书法的魅力.扇面书法自明清时期逐渐兴盛,并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创作形式.本文对扇面的艺术空间特征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归纳了古代常见扇面书法的创作形式,阐述了笔者对当代扇面书法创作方向的一些思考.
其他文献
从2013年开始画没骨花鸟,今年是第七个年头.最初,因为编辑出版工作,我无意中看到清代恽寿平及金农的没骨花鸟画作品,受其启发,便试以冬心之笔意与南田没骨花鸟画法写生东湖盆景荷花.这虽为首次没骨花鸟写生,有生涩之笔,却有通畅之感,很是意外.这是从未有过的感觉.此后,我便迷恋其中.
期刊
期刊
一位艺术家要想在艺术史上留名,一个极重要的理由就是必须具有不可替代的个人风格,而个人风格的形成,显然又和其进行艺术创新密不可分.潘天寿的作品拥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的艺术创新观,而他欣赏和师法的对象也大多是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画家.本文所讨论的,是潘天寿的创新观及其在书画实践中的体现.
期刊
于兴洋的作品上经常可见“三羊”的落款,很有些“洋”字拆开来入画的感觉.至于说“三见”,未必很准确,但确实有那么三次,我对兴洋画作的印象特别深刻,还能形成前后的逻辑链接,从而对兴洋山水画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入.
期刊
为画者,我们都会关注画面效果、笔墨功夫和色彩关系,关注心境、意境、结构,但是,我们可曾有过聆听?rn是的,聆听.rn聆听一座山、一条河、一棵树、一个人、一块色……rn聆听一幅画.rn安静地坐着,不专注于画面,也不费力地创作,而是安详地聆听,这时,各样的声音就冒了出来,远处的,近在耳边的,当所有声音都听进去了,心就不再是一条狭窄的管道.你就会发现,在不强求的情况下,因为聆听,你会对画面产生惊人的感受和新的认识,洞察到那不易被察觉的美.越是听进所有声音,心越安静.只有当抗拒时,亦即在你和你不想听的那个声音之间
期刊
余与贵文兄相识缘于篆刻艺术,因多年之交,对他的书法和篆刻艺术有一些了解.兄近嘱余撰文,余虽拙于文字,然强而为之.rn在篆刻上,贵文兄师从南充许棚先生.加之贵文兄禀赋过人,又特别勤奋,有了这几个因素,我想,他在书法篆刻艺术这个领域里一定会有一番大的成就的.
期刊
倪云林在山水、枯木、竹石题材上有很深的造诣,擅长山水画,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的绘画思想和创作语言对中国山水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倪云林山水画格调平淡高雅,画法也是独具一格,不求形似,其中以《渔庄秋霁图》为其典型代表,通过巧妙布局,加以淡墨运用,创造出萧寂淡泊的意境空间.画面中物我合一、主客观结合,体现出他的高雅品格和独特的艺术情趣.
师法古人,一直是绘画领域讨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师法古人不仅对绘画产生影响,也对摄影、建筑、音乐等诸多艺术学科产生影响.研究者众多,结论也多种多样.正确理解师法古人的丰富内涵,善于运用师法古人这种学习方法,对绘画创作者来说是大有裨益的.人们对师法古人的争议,可能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其丰富内涵,对如何师法古人一知半解;也可能是没有对师法古人的方式进行深入思考;最重要的是,绘画创作者没有对传统进行继承性创新.
多数评论家认为易大厂堪与吴昌硕、齐白石鼎足而三.笔者在大量阅读和浏览前人对易大厂的研究成果之后,发现当下对易大厂的研究多就其“篆刻”“诗词文学”等论之,而对易大厂书法艺术的研究甚少.因此,笔者整理和分析了易大厂遗留下来的墨迹和相关资料,探寻其书法艺术的风格及成因,希望能为易大厂书法艺术研究提供自己的一得之见.
《哀辛士》诗写于1941年,是赵朴初先生在“皖南事变”爆发后有感而发所作.时隔五十多年之后,赵朴初以《哀辛士》诗为创作内容挥毫书写了这段难忘的历史.《哀辛士》表达了赵朴初对惨遭暗算的新四军军民的哀思和悲愤之情.本文从赵朴初的学缘到佛缘,从出世到入世,讲述了一代文化巨人的人生转变.